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神要獲得一個新稱謂了。
鴿神。
為什么?
原定于明年上映《阿凡達2》將推遲一年,其他的續(xù)集也依次往后順延。
這不是卡神第一次鴿了。
回顧一下他這些年的四連跳。
最初,《阿凡達2》定于2016年12月上映的。
結(jié)果在2015年的時候,卡神發(fā)消息說:
不好意思哈,我剛剛出門,這邊有事耽擱了,再等一年馬上就到。
結(jié)果隔年又說,2017有點困難哦,2018我保證到。
結(jié)果臨到了2018,卡神又說,不行不行,再給我兩年的時間……
再鴿了,2020,誰不來誰孫子!
然而迪士尼最新的日程顯示,上映計劃是這樣的——
《阿凡達2》2021年12月17日
《阿凡達3》2023年12月22日
《阿凡達4》2025年12月19日
《阿凡達5》2027年12月17日
還真是連上映年份都充滿科幻感的科幻片……
網(wǎng)友們坐不住了。
能怎么辦,還不是只能選擇原諒他。
畢竟是詹姆斯·卡梅隆。
畢竟是《阿凡達》。
上映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必要來回顧。
它為什么偉大。
《阿凡達》
Avatar
大,不大
在正式上映前,這部電影曾有過幾個暫譯名。
有直譯為《化身》,有更具商業(yè)感的《天神下凡》。
但最終,還是定了當(dāng)時沒人聽得懂的“阿凡達”。
事實證明,只有平庸的電影才會需要一個響亮的名字。
而真正牛逼的電影,會讓“牛逼”從此又多了一個同義詞。
《阿凡達》的牛,在于它的自我完備。
沒有原著依托,但有一本指南——
《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冊》。
此書詳細介紹了《阿凡達》的世界觀,從動植物、到人類科技、到語言文化……
為拍《阿凡達》,卡神廣納賢才。
請了藝術(shù)家、植物學(xué)家、動物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
嚴謹?shù)绞裁吹夭健?/span>
外星語言有詞匯、字體和語法;
外星生物應(yīng)該色彩艷麗,所以他們研究了熱帶魚、箭毒蛙的顏色;
外星地形壯觀奇特,所以他們特地考察了桂林、張家界等喀斯特石灰地貌;
外星人的表演必須靠近動物儀態(tài),所以他們專門請了一位動物表演師……
世界這么大,啃它費勁。
卡梅隆愿意費勁,但他知道,觀眾不愿意。
所以,卡梅隆帶領(lǐng)我們走進這個大世界,依靠的全是一點一滴的小工夫。
小即是大。
《阿凡達》里的細節(jié)數(shù)以萬計,你不可能一秒全部丟給觀眾。
首先我們飛過云層,去到人類基地,然后我們離開基地,進入?yún)擦?,但你得在白天去。然后我們慢慢地,把你帶進潘多拉越來越外星的感覺。
卡神手中的提線,是一步一步把你牽引進那個世界的。
有的細節(jié)看似無關(guān)。
男主剛來到潘多拉星球時,見到了一輛巨大的卡車。
鏡頭對準(zhǔn)的是卡車輪胎上,幾支彩色的箭。
這告訴你有戰(zhàn)爭,有無法跨越的實力差距。
有的闖入畫面半截。
男主剛來到基地,一輛車差點撞到他。
里頭裝滿了導(dǎo)彈。
這告訴你,人類與自然的相處方式,是用軍事手段的。
武器常常對準(zhǔn)弱者。
這種橫沖直撞、狂妄自大,最終威脅的也是自己……
有的是游離主線的閑筆。
故事中的集團領(lǐng)導(dǎo)在玩高爾夫。
假草假洞,暗示他對自然的不屑一顧。
也暗示,他對真情實感的輕視,喜歡紙上談兵地看問題。
再看故事中的科學(xué)家的出場。
第一句,就是要煙。
她的煙癮,暗示了她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焦慮,也暗示性格中的軟弱——
一個伏筆,奠定了她之后無法挺過重傷,無法轉(zhuǎn)生成為阿凡達的結(jié)果。
一如薩滿評價:“她非常虛弱。”
知道Sir最喜歡哪場戲么?
那是男主第一次在野外過夜,害怕自然的他,點燃了火把。
潘多拉星人救下他之后,把火把扔到河里,頓時一片漆黑……
但,也就是在這一片漆黑之下。
他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個夢幻的世界。
有時候,要發(fā)現(xiàn)美麗,你得先放下武器。
有時候,要看見色彩,你得先忘記固執(zhí)的偏見。
新,不新
潘多拉星球,位于阿爾法半人馬星系,距地球4.37光年。
阿爾法半人馬星系有三個恒星:兩個類似于太陽的恒星,一個紅矮星。
是不是好熟?
