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12時,長江干流城陵磯(蓮花塘)站漲至今年最高水位34.34米,低于保證水位0.06米,此后波動緩退,標志著長江1號洪水順利通過城陵磯江段,城陵磯不超保、不分洪的調度目標得以實現。
在水利部指導下,長江委統籌荊江及洞庭湖13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匯水,成功實現對城陵磯水位厘米級的精準調度。參與本次聯合調度的水庫群,共攔蓄洪水82億立方米,其中,三峽水庫攔蓄洪水30億立方米。長江委在7月6日將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35000立方米每秒減至31000立方米每秒的基礎上,連續下發5道調度令,逐步減小三峽出庫流量。至7月11日12時,三峽水庫下泄流量減至19000立方米每秒。
實踐再次證明,以三峽為核心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在長江防洪體系中發揮著關鍵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峽樞紐泄洪 通訊員 張偉革攝
緊急——汛情即是命令
受強降雨影響,長江上游干流、烏江及三峽區間來水明顯增加,7月2日10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50000立方米每秒。根據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在長江上游形成。
鑒于長江流域汛情的嚴峻形勢,根據《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防御預案(試行)》規定,長江水利委員會在2日11時啟動長江水旱災害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汛情就是命令,責任重于泰山。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多次主持召開防汛會商會,對長江干支流水庫精細調度作出重要部署。在長江委防汛會商室,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正式打響。
7月8日10點半,長江委會商準時開始,但氣氛卻格外緊張。根據水文預報,城陵磯(蓮花塘)水位將在7月13日前后漲至保證水位左右。
城陵磯(蓮花塘)水位超過保證水位意味著什么?
長江委防御局副局長寧磊介紹,按照《長江洪水調度方案》規定,如果超過保證水位,將要動用城陵磯附近蓄滯洪區,哪怕只是動用一個錢糧湖蓄滯洪區,也會使40萬畝耕地被淹,23萬人需要轉移安置。
“馬上制定方案,動用上中游水庫群為中下游減負,目標就是城陵磯不超過保證水位!”長江委主任馬建華作出部署。
當日19時,長江委再次召開會商會,進一步討論專家們根據當時水雨情分析制定的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方案,不斷優化調度方式。
時針指向21點半,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與長江委連線會商,確定以城陵磯(蓮花塘)站不超過保證水位為目標,調度三峽水庫自7月9日起將日均出庫流量減小至28000立方米每秒,同時聯合調度雅礱江、金沙江梯級水庫等長江上游水庫群配合三峽同步攔蓄洪水,全力減輕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
在成功應對今年烏江1號洪水后,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再度領命出戰。
精準——城陵磯水位實現厘米級調度
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續上漲,防洪形勢日益嚴峻。
7月10日14時,長江委將長江水旱災害防御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以城陵磯(蓮花塘)站水位不超過保證水位為目標,在水利部的指導下,長江委連日來堅持每天早中晚滾動會商,持續組織防汛會商會20余次,滾動會商研判汛情發展態勢,縝密分析討論調度方案,精細調度長江上中游水工程聯合運用,緩解城陵磯附近地區防洪壓力。
“我們現在的調度都是厘米級的,一厘米的差值,可能就造成調度決策完全不同!要盤得再細一點,把握性再大一點!”馬建華在會商中多次強調。
長江委水文局、設計院的專家們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圍繞排澇泵站、洲灘民垸、蓄滯洪區運用方式,運用后城陵磯、湖口河段水位變幅等內容展開了全面而詳細的討論,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對方案所涉及的各項數據錙銖必較,反復調整方案。
長江委6天內連發16道調度令,聯合調度長江上游18座水庫調蓄洪水,指導相關省對清江、洞庭湖、鄱陽湖等水系水庫實施聯合調度,流域內共有30座水庫參與聯合攔洪削峰錯峰,同時控制城陵磯、湖口河段農田澇片排澇泵站對江、對湖排澇,指導湖口河段洲灘民垸運用,全力減輕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
在這次調度過程中,三峽水庫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據統計,截至7月12日晚,三峽水庫共攔蓄洪水約30億立方米,相當于減少了210多個西湖的下泄水量,降低城陵磯水位0.2米左右。通過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包括三峽),共降低城陵磯水位0.8米左右。
汛期以來,長江委密集會商,已下發調度令55次。通過水工程聯合調度,成功控制了城陵磯(蓮花塘)站水位未超保證水位,避免了城陵磯附近蓄滯洪區的運用,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尤其是洞庭湖區防洪壓力。
博弈——水庫群聯合調度效益凸顯
從長江中游溯流而上,幾十座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水庫遍布干支流水脈,鱗次排開。這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水利建設在長江上中游史詩般地呈現。
各水庫之間休戚相關,怎樣才能獲取整體的最大效益?寧磊介紹,這正是聯合調度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尤其在長江主汛期,必須要兼顧上下游,統籌考慮當前與長遠;面對即將到來的“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對三峽水庫的調度不僅要多方統籌,還要留有余地。他說:“這是一項龐雜精細的系統工程,猶如兵家布陣,牽一發而動全身。”
經過多年努力,長江流域整體防洪抗災能力顯著提升,已經初步建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為骨干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配合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長江上游水庫群聯合調度步入規范化軌道。截至目前,已有101座水工程納入聯合調度范疇,水庫群綜合效益凸顯。人類追求水安全的手段越來越科學合理,人與水的關系走向更加理性和諧。
目前,長江中下游約3900公里的干流堤防均已經按照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建設達標,同時形成了以控制性水庫為骨干的防洪水庫群。“今年,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101座水工程納入聯合調度,其中控制性水庫41座,總防洪庫容598億立方米。這些水工程已經成為長江防洪最有效、最經濟、最靈活的武器。”寧磊說。
多年來,長江委建立了包含多個專業、各個層級、不同種類340余人的水旱災害防御專業組和專家庫,不斷充實技術力量,建立起專家調用、現場研判、綜合會商、后方支援的專家派遣機制和技術支撐體系,工作機制的完善為長江流域防汛抗洪搶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大江安瀾,人民至上。面對滔滔洪水,在水利部指導下,長江委將繼續壓實責任、勇往直前,堅持逐日滾動會商研判,統籌上下游,及時優化方案,精細調度三峽、丹江口等流域重要水庫。加強堤防巡查值守督查,嚴格大中型水庫調度運行監管,確保防洪安全和工程安全。繼續做好技術支撐,及時派出工作組和專家組,指導、協助地方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全力以赴保障流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記者 楊瑩 吳濤 通訊員 朱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