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初絳侯周勃作丞相時,每次上朝出來時,感到很得意。皇上對他也很恭敬,常常送他。大臣袁盎見到這種情況對皇上說:“丞相有驕傲的神色,陛下對他謙讓,這有失君臣之禮以為皇上不應該這樣做。后來進行早朝的時候,皇上莊重起來,丞相也有所敬畏。不久周勃對袁盎說:“我和你哥哥友好,你卻在朝廷上詆毀我!”袁盎也不向他謝罪。后來,丞相被免,有人上書告發其謀反,對他家進行查抄,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說話,唯獨袁盎出來澄清他無罪。周勃得以無罪釋放。這件事后,周勃才與袁盎進行深交。
即使是周勃是丞相,對其失禮之處,袁盎也認為其做法不妥,向皇上進行規勸。以得以改正。而在面臨其謀反的大是大非上,袁盎深深了解周勃的為人,敢于站出來為其辯護,為他澄清事實,使他免除了罪刑的處罰。這種明辨是非,實事求是的做法,是對我們選人用人過程中最好的啟示。每一個人,無論他多么明智與智慧,在其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對其錯誤,我們及時地加以規勸,讓其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之處,并及時加以改正,就無可厚非。袁盎能從大局著眼,及時指出別人的錯誤,本身就是對丞相的愛護。后來由于某些人的別有用心,讓周勃面臨著危機,袁盎不以其誤解而耿耿于懷,敢于堅持事實,洗卻了周勃的不白之冤,維護了其名聲,保全了其生命,其大度包容與堅持原則令人欽佩。在我們的工作中,面對別人的批評與建議,相當多的人認為這是與他過不去,是雞蛋里找骨頭,沒事找事。沒有從自身去查找究竟自己錯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而是把鏡子轉身別人,歸罪于外,總認為是別人的無中生有,別有用心。這種做法,只能使自己在錯誤的路途上越走越遠,直至無法挽救。善于從自身上找問題,把鏡子轉身自己,看看自己的錯誤與污點,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而面對別人不白之冤,不是火上澆油、也不是落井下石,而是敢于堅持原則,從事實本身出發,為其進行辯護,澄清事實。堅持公平與正義,也更不是一般人的所作所為。而袁盎能從大局出發,對同事該批評時批評,該保護時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為其申訴,真正做到了明辨是非,這種危難時刻見真情的做法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善于分清是非,辨別真假錯誤,把人的缺點與優點一分為二,不混淆黑白,不打擊報復,申張正義,保護同志的生命與安全。是每一個選人用人的部門應該學習的。如果真能做到此,則是我們的事業之幸,是我們國家之幸,因為那時會有更多的千里馬會脫穎而出,而不是由某些人的偏見而老死于槽櫪之間,留下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無限感慨與惆悵。
像袁盎那樣對待識人愛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有短不護是對其愛護,讓其不在錯誤的路上滑得更遠。有優不掩,充分肯定成績,讓人才發揮更大的才能,把事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唯有此,我們的人才隊伍會越來越精,規模會越來越大,個個成為干革命事創業的千里馬。放眼全國,最終會形成萬馬奔騰、一日千里的人才隊伍建設態勢。那樣我們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就會指日可待。因為人才興,國家興。人是一切事業興旺得失成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