沒錯,就是劉慈欣《三體》的三體世界。
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一個有可能出現(xiàn)生命的真實星系。
△ 潘多拉星球上天空中巨大的星球,來源于他們對該星系的天體運動推測
從這,你可以看出卡梅隆對《阿凡達》科幻的要求。
新,但必須有跡可循。
2009年,美國《大眾科學(xué)》寫過一篇文章《阿凡達對照:所有科幻未來都是真的》。
我們這網(wǎng)站有好多看起來很遙遠的概念,《阿凡達》居然把它們復(fù)現(xiàn)了出來。無怪,最好的科幻作品通常都以現(xiàn)實世界為基礎(chǔ)。莫非,詹姆斯·卡梅隆會看我們網(wǎng)站?
比如說機甲外骨骼。
又比如說“阿凡達”科技,用意識控制新身體也不是空穴來風(fēng)。
“盧克手臂”,一種連接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假肢——只要你“想”拿什么,它就會伸出去拿什么。
不止科技。
《阿凡達》還衍生了一個豐富多態(tài)的潘多拉星球。
你在上面看到的,全都是地球的投影。
比如魔鬼鳥,就是“外星的鷹”。
1999年,《泰坦尼克號》之后,卡梅隆做過一段時間“全職探險家”。
他勘測了沉到海底的泰坦尼克號,拍攝了幾部海底紀錄片。
你不知道的是,他把好多海底生物放進了自己的《阿凡達》世界里。
外星生物?哈哈,其實就是地球生物。
在這些探險之后,我開始真正感謝這些存在于海底的生物。
這些生物基本上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外星生物。
而外星人也一樣。
剛開始設(shè)計的時候,他們的外星人都有點奇葩。
有的像爬行動物,有的有觸角,還有的簡直來自恐怖片。
這時候,卡梅隆覺得不對勁。
如果外星人不能美,不能讓觀眾喜歡,那么,它們的愛情故事就不能感人。
他希望觀眾會覺得還挺美的,“我希望成為他們一員”。
所以,他決定,讓外星人結(jié)合地球人的特征和動物的特征……
他甚至請了一個雕刻師,把他們設(shè)計的外星人做成雕塑,來感受那種真實質(zhì)感,以及,這種體態(tài)之于人的直觀感受會是怎樣。
《阿凡達》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叢林世界,但所有表演都是在棚里拍攝的。
你可能覺得,好方便,完全不需要跑到叢林里去。
卡梅隆不這么想。
在《阿凡達》開拍之前,他安排劇組所有演員跑到夏威夷,真的在叢林里排演了一遍故事。
而且,必須穿戲服。
所以,當(dāng)你的角色要裸著上身在叢林里跑來跑去,你就得這么做一遍。
為了什么?
光腳踩在泥土的感覺。
掙扎在湍急流水里的感覺。
感受,感受,感受……
故事亦然。
說到底,潘多拉星球的故事,就是地球往事。
16世紀,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他們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歷程,也是印第安人的苦難歷程。
據(jù)統(tǒng)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的領(lǐng)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qū)有大約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
人對自然的征服。
人對更自然形態(tài)的文明的征服。
會停止嗎?
哪怕僅僅只是一部科幻電影。
《阿凡達》也要用最震撼的方式給出回答。
俗,不俗
文明對文明的殘忍,也是《阿凡達》的主題之一。
印第安人當(dāng)然也反抗過,用弓箭和長毛。
科技的鴻溝,終究難以跨越。
《阿凡達》用“神話”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結(jié)局——
人類主角良心發(fā)現(xiàn),加入土著反抗的行列。
自然的神秘力量顯靈,最終戰(zhàn)勝了侵略者。
這也讓《阿凡達》多年來,一直被詬病俗套。
文明的沖突。
雙方陣營的男女墜入愛河。
先進文明的一方(通常是白人男性)改宗土著文明,重新塑造自己的精神血脈,并成為了原始部落的英雄。
這樣的故事,早已被拍過太多次:
《風(fēng)中奇緣》《與狼共舞》《最后的武士》《兵人》《太陽盟》《第五惑星》……
不可否認,《阿凡達》沒有史詩的分量。
不像《指環(huán)王》,承載著托爾金的歷史積淀;也不像《權(quán)力的游戲》,有著錯綜復(fù)雜的人性較量。
《阿凡達》有的,只是一個好萊塢“原型”。
但注意,原型并不意味著陳腐。
精神分析學(xué)家榮格曾經(jīng)提出一種“原型”的概念。
原型,指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xué)中不斷重復(fù)出現(xiàn)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記憶和原始經(jīng)驗的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調(diào)用原型,來講述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
然而。
在通俗易懂中,能激起大眾多強的感情共鳴。
這,才見功力。
而《阿凡達》的大膽在于,它賦予了主角一個極其矛盾的身份——
叛徒。
身為地球人,率領(lǐng)潘多拉星人反過來和人類開戰(zhàn),是個不折不扣的“人奸”。
背叛自己的種族感覺怎樣
△ 大反派對主角說的最后一句話
題外話,男主角敲定的是薩姆·沃辛頓,但當(dāng)時爭選這個角色的,還有“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
但卡梅隆看中了名不見經(jīng)傳的沃辛頓,就算投資方一直反對,依然為他撐腰。
他在薩姆·沃辛頓的臉上看到了什么?
