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195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2000年以來,先后任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和社科司副司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近日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作為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開啟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
未來的教育會是什么樣?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振國這樣描繪:“未來的學校,是一個學生活動的地方,是學生們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場所。一句話:學校將真正成為師生共生共創、共同成長的地方。”
中國教育信息化之路“三大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解放周末: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這個時間節點頒布這樣一個文件,背后有何深意?
袁振國:我國政府工作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計劃,教育也是如此。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提出一段時間內的教育發展目標,制定相關的路線圖、時間表等具體實施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比如,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提出,“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1999年,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確提出了“素質教育”這個概念;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近日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
解放周末:在這個文件中,“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作為一個單獨條目列出,可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的教育信息化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袁振國:21世紀以后,我們國家明確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從而把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凸顯出來。
簡而言之,中國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就是“三大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首先是“校校通”。也就是說,讓每一所學校都能上網,都可以享受到信息化的資源。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1994年被稱為“互聯網元年”,那一年互聯網剛剛普及應用,我國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校校通”的目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為此,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信息建設,當時提出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教育信息化。一種是鋪設光纜,通網絡。一種是用衛星天線下載,也就是每個學校配一個“鍋”,在全國30多萬所學校中,大約有1/10的學校是通過衛星天線來聯通網絡的。還有一些學校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就配送CD盤、電視機收看。通過這三種方式,讓每一所學校都“通上現代化的高速公路”。
然后是“班班通”。到2007年的時候,“校校通”已經基本實現了,而真正把互聯網數字化的手段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去,就要實現“班班通”。“班班通”需要在每一個班級建設智能化教室,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現在很多城市和農村的學校手拉手實現了同步課堂,有了“班班通”才能做到網絡課程直播。但是,要在全國真正實現“班班通”,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最后是“人人通”。什么是“人人通”?就是讓每一位學生、教師可以應用互聯網來學習、來教學。
有一個全新的概念叫“泛在教育”——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
解放周末:您曾經說過,“人人通”和“校校通”“班班通”不同,它將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一場劃時代的教育變革。為什么這樣說?
袁振國:幾百年來形成的現代教學形態,都是以班級為單位來進行授課的。其實,在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實行的是個別化教學,比如中國的私塾。后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所以有了班級授課制,一個班級有四五十個學生,每天到固定的課堂去上課。
但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手段使得這種格局被打破。實現“人人通”以后,學生可以不用去教室上課,照樣可以自己學習。而教師通過互聯網,可以和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溝通,實現個性化的教學。這就是教育的革命性變化。
解放周末:這種新的教學形態超出想象。
袁振國:通過網絡化的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
比如,“翻轉課堂”,這在北美比較流行。以前的教學都是在課堂上教,學生回家做作業,然后再把作業交給教師批改。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把這個教學過程翻轉了過來。學生先通過互聯網自己在家里學習課程,把老師的講課變成學生的網上學習;隨后學生來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的結果,把一個人在家里做作業變成了在課堂上一起做作業,老師則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還有一種特別流行的網絡教學模式叫作“慕課”。慕課的原意,就是大規模的在線課程。這種教學模式不需要到教室里去,教師把課程放到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聽課。于是,就誕生了一種全新的概念叫“泛在教育”,意思是說,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
你可以在家里學習、在沙灘上學習,也可以在飛機上學習,時時處處都能學習。如果你在學習中遇到任何疑問,可以把問題發送到網上的公共社區,大家一起討論。一堂大規模的慕課課程,最多有上百萬人共同參與。你想象一下,全世界有上百萬人在上同一門課,在一起學習,在一起討論,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解放周末:這種慕課的形式目前在國內教育界普及嗎?
袁振國:非常普及,尤其是在體制外的教育機構。目前的很多培訓機構,根本沒有校園,也沒有課堂,培訓課程都是學員在家里完成的。網絡就是校園,電腦、iPad就是教室,教師可以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學生也是來自天南海北。所有的課程都在網上,就像“網上超市”,你自己選擇,然后在網上訂購,自己擇時學習。教育形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從原來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上課,到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在這方面,體制內的學校教育系統目前起步較慢。這其中有技術需要進一步完善和配套的原因,也有體制惰性的原因,但我相信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
未來的學校,是一個學生活動的地方,是學生們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場所
解放周末:您能描述一下未來的教育是什么樣子嗎?
