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藍色作者名導彈熊 免費訂閱
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但最不靠譜的也是它。
漢武帝太初三年,睢陽侯張昌被削奪侯爵,理由是他祭祀宗廟不勤快,偷懶。按理說祭祀祖宗不勤快,應該勸誡兒孫好好祭祀,不要餓著列祖列宗才好;現在因為兒孫不孝,讓祖宗飽一頓餓一頓,索性剝奪祭祀規格,豈不是讓祖宗直接去喝西北風?
漢朝的那些史官既不能說本朝的壞話,又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住要議論一番,“網亦少密焉。”——唉!朝廷下手也太狠了點!
分封制是周代的產物,到了秦代,擊滅六國,一統天下,中央集權,廢分封而行郡縣,天下變成金字塔結構,要說在那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
跟著劉邦、項羽打天下滅暴秦的人,有很多是六國遺老遺少,胸懷著存亡續絕的政治夢想,劉邦籠絡他們的最強手段,就是給地盤給爵位,所以漢代推了歷史倒車,重拾分封制。
劉邦共封功臣一百四十三人,其中包括最顯赫的韓信、英布、彭越三大異姓王。那個時候天下殘破,百姓凋零,人口數只有秦朝最盛時的十分之二三。大諸侯封地內的戶口,也就一萬多家;小諸侯轄區內,不過五六百戶。瓜皮很大,瓤子稀疏。
那時候的封爵儀式上有一個誓詞:“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就算黃河減肥減成窄窄衣帶,就算泰山瘦身瘦成磨刀石一塊,你們的封國也不會蒸發消亡,你們的爵祿傳給子孫萬代!
啊,多么擲地有聲氣壯山河的國家承諾!
而且還有更堅硬的儀式感,那就是丹書寫誓詞,殺了白馬來請神祗監督。
功臣的名冊,宗廟藏一份,主管部門保存副本。
三道保險,駟馬之言。
然并卵。
轉身韓信、英布、彭越被腳跟腳清洗掉。
劉邦臨終前提出了新的政治遺囑: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分封制還在,但異姓已經沒希望爬到巔峰。
到了漢文帝時,賈誼、晁錯那樣的大臣,已經連侯爵都看不慣,開始提出削藩。
七國之亂后,漢廷借機消除了一批諸侯國,這時候就連同姓也容不得了。
漢武帝是馬力十足的削藩機器,就算諸侯沒有罪過,捏造罪過也要收拾他們,更何況諸侯子孫養尊處優、缺乏管教,罪錯小辮子一抓一大把,到太初三年時,原先的一百多諸侯,只剩下四個,分別是蕭壽成、酈世宗、靳石封和張昌。張昌一奪爵,只剩下那三個了。
從漢朝拋出那個神圣的諾言到它食言而肥,歷時約70年。
于諸侯而言,真是富不過三代;于王朝而言,一個深藏內心的算盤,需要五代皇帝才能打完。
中國歷史如同一條河流,短暫地回流一段后,義無反顧地向著中央集權一日強似一日的方向奔流而去,中間那些恩怨是非,已經微不足道了。
拋開大歷史而言,就微觀感受而言:朝廷永遠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