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理中湯
英文名稱:
lizhong decoction
定義:
同名方約有29首,現選《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方。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所屬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
方劑學(二級學科);
方劑(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百科名片
理中湯為中藥試劑,由人參、白術、炙甘草、
干姜等組成。具有治療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現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目錄
簡介功能主治加 減方 義變化方用法理中湯1理中湯2理中湯3理中湯4其他信息方歌:(古方歌)關于理中湯的兩種加味 (何紹奇談醫)一.理中湯加附子二.理中湯加黃連簡介功能主治加 減方 義變化方用法理中湯1理中湯2理中湯3理中湯4其他信息方歌:(古方歌)關于理中湯的兩種加味 (何紹奇談醫)一.理中湯加附子二.理中湯加黃連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方 名:理中湯(袪風之劑)
總 結:溫中
編輯本段功能主治
(1)治傷寒
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
(2)或厥冷拘急,或結胸
吐蚘,及感寒霍亂。加 減
(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3)嘔吐:去白術,加半夏、姜汁。
(4)臍下動氣:去術,加桂。
(5)悸:加茯苓。
(6)陰黃:加茵陳。
(7)
寒結胸:加枳實。
(8)不痛利多者:倍白術。
(9)渴者:倍白術。
(10)腹滿:去甘草。
歸 經:此足太陰之藥也(脾)方 義
(1)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
(2)白術:健脾燥濕,故以為臣。
(3)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使。
(4)
干姜:溫胃散寒,故以為使。變化方
(1)本方三兩,加附子一枚,名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蚘丸,治
胃寒吐蚘。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
(5)本方加黃連、茯苓,名
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濕。
(6)本方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者,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
(7)本方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樸、川芎,入姜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郁結,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
(8)本方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
(9)本方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證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編輯本段用法
又附方: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煎服法:每服四錢。
命 名: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理中湯1
【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組成】砂仁 干姜(炒) 蘇子 厚樸(姜汁炒) 官桂 陳皮 甘草(炙)各3克 沉香 木香各1.5克(水磨入)
【用法】上藥銼為一劑。加
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主治】寒喘,四肢厥冷,脈沉細。
【加減】嘔吐惡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術、
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耆,去藿香、官桂;飽悶,加厚樸、砂仁,去人參、良姜、官桂。理中湯2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人參 白術(去蘆) 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 良姜各2.1克 烏梅1個
【用法】上藥銼為一劑。加生姜3片,大棗2枚,燈草1團,水煎,溫服。
【主治】
寒泄,悠悠腹痛,瀉無休止,色青,脈沉遲。理中湯3
【來源】《傷寒論》。
【異名】人參湯(《
金匱要略》卷上)、治中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方》卷十二)、
人參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組成】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9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溫,勿揭衣被。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
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現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方論】方中干姜溫運中焦,以散寒邪為君;人參補氣健脾,協助干姜以振奮脾陽為臣;佐以白術健脾燥濕,以促進脾陽健運;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緩之氣調補脾胃。諸藥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運,升清降濁機能得以恢復,則吐瀉腹痛可愈。理中湯4
【組成】人參、白術、干姜、白茯苓、甘草節各等分。
【來源】《準繩·幼科》卷五。
【主治】瘡疹
吐利。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1盞,煎5分,不拘時候。
編輯本段其他信息
方歌:(古方歌)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
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關于理中湯的兩種加味 (何紹奇談醫)
仲景原文并沒有把理中湯、丸作為太陰病主方。理中丸見于《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太陰病以吐、利、腹痛、腹滿為特征,屬太陰脾虛寒證,仲景提示治法是“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理中丸由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組成,當屬“四逆輩”。理中丸及湯的加減法中,本有腹滿(陽虛寒凝),去術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證其當屬“四逆輩”。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為太陰病主方。
理中湯的加味方很多,在我用理中湯的經驗中,有一熱一寒的兩味藥的加入最為重要。一.理中湯加附子
這就是理中湯與
四逆湯的合方。加附子是為了振奮脾腎之陽,是虛寒之象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以是太陰傳少陰,太陰少陰同病。其證除吐、利、痛、脹外,尚見手足逆冷。
周某,女,8個月。體質弱。先因傷食,醫用消導不應,改硝黃下劑,即腹瀉不止,后來改用西藥,不意服硅碳銀、活性炭后,藥亦隨大便排出,瀉出物皆稀水,日十余次,精神萎頓,頭額冷汗,肢厥,舌淡。補液后腹脹。病在太陰,脾陽衰敗,累及少陰,虛寒證也,用理中湯加附子、灶心黃土,一帖瀉止,易以
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安。
左某,男,64歲。初春某日,晨起放牛上山,歸家即嘔吐、腹瀉、肢厥,昏睡不起,察其舌淡苔白,脈沉細。初議用四逆加人參湯(
紅人參10克,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后采納會診醫生意見再加白術、龍牡,濃煎以進,一服即酣然入睡,盡劑而安。
周某本脾虛不足之體,由誤下而致太陰虛寒,累及少陰。所服活性碳亦隨之瀉出,
中陽不振也;補液更增腹脹,中虛失運也,此際若至用理中湯,猶嫌藥力不足,必得附子之大力,姜附協力,始可
回陽救逆,挽回敗局。左案則為寒邪直中太陰、累及少陰,非“四逆輩”不可為功。二.理中湯加黃連
方出丹溪《證固脈治》。張潞說本方主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戴復庵說“盛暑逼于外,陰冷伏其中”,俱難得其要領。我的理解,無非脾胃虛寒而又挾腸熱,多年來用此方治療泄瀉屢收捷效。
黃某、女、76歲,久患糖尿病,最近突發不明原因的泄瀉,日四、五次,在某醫院治療半月不效,腹部隱痛,時脹,食不下,口不渴,察其舌質色淡而苔黃膩,斷為中寒而挾腸熱,用連理湯三劑而愈。
謝某、女、56天,腹瀉52天,體重不增,某醫院用過消導健脾藥多付不效。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皮膚干皺,啼哭不寧,而肛門紅灼,遂用連理湯,二劑瀉即止,易方調理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