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它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
借此機會,魚叔就來介紹一下世界各大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
1932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電影藝術水平。
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后于1946年恢復舉行。
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獅獎,歷史上獲得最多金獅獎的一共有3位,其中華人就有2為,分別是張藝謀和李安,各獲得2尊金獅獎。
史上最年輕的金獅獎是來自《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夏雨。
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
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游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迄今為止,華人里只有陳凱歌憑借《霸王別姬》獲得這一榮譽。
另外,姜文和張藝謀都分別獲得過戛納評審團大獎。
而侯孝賢剛剛憑借《刺客聶隱娘》獲得了戛納最佳導演獎。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柏林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熊獎。
獲得金熊獎最多的導演是李安,先后憑借《喜宴》獲得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和《理智與情感》獲得第四十六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世界首位雙金熊得主。
第一位獲金熊獎的亞洲導演是張藝謀,憑借1987年的《紅高粱》。
以上三個電影節,并列為世界三大電影節。
我們常說的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一共有11個,包括上面3大。
正在舉辦的上海電影節,就是其中1個。
創辦于1993年的上海電影節,理論上已經有22年,但實際才18屆。
因為創辦之初是兩年一屆,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如果說哪里明星最集中,那非電影節莫屬。
所以如今的電影節,比的已經不止是電影,還有明星走紅毯,搶頭條。比如今年戛納的某冰某予。
可是,你不知道暗地里還有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某冰某予走紅毯,是不帶電影作品的,他們帶的作品是品牌贊助商。
這些品牌,掙搶的是明星的手腕、手指和耳朵,而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堪比湖南衛視的黃金檔廣告位啊!
比如在剛剛的上海電影節上,范爺全身上下就來自蕭邦。
不僅是上海電影節,之前戛納,以及奧斯卡、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無處不在啊。
蕭邦已連續18年作為戛納電影節贊助商。
以前的電影節是藝術電影的盛會,如今的電影節越來越成為商業電影的趴踢。
原因很簡單。
商業電影有全明星陣容,可以增加電影節的曝光度,提升電影節的影響力。
只是有一點,希望電影節在給電影打分的時候,不要被商業蒙蔽,以藝術為最高準繩。
這可能是某些導演的最后陣地。
可以這么說,世界上大多優秀的導演被發掘,大多來自電影節。
電影必須令世界感興趣。
電影 + 知識 + 逼格 - 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