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做客“人文清華”講壇,為大家剖析了關于幸福的常見誤區以及當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他指出,“幸福不是虛幻的概念,也不是簡單的滿足,幸福其實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演講 彭凱平
整理 解放日報記者 徐蓓
是什么讓我們幸福感偏低
2012年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布,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大生存挑戰,不是污染、戰爭,也不是瘟疫,而是我們的幸福感偏低,這是人類21世紀特別重要的話題。
因此,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每年的這一天,聯大都會公布一份世界幸福報告。今年3月20日,世界幸福報告也發布了。這份報告顯示,我們中國人的幸福排名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僅列第79位,這個數字和我們的期望有巨大落差,為什么中國人的幸福排名不盡如人意呢?
根據報告,一些硬指標我們中國人做得很不錯,中國經濟總量全世界排名第二位;此外,和全世界人民相比,中國人民在生活自由度方面毫不遜色,中國人的工作和婚姻自由度水平都是很高的。那么,是什么拖了后腿呢?是社會心理指標偏低。
社會心理指標又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社會公益水平偏低。為什么要把慈善作為幸福測量的一個指標呢?因為大量的統計研究發現,人開心的時候容易做慈善、容易做好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相關變量。
中國人做公益的人數和比例明顯是偏低的。這其中可能有文化的原因,比如我們提倡做好事不留名,所以很多人愿意助人為樂,只是不說。此外,中國富豪的捐贈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一。
第二,社會信任度偏低。
我們曾經進行過一項13種語言正面和負面表達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過去200年間,中文的負面表達在全世界是最明顯的。中國有這樣一種現象:如果你講負面的話,大家都覺得有道理;而如果你講正面的話,大家都說你在“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心理問題,我們負能量的表達確實比較多一些。
社會信任度偏低,同時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心理障礙,即敵意歸因。敵意歸因比較常見的表現是陰謀論。在美國,陰謀論往往是少數人,一些不得志的、邊緣化的人在胡編亂造,但是在中國,陰謀論往往可以進到主流媒體中來,甚至得到很多人的欣賞。
第三,主觀幸福感不足。中央電視臺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詢問中國老百姓“你幸福嗎”,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為什么?因為我們不太知道幸福是什么。此外,中國人工作通常是為了前途、為了養家糊口,所以我們從工作中得到幸福的比例偏低。
幸福有物質、生理的基礎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絕對不是虛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質、生理的基礎,起碼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生理指標和幸福密切相關。
第一,幸福的人不會有過度的負面情緒活動。杏仁核是我們人類負面信息加工的中心,我們發現,人在不開心、焦慮、恐懼時,杏仁核會充血,產生很多不愉快的情緒,所以人感到幸福時絕對沒有杏仁核的過分活動。
第二,幸福的人一定會有一些神經遞質的分泌,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大腦有一個重要的神經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來的神經化學激素,如類非肽、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都和我們幸福的體驗密切相關,所以幸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第三,大腦前額葉是我們體驗幸福時特別重要的區域。感到幸福和感到愉快是不一樣的。吃東西會讓你產生愉悅,但那不是幸福的體驗,因為沒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只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才會產生一種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滿足,那才是幸福感。
幸福不是簡單的滿足。英國心理學家曾經調查了3400多人,追蹤5年時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抑郁癥有時候是過度的生理滿足而產生的不愉快傾向。這說明,生理的滿足和幸福之間并沒有等同關系。
幸福不是金錢所決定的。特別富裕的人和一般人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特別富裕的國家,它的幸福指數未必很高,像美國、日本、韓國GDP都不低,但是他們患抑郁癥的比例比一般的窮國反而高一些。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至4000美元時,經濟發展水平略好,幸福感會增強很多,但是過了這個“幸福拐點”之后,幸福感就跟經濟收入關系不大了。
