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楊
大路楊村是我的老家,為應店街鎮轄區。至于村名來歷,1978年版的《諸暨地名志》這樣記載,宋時有位楊姓人家遷入居住在大路旁,發族成村而得名。
村名由路而來,村民因路而榮。我還在童年的時候,村前這條大路旁住著一戶女主人被大家都尊稱為阿仲嫂的人家。阿仲嫂樂善好施、熱情好客,常有過往的拉車佬、賣貨郎到她家歇息、要水喝茶熱冷飯,我也常到她家去聽笑話、湊熱鬧。有一次,我去的時候剛巧遇上村里老少都認識的一位名叫金寶的的義烏換糖佬,他正端著茶杯大夸大路楊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居住這里的村民老少有福。他說,自己跑過的大大小小村莊,唯覺得大路楊村的風水是最好的,而這好風水靠的就是村前這條大路。他說整條大路就像一條大蟒蛇,吃上游山上的東西,卻把糞便拉在大路楊村的地里,怪不得這方圓十里,唯是大路楊村的田最多、地最平、土最肥,男人挑擔不用爬上坡,女人不用送飯到田頭。
金寶換糖佬的話激起了我對村前這條大路的無限好奇和敬仰。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我特地爬上村后的山崗俯看這條大路,左看右看,金寶換糖所言的意象在我眼前越來越明顯:從上游下來這條彎彎扭扭的大路大都是沿山腳而走,唯是進入大路楊村這一段便繞過了村子,穿進了田畈。再說,村前這段大路鋪有褐色的鵝卵石,在燦爛的陽光下登高遠望,遠處黃色的泥路返著金光,似一條金黃色游蛇,村前路上鋪著的褐色鵝卵石真當蛇糞去想象。更有趣的是,離村不足500米處建有一個涼亭,大路穿亭而出,進入田畈,路上的鵝卵石直接鋪到涼亭里,讓人越想越有蛇糞肥田的寓意。
其實,這種美好寓意是人們以樂觀的心情看風景所得,要說大路楊村的真正優越,是在于所處的地理位置,路只不過是因位置而生。原來,大路楊村一帶所在區域正是南北兩條山脈相挾而成的長弄堂形地帶,鄰近20來個村莊,基本藏在山灣山塢里,至今這里的村名還大多帶有一個“塢”字,如大馬塢、小馬塢、扎基塢、丁家塢、巽塢、洪塢、格塘塢、楊家塢等,許多地方只有河流山腳相連。因此,往上游這條大路不是連在山腳就是走進山灣。而大路楊卻坐落這條弄堂的最寬闊之處,使村莊形成后有靠山,前有大路,在路繞村而走,形形一個彎彎有月亮形。
由于地方開闊,土地平整,村里所擁有的田地也遠遠超出鄰近村任何一個,成了遠近聞名的依山而筑、傍田而居的“山區湖畈村”。據說,在解放初期,這個只有120來戶人家小村就有四五百畝糧田,土改時發揚共產主義精神,把離村較遠的糧田劃撥上下左右的鄰村。因此,每到農忙時,一些居在山灣山塢里的村民都得帶著飯包來耕作或由農婦送飯到田頭,收工時,還得肩挑車拉上下陡坡把谷麥帶回山塢里。而大路楊村,村民走到村口就可下田,谷麥等作物收上田岸就進村,勞動強度大大低于鄰近村莊。農忙時,不僅一日三餐回家吃,如遇上家有急事什么的,家里人只有在村口一聲叫就會有人上田來幫忙。單這一點,就成了村里小伙子找對象有利條件,有一個山村接連有十來姑娘嫁進大路村,曾被當地贊美大路楊自然條件優越的典型例子而美談。
說大路楊村因環境而得福,并不是這條大路對大路楊村并沒有帶來多少好處,村前有條大路無疑是大路楊人的福址。即使是在當年商品貧乏、文化蕭條的落后時代,大路楊村就得益于這條大路早早過上“集鎮”式生活,當時的云石鄉政府、云石供銷社、云石高中、云石廣電站、云石郵政所、云石獸醫站等政府或公共服務機構都建在大路楊村,鄉政府還一度辦過農機廠、茶廠等企業,雖說這一切都沒有大路村形成什么街道、集市,但給這里村民的買賣及其他服務需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成了村民的一大榮耀,當時有村民喜稱大路村是云石的“北京”。
記憶最深的還有那一道看戲看電影的大路風景。在那個農村還沒見電視的時候,某村若有一場簡陋的文藝演出或一個看了又看電影片子上映,都為轟動鄰近三方的村民蜂擁而至。如果是在山塢村,村口就會擁堵好長一段時間,也難免有人跌入山坑溪溝,很不安全。因此當有縣里、區里派下來的演出,或者有新片子到來,鄉政府都會安排在大路楊村演出或放映,因為大路村的操場緊鄰大路,走上大路的人馬上可以上下左右發散,安全系素很高。每當這個時候,大路上又別有一番風情,那些穿著花衣白衫的青年男女往往是早早從大路漫游而來,或是在大路遲遲而去,誰家的姑娘與誰家的后生好上或是戀愛,大路上一看就知道。如是碰上漆黑天,打著手電的、照著火把,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整條大路就成了一個火龍。每每看到這種情景,我就自慶作為一個大路楊村村民的榮幸。
隨著“要致富先筑路”的時髦語出現,大路楊村前的這條大路經歷了一次次的革新換面,把只有一米來寬的彎彎扭扭簡陋大路,通過截灣取直改成可供兩輛拖拉機來往的簡易機耕路,又通過拓寬砌石改造成泥石汽車路,如今它成一條現代型公路,取名為“十店線”。但無論怎樣改造,這條大路始終沒有遠里大路楊村,賜福于大路楊的行動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村里有位叫阿平的婦女,以前一直以務農,自大路改成穿村而過的市級公路后,自家的附屬房便成了面臨公路的對面屋,阿平也靈機一動,改務農為小吃,開出了一家“阿平小吃店”,不僅減少了勞動強度,而且還常常能聽一聲聲甜蜜的“阿平老板娘”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