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星簡沛恩在過去片約不斷,但在近幾年卻突然息影,從演藝圈銷聲匿跡,近期她才透露過去10年都在替媽媽還債,搞到信用破產,健康亮起紅燈,現在她改看心靈書籍,修身養性,并希望媽媽真的能夠領悟。
簡沛恩說媽媽19就生下她,經常把什么事都怪在她身上。父母離異后,她3歲就被送到外公外婆家,看著別人都有爸媽,讓她覺得自己是個沒人愛的孩子,時不時躲起來偷哭。
簡沛恩說母親揮霍無度,一出社會后就得替她還債,她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裝可憐向我身邊的好友們借錢,借到我無力償還。她因此氣哭對好友道歉,同時心里也覺得很丟臉。
簡沛恩說,媽媽后來又把房子抵押銀行貸款,但她當時根本無力負擔那么大的支出,又是母親的連帶保證人,只好宣告信用破產。有整整6年的時間,簡沛恩都沒有銀行帳戶和信用卡。
簡沛恩為了償還母親債務只好瘋狂尬戲,結果拍到身體長腫瘤、得憂郁癥,她說因為討債公司都知道她在拍戲,深怕他們會到現場追債,常常心驚膽顫,有時候躲起來接討債公司電話,也常因此痛哭,自嘲說:哭戲都是那時候訓練出來的。
2007年時,簡沛恩媽媽因為詐欺案被起訴,這次她總算心一橫,甘愿冒著被罵不孝的風險,拒絕拿出錢來幫助母親。母親被送入監獄后,她沈痛喊話說:“我是你的女兒,照顧你是義務,但你這輩子的功課要自己發現、自己完成,我無法幫你。” 并希望母親在獄中好好反省。
簡沛恩在事件后選擇淡出演藝圈,經常讀些心靈書籍激勵自己,她也曾到土城少年觀護所當義工,公開分享自己這段經歷,“我想讓他們知道,不管你的原生家庭背景是什么,你都沒有放棄自己的權利。”
人們常常說清官難審家務事,夫妻之間也好,父母子女之間也好,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只是個表面,很多時候我們也習慣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職責那些“不配做父母的人”“不孝的子女”,其實,有的時候這也是一種因果循環。
出生在什么樣的原生家庭,我們沒得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放棄自己,可以為我們的孩子選擇他們的原生家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