幸福也絕對不是獨善其身。幸福和收入、高學歷、年輕、美貌都沒有必然的關系,對幸福最起作用的其實是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至愛親朋的支持,是社會交往的技巧。人和動物特別重要的不同在于人類能夠維持的社會關系是遠遠多于其他生物的。人類是社會的生物,和別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慰藉,人在和別人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愉悅、快樂、舒適、幸福,是我們人生中特別有意義的部分。所以,幸福就在人與人之間。
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人類的幸福還包括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人性的欣賞、滿足和認識,通俗地來說,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有意義的快樂,其中所謂的“意義”其實是一種文化上的意義。意義是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產物,是智慧和理性創造出來的感受,仿佛真理已經揭開帷幕讓你看得清清楚楚,有一種全身溫暖的感覺,特別容易受到感動,這是一種可以體會得到、同時也可以測得出來的心理活動。
幸福的人一定是行動積極的人,幸福的人創造力比其他人高很多,人在開心快樂的積極狀態下容易有偉大的發現。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和很多普通人的差別,就在于他們更快樂、積極和自信。
一般來說,學歷越高的人越幸福。不過,在人際關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普通的日常事務中,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老太太也能感受幸福,因為她能從傳宗接代的過程里、兒孫繞膝的生活中發現自己生活的意義。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齊斯真·米哈伊,他曾經提出,人類如果能夠找到有意義的快樂,生活質量就會提升,人生的價值就會實現。他用了一個英文單詞“Flow”來表達這種有意義的快樂體驗,我把它翻譯成“福流”。
米哈伊教授曾經用近15年的時間追蹤一些特別成功的人,結果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他們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時,經常會進入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酣暢淋漓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福流”,他認為人這一輩子應該多多體驗、多多積累這種狀態。
“福流”有五大特征:全神貫注、物我兩忘、駕輕就熟、點滴入心和酣暢淋漓。人一旦達到“福流”的狀態,做起事來得心應手,既不關心別人的評價,也不關心最后的結果,享受的是此時此刻的過程。
當我們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時,就會進入這樣一種幸福的狀態。有些人喜歡攝影,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也覺得無比幸福。運動和音樂可以產生“福流”,工作也可以產生“福流”,做你愛做的工作時,你會孜孜不倦,廢寢忘食。
但是有些事情達不到“福流”的狀態,比如做雜務,心不在焉很難產生“福流”;無聊閑逛、無所事事也產生不了“福流”。
創造幸福的五個秘訣
要想創造幸福,首先要知道,是什么讓我們感到不幸福?
導致人們感到不幸福,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是“急”,著急、焦慮,這是很突出的負面情緒。人們想著短期之內要完成目標,非常急功近利;第二是“飄”,做事情沉不下來。當你“飄”著的時候,你根本感受不到快樂和意義;第三是“比”,攀比心理讓我們總是感覺不到幸福;第四是“靠”,現在年輕人中有一些是“啃老族”,但是要知道,誰也給不了你幸福,幸福得靠自己去爭取。
生活中不總是陽光燦爛,一定有挫折、痛苦,如何控制負面情緒,是我們追求幸福需要不斷學習的技巧和條件。
除了控制消極情緒之外,我們怎樣才能產生愉悅積極的情緒呢?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提出了“五施”,就是言施、眼施、顏施、身施和心施,從這五個方面入手來創造幸福感。
第一是言施。人是語言的動物,我們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每一個人都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文化、信息、知識的交流一定會引發身心的感染。但要注意的是,要多和樂觀的、朝氣蓬勃的、道德高尚的人聊天,并且多講一些積極、正面的話題,這樣可以帶動身心的愉悅體驗,讓人感到幸福。
第二是身施。人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產生幸福感。比如,跑步15分鐘到30分鐘,大腦會分泌出各種積極的化學激素,讓你開心、振奮,所以運動是會上癮的。此外,聽音樂、聞香也會給人的身體帶來愉悅。
第三是眼施。一定要有一雙慧眼,積極關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變化。枝頭的鮮花開了,你的愛人換了一件新衣服,這些你注意到沒有?上班別急著趕路,看一看周圍的風景,看一看周圍的人。生活其實并不單調,如果你成天只想著自己的工作,你就會錯過生活中的美,也就會少了很多感動。
第四是顏施。我們要學會讓別人感受到我們身上正面積極的能量。微笑,就能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而且極富感染力。
第五是心施。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字叫做“悟”,就是說要用心去感受。很多時候我們培養了人做事情的能力,但卻沒有培養人感受的能力。要學會多去感受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并積極地知行合一,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