袁振國:我把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輔助階段。通俗地來說,在這個階段,信息化只是教育的一種輔助工具。有了信息化,教師上課可以借用信息資源,借用視頻,借用圖像,但是沒有這些也沒關系,我照樣上我的課。目前在中國和國外的絕大多數學校,基本上都是處于輔助階段,雖然已經普遍有了智能化教室,但還是黑板和粉筆占主導地位。
第二個階段是融合階段。打個比方:有一天你去看病,醫院的網絡突然壞了,醫生說“對不起,你看不了病,也拿不了藥”。這說明,醫療和網絡之間的關系已經到了不可分離的程度,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是到了融合階段。
目前的很多教育培訓機構已經處于融合階段,網絡和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隨著“泛在教育”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傳統的“教師上課、學生聽講”的模式一定會被改變。今天,在醫療、金融、消費、交通等各個領域,互聯網無處不在,所以說,教育的融合階段也將很快來臨。
第三個階段我把它稱為超越階段。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簡單的機械的重復工作,都將由人工智能替代。所以,在未來,像批改作業這些事情都將由人工智能來完成。
解放周末:那時候,學校會變成什么樣?
袁振國:首先,學校取消了班級制,教師實現了個性化教學。
我們以前的私塾,是一種精英化的個別化教學。有了班級制以后,實現了大眾化的集體化教學。但是,這種大眾化的集體化教學有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標準化、去個性化。表面上看,老師講課面對著四五十個學生,但事實上,很可能1/3的學生能聽懂,有1/3的學生覺得內容太簡單,處于“吃不飽”的狀態,還有1/3的學生感覺聽不懂。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但老師上課的內容、進度是一樣的。至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潛能,老師就更無法關注了。
那么怎樣實現教育的個性化呢?未來的智能化教育完全可以做到。舉個例子來說,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一共有10道題,學生們交了作業后,老師晚上辛苦地批改作業,最多也只能簡單地判斷對錯。但其實,每個學生的錯誤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因為粗心,有的是因為沒搞懂,有的是因為基礎知識沒能很好掌握,等等。未來,人工智完全可以根據長期積累的數據,診斷出學生的錯誤原因,然后從題庫里選出相應的10道題,有針對性地再讓學生進行練習,從而非常精準地實現個性化教學。
其次,教師從大量繁重的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智慧和熱情真正運用到育人的工作上。現在一名教師上課、批改作業、備課的時間加起來,占到90%以上的工作時間,只有很少的時間用于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育人工作。未來情況會翻轉過來,對人的教育變成了教師真正的工作內容。到那個時候,學校將變成一個人與人交往的世界。在我看來,目前學校里的學生都是一個一個的個體,他們都忙著自己的課程作業,很少與人交往,很少進行精神、生命的對話。而未來的學校,則是一個學生活動的地方,是學生們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場所。一句話,學校將真正成為師生共生共創、共同成長的地方。
什么是好老師?標準完全變了。原來所謂的優秀教師,可能還不夠優秀
解放周末:如您所說的話,在巨大的教育變革中,誰會面臨最大的挑戰?
袁振國: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得益者,也是最大的受挑戰者,是教師。
對一名教師來說,能不能不斷學習信息技術,能不能利用信息技術,尤為關鍵。如果你善于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讓它成為你的幫手;但如果你不善于學習,不能運用新的信息技術來教學,那么你就可能被淘汰。
什么是好老師?標準完全變了。舉個例子,一堂有關太陽、地球、月球之間關系的課程,內容比較抽象,老師講兩個小時的課,學生也不一定弄明白。但如今,一個模擬太陽、地球、月球運行軌跡的視頻,10分鐘就能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所以,講課的好壞,不再是評判一位老師的唯一標準,原來所謂的優秀教師,可能依然優秀,也可能還不夠優秀,學校和教師都將面臨大面積的重新洗牌。
解放周末:那么,什么樣的教師在未來會受歡迎呢?
