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
玉壺春瓶的外型定型于北宋時期,在其時是一種裝酒的有用用具,后來逐步演化為觀賞性的擺設瓷,是中國瓷器外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玉壺春瓶的基本外型是由左右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線條美麗柔軟。元代玉壺春瓶秉承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體形瘦長。外型除圓形外,還有八方形。釉色、紋飾富麗豐厚,已從宋代的有用酒器轉變為擺設器。明代的玉壺春瓶和元代娟秀瘦長的器形對比,器身有粗壯的趨勢,圓腹漸趨豐盛,瓶頸加長,重心下移。
釉里紅是中國陶瓷史上極難燒制的品種之一,它以銅紅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因銅紅料極端敏感的特性和窯爐內還原氣氛人工難以控制的原因,其呈色極易偏差,甚至部分紋飾會在窯火中被燒飛,因此,釉里紅技法雖早在唐代長沙窯即已出現,但直到元代才真正燒制成功,至洪武朝繼續發展成熟,并掀起一個小高潮。從已知器物看,宣德朝雖然亦有精致的釉里紅器,但無論品種還是數量,都遠不如洪武朝,宣德以后,整個明代的釉里紅制作漸趨衰落,并一度停燒,直到清代才得以恢復,故明初的釉里紅器堪稱彌足珍貴。
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是洪武朝的經典品種。同類器見藏于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著名私人收藏中,如北京故宮、臺北故宮、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繭山龍泉堂、臺灣鴻禧美術館等。同樣的風格尚見青花和處州龍泉青釉刻花品種,盡顯朱明開國之官窯氣象。
釉里紅花卉紋玉壺春瓶,是洪武朝的經典品種。同類器見藏于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著名私人收藏中,如北京故宮、臺北故宮、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繭山龍泉堂、臺灣鴻禧美術館等。同樣的風格尚見青花和處州龍泉青釉刻花品種,盡顯朱明開國之官窯氣象。
在拍賣會上,此類釉里紅玉壺春瓶多番的天價成績足以令其傲視群雄。198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趙從衍舊藏洪武釉里紅纏枝菊紋玉壺春瓶以1122萬港幣的成交價揭開了洪武釉里紅官窯瓷器的天價序幕,此瓶現藏日本東京戶栗美術館,收入《蘇富比二十周年》。隨后的1988年,另一件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又創1705萬的新紀錄,并在隨后的1997年和2006年分別拍出2202萬港幣和7852萬港幣的高價,且同時收錄于《佳士得二十周年回顧》、《蘇富比二十周年》和《蘇富比三十周年》。
參考鑒定方法
典型洪武釉里紅器體基本只能感覺在瓶腰部一道接口。然而,有些永樂早期青花玉壺春瓶能看出的明顯接口有三道,總覽明清官窯類似制品,洪武時期器體較厚,表面所施釉層較厚,隨著以后制瓷技術的提高,所施釉層逐漸變薄。
因此,這里能比較合理解釋的理由是:
1.洪武時期的器體較永樂時期的胎體為厚,接口容易銜接并修飾。
2.這些洪武釉里紅器的釉水非常凝厚,聚集在接口周圍,很大程度掩飾了接口痕跡。
3.另外的牽強解釋就只能說是特殊例子了。畢竟現在能參考的資料比較少,容易因參照物太少而產生錯誤判斷。
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火爆得益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振興,得益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迫切追求。瓷器在藝術品市場上的走紅,與人們對中國古老文化的熱愛是分不開的,這種熱愛就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壓力,我們期待著這短短的一篇文章能讓所有熱愛中國瓷器的讀者受益,愿這篇小短文能都給剛入行的同行們帶來一定的基礎知識了解。但因水平和時間的限制,文中還存在著紙漏和不足,敬請藏家和專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