大概是一種跟美國隊長相反的東西——
陌生。
游離,未知,沉默。
正因為這種陌生感,你隱隱明白,他不會效忠于任何一種僵尸教條。
所以他才能夠“正確地”選擇背叛,“偉大地”選擇拋棄。
后來,因為《阿凡達》而身價飛漲的薩姆·沃辛頓,又主演了兩部大片,《終結(jié)者2018》和《諸神之戰(zhàn)》。
一個半人半機器人,一個半人半神……
薩姆·沃辛頓在《阿凡達》中,雙腿癱瘓,不得不一直使用輪椅。
這個角色最強大的地方在哪。
無畏?智慧?領(lǐng)導(dǎo)力?
不是。
是自省。
他有兩個有趣的習(xí)慣:
一是沒完沒了的獨白——從第46秒開始第一句,到第129分鐘最后一句。
二是對著鏡頭,自拍視頻日志。
也許正因為雙腿癱瘓,他有很多時間思考。
而思考,其實是一種面對自我、剖析自我的過程。
只有真的看清自己,你才能做出真正正確的決定。
這里頭藏著一種對人類社會的徹底否定。
《阿凡達》公映版有一場被刪減的開頭,是地球的未來模樣。
賽博朋克,三分鐘。
第一場戲,在斑馬線前。
城市擁擠、冷暗、永夜。
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遮蓋,有的是眼罩、有的是口罩、有的是面罩……
這暗示世界被污染了,也暗示人人都有病。
第二場戲在主角的家里,空間狹小、屏幕巨大,暗示虛擬生活的畸形比重。
而屏幕上的新聞也暗示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孟加拉虎
滅絕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后又回來了
那些在北京動物園的克隆品
已經(jīng)是那個物種剩下的最后幾只了
第三場戲在酒吧里,男主角看見一個壯男毆打女人,但整個酒吧無人站出來。
只有身為殘廢的他出手幫忙,卻被那女人當(dāng)作壞人,還被酒吧丟了出去。
這又暗示了地球上的價值觀已經(jīng)扭曲——
大家只臣服強者,對于何為正義已經(jīng)充耳不聞。
這里也是一個伏筆。
如果你去對比地球和潘多拉星球,會發(fā)現(xiàn)它們是截然對立的。
前者是人工世界,后者是自然世界。
前者的確可以通過武器戰(zhàn)勝后者。
但戰(zhàn)勝之后呢?
把潘多拉星球變成和地球一個模樣,讓洋溢的活力和自然的天性,變成千篇一律的死氣沉沉?
有的人還以為自己勝了。
卻不知道其實輸?shù)酶鼜氐住?/strong>
《阿凡達》最大的不俗是,它告訴我們,從科學(xué),到經(jīng)濟,到社會結(jié)構(gòu),到價值觀……
人類正在把自己逼上絕路。
那如何活下去?
片中,男主雙胞胎哥哥的火化鏡頭,慢慢變成冬眠倉里藍色的男主。
這也是一個鏡頭暗喻——
如果想要重生,那你得先浴火。
《阿凡達》的故事簡單,終結(jié)于一場勝利的起義。
但。
真的終結(jié)了嗎?
Sir相信沒那么簡單,而卡梅隆也正在用接下來的四部續(xù)集,擴充《阿凡達》的世界觀。
也誓要推動下一波技術(shù)變革的浪潮。
讓電影觸達另一個我們從未設(shè)想過的世界。
卡梅隆的話,正好可以用來為此文作結(jié)——
問題是,這樣一件娛樂產(chǎn)品。
一部電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nèi)藗兊男袨椋?/span>
希望人們能夠感到那點對良心的刺痛,感受到一點責(zé)任心。
或許這只是在正確方向上的一小步。
我不希望覺得自己費這么大勁,制作了這些電影,卻只供娛樂,而沒有更高的目標(biāo)。
只要有一點小變化,我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