郭施亮 2017-01-07
2016年,中國股市再度拿到了“熊冠全球”的稱號,而當年滬市跌幅達到12.31%,深市跌幅達到19.64%。至于16年全年的創業板指數,更是錄得了27.71%的全年跌幅。
實際上,縱觀一些市場數據,2016年的股市活躍度明顯遜色于2015年的股票市場。
其中,以滬深兩市的日均成交量能為例,16年全年股市的日均成交量能基本上維持在3000億元至8000億元之間,而與之相比,15年滬深市場的日均成交量能卻創出了歷史新高水平,而最高峰時,滬深兩市的單日成交量能達到2.3萬億。
再者,以A股市場的兩融余額變動情況分析,16年滬深市場兩融余額基本上處于8000億元至10000億元之間徘徊,而兩融余額增速也遠遠比不上15年的股票市場。相反,在15年的市場環境下,A股市場兩融余額一度高達2.27萬億,而在15年年底,這一數據仍保持在1.2萬億附近的水平。
由此可見,與15年的市場環境相比,2016年中國股市的活躍度、投資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縱觀2016年的中國股市,其多數跌幅基本上受壓于年初的熔斷機制沖擊影響。而剔除了熔斷機制的影響因素,實際上全年股市的波動率也是驟然降低的,而股市的表現也趨于平穩。
值得一提的是,從相關數據統計,雖然16年股市指數跌幅超過10%,但A股市場流通市值的縮水程度卻低于指數下跌的幅度。其中,據WIND數據統計,15年末,滬深市場總市值58.45萬億,流通市值41.55萬億。而16年末,滬深市場總市值為55.68萬億,流通市值則為39.12萬億。換言之,在過去一年時間內,A股市場流通市值僅蒸發掉2.43萬億。
實際上,對于16年股市流通市值縮水不大的原因,我們需要考慮到當年股市IPO融資以及再融資規模持續高居不下的狀況。
其中,從16年的情況來看,IPO融資超過1500億元,而自16年11月份以后,股市IPO發行節奏也從之前一個月兩批次提升至一周一批次,月均籌資規模也飆升至200億元以上。與此同時,股市再融資速度繼續保持活躍,而全年股市累計融資規模高達1.6萬億以上,稱得上史上第一融資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股市融資發力的同時,A股減持套現的現象也頻繁上演。其中,縱觀16年的市場數據,全年累計3000億元以上的減持規模,也是相當沉重的。
事實上,在16年年初,A股市場頒布了減持新規,而在減持新規影響下,A股市場減持套現壓力稍顯減緩,但仍離不開減持套現密集的趨勢。
多年來,對于企業而言,能夠實現到A股發行上市,無疑是一種最大的期盼。至于不少中概股企業,也看中了A股特有的融資與估值潛力,而先后選擇私有化退市,而后加快回歸至A股市場的進程。然而,待企業成功上市之后,估值以及融資規模得以爆發式增長,而大股東自身的身價也出現了水漲船高的局面。而后,待限售股解禁期到來之際,卻迎來一輪轟轟烈烈的減持套現潮,而更有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為了回避減持解禁限制,而選擇了提前辭職來規避政策的監管。由此一來,這恰恰體現出市場“脫實向虛”的趨勢,而這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弊大于利。
一方面是融資、再融資力度的高居不下,且拿下了“史上第一融資年”的稱號;另一方面,則是股市減持套現壓力不減,而每年每月密集的減持套現壓力,也給市場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壓力。很顯然,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投資功能得不到注重,反而融資功能卻持續發力,由此也導致了股市投資與融資功能的失衡發展,而股市“熊冠全球”“牛短熊長”也并非沒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