袁振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功能將發生變化。未來的教師主要做些什么呢?歸根到底,就是要回歸到做人的工作。我們經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本質上來說,教師的工作在于塑造靈魂、引領人生,這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根本所在。
我認為,在未來,以下六種類型的老師最受歡迎。
一是“缺點轉化師”。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與特點,有些特點可能被我們定義為缺點,比如好動、調皮。但是,這些“缺點”可能在某些地方和時機就變成了優點,甚至閃光點。所以,老師應該善于引導。
二是“綜合評價師”。要把每個學生看作一個整體的人,給予恰當的綜合評價,因為每個人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只有成績好才是好孩子,而應該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從而促進他的個性化發展。
三是“私房菜廚師”。也就是說,老師要幫助學生找到他自己最愛的那盤“菜”。什么是個性化?就是你喜歡吃蘿卜,他喜歡吃青菜,要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東西。這就是因材施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幫助。
四是“實踐動議師”。學生的能力是從實踐和活動中鍛煉出來的,所以,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成為各種社團組織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讓每個人在社團里找到自己的樂趣,讓每個人都能表現自己。
五是“心靈按摩師”。現在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怎么辦?首先,老師要去關心、了解學生;其次,老師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和學生進行溝通與對話。所以,“心靈按摩師”就是要成為孩子的伙伴,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六是“智能協作師”。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教育形態將演變為人工智能與人類教師共同協作進行教學。因此,學習、接受、使用人工智能,這是對老師提出的一項新要求。
總之,未來的教育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
現在和未來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我們一只腳踩在現在,一只腳已經跨進未來
解放周末:您描繪的這樣一幅激動人心的未來教育的畫卷,什么時候能夠變成現實?
袁振國: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庫茲韋爾預測,2045年前后,也就是再過25年左右,人工智能將全面超過人的智能。所以,根據我的判斷,再過25年左右,教育將跨越融合階段,邁入超越階段。
解放周末:有這么快嗎?
袁振國:有這么快!如果你不相信的話,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人類的歷史大概分為4個階段:石器時代,距今約20000年;鐵器時代,距今約2000年;蒸汽時代,距今約200年;互聯網時代,至今約20年。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得日新月異。如今,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2年以后會發生什么,我們都無法想象。
其實你仔細回想一下,不過幾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習慣了網上購物,出門騎共享單車,出國不帶錢,這一切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教育必將順應這個時代,也會發生巨大的變革。
解放周末: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生前曾多次發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個問題在中國也同樣存在嗎?
袁振國:其實,在喬布斯去世后的近10年時間里,教育正悄悄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在中國的學校里,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已經相當普遍。
舉個例子,我的家鄉泰州有一個“微課運動”。微課,就是短小的課堂教學視頻。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有一些難點不容易講明白,比如,語文里的“得”“的”“地”、數學里的拋物線等等。老師們就針對這些教學難點,發揮各自的創造性,編成一節節小的微課,三五分鐘一堂課,放到網上。現在全泰州市有上萬個這樣的微課,涵蓋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學科,教師可以隨時取用網上的微課來給學生上課。
像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層出不窮。而且,它們一旦出現,就會在其他學校、其他城市推廣開來,速度之快超出你的想象。所以,不是說教育將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其實就在現在,大量的變化正在時時刻刻發生著。未來并不遙遠,現在和未來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我們一只腳踩在現在,一只腳已經跨進未來。
解放周末:對于家長來說,您認為他們應該為未來的教育做好哪些準備?
袁振國:從家長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些頑固的觀念需要改變。我認為,有一個總的原則,與我們的教育思想、與學校教師的工作是一致的,那就是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分數,不要只關心孩子能不能上北大清華,孩子的發展動力、學習能力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這些才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根源。未來已來,我們不能用過去的觀念培養未來的孩子,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