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理財計劃(14)—行為金融學 投資中的非理性行為
一、啟發式偏差
人們在自己發現事物的時候發展出一般性原則;他們依賴經驗推斷法(即拇指法則)從他們可以處理的信息中進行推斷;因為所用的經驗推斷法不是完美的,他們傾向于犯一些特定的錯誤。
啟發式偏差有三種形式:
易得性推斷偏誤
代表性偏誤
錨定與調整啟發法
1.易得性推斷偏誤
人們往往對于自己熟悉的事件,會根據自身的經驗直接做出推斷,而這一推斷有時是錯誤的。
例如:具有網絡行業工作背景的投資者,往往對于這一類公司股票過于樂觀。
2.代表性啟發偏誤
投資者將不同的事件進行啟發式對比,根據它們之間的相近程度對于未來的事件做出推斷。
例如:投資者通常將好公司的股票視為好股票。因為他們將好公司與好股票之間聯系起來進行推斷,而實際上可能股票價格已經充分反映了公司的實際價值,甚至過高地反映了公司的真實價值。
3.錨定和調整啟發法
人們在形成對于某一事件的判斷時,經常在腦中事先設定了一個先驗的標準(即所謂的“錨”),然后再將所觀測的事物與這一“錨”相比較,從而做出判斷。
例如:盈利公告發布后的價格漂移現象。根據美國市場數據研究發現,公司公布良好業績之后的60天之內,該公司股票的表現要好于整體市場。
二、框定偏差
由框定依賴導致認知與判斷的偏差。它是指人們的判斷與決策依賴于所面臨的決策問題的形式,即盡管問題的本質相同但因形式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決策。
框定偏差的行為表現:
對比效應
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
暈輪效應
稀釋效應
1、對比效應:人們把某一特定感受因同時或者先后受到性質不同或者相反的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作對比效應。
普勞斯(1993)做了個簡單實驗,他用三個大碗,第一碗盛熱水,第二碗盛溫水,第三碗盛冰水。然后把一只手浸入熱水中,另一只手浸入冰水中,浸入30秒后,先把熱水中的手放到溫水中,再把冰水中的手放到溫水中,第一只手告訴你水是冰的,第二只手告訴你水是熱的。
2、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并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
3、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據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
4、暈輪效應:人們對于人的認識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到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表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表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5、稀釋效應:當我們反復考慮如何做出一個困難的決策時,一般都會辯解說:“如果我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擁有更多的信息的時候的確會有所幫助,但同時它也會通過稀釋效應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即中性的和非相關的信息容易削弱我們隊問題實質的判斷。
三、金融市場中的認知與行為偏差
過度自信
心理賬戶
羊群效應
損失厭惡
后悔厭惡
模糊厭惡
過度自信
1、過度自信: 人們經常會過于相信自己判斷的正確性。
投資人過度自信的兩個表現:
如果投資者出現過度自信,那么有可能導致他低估其投資的風險。統計表明,那些通過小盤投機獲利的投資者往往會持有大量的垃圾股。
在資本市場中,過度自信往往帶來過度交易,而頻繁操作會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而使收益率降低。
2、心理賬戶
人們根據資金的來源、資金的所在和資金的用途等因素對資金進行歸類,這種現象稱之為“心理賬戶”。投資者經常將資金劃分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例如,有一些資金是用來購買住房的,有一些資金是用來儲蓄的,還有一些資金適用于證券投資的等等。盡管這些帳戶之間的資金是完全可調整的,但是這些投資者更傾向于分別管理和評價。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人們往往以不同的標準來處理這些財務安排,并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
例如:盡管房地產按揭貸款的利率明顯高于存款利率,但是,一些投資者還是堅持原有的儲蓄計劃;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于工資等勞動收入,往往精打細算。但是,對于購買股票、房地產或者彩票中獎這樣一些非勞動收入,往往大手大腳。
3、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指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的從眾心理和行為。很多投資者由于缺少投資經驗和信息,往往被輿論和市場大眾行為所驅動。在股市極度高漲時,蜂擁去買股票;而當市場極度低迷時,紛紛賣出股票。
例如:在2007年8-10月期間,上證指數連續上漲沖過了5000點,甚至6000點,出現了嚴重的泡沫。但是在一些專家、輿論和大眾情緒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變賣其他資產投入股市。結果當市場回調時,遭到巨額損失。
4、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同等金額的損失或者收益,對于投資者的心理影響是不對稱的,損失往往更難以接受。
例如,盡管在過去兩個多世紀中,股票的實際收益率比無風險證券的收益率大約高出7%。但是,個人投資人更愿意持有低風險的債券。
人們發現,在短期國庫券期貨合約交易中,如果上午的交易出現損失,投資者會在下午的交易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
5、后悔厭惡
后悔厭惡是指當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為了避免后悔,人們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
例如:投資人為了避免后悔,會傾向繼續持有資本損失的股票,而去處分具有資本利得的股票,這種現象即為處分效果。而在現實中,這種做法常常是不理性的。
6、模糊厭惡
投資者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相對容易接受,而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本能地盡量規避。
例如,在購買股票時,大多數投資者存在本土偏好偏差。即更愿意購買本國的股票,即便其他國家的股票更具有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