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帶薪劃水的時候(不是),瞅見一熱搜:
#奶奶聽不見你說話的原因#
帶著一丟丟在辦公室猛男落淚的恐懼,肉叔食指顫抖著點開。
沒想到下一秒畫風急轉,差點笑出鵝叫。
手機不在它該在的位置,當然聽不見
這位奶奶,真實中帶點可愛,可愛中帶點喜感。
肉叔聯想到最近開播的一部國產劇。
堪稱清流,或者——
“非主流”。
主流是什么?
拍校園、拍職場,拍愛情、拍教育,聚焦年輕人、中年人。
但這個故事發生的場所,是幾乎在國產劇中缺失的:
養老院。
主角,是一群八旬老人——
八零九零
故事發生在“陽光之家”。
一所看起來普通,但“內在”非常不一般的養老院——
里頭的老人活潑逗樂,個個拎出來都帶戲。
逗樂擔當,當屬不走尋常路的過爺(倪大紅 飾)。
一般的爺爺,都把孫子當寶貝一樣捧手心里。
到了過爺這呢,不捧,用坑的。
把孫子過三爽(白敬亭 飾)坑上了微博熱搜。
這下可好
全世界都知道我不干凈了
怎么回事?
見過爺爺慫恿二十來歲的大孫子進女浴室洗澡的么?
特殊情況進就進吧,可答應了守門的爺爺咋又半路消失了?
結果……
快樂沖涼的孫子,就這么被女孩撞個正著。
爺爺還有心思錄像保留“證據”,隨后溜之大吉。
留下孫子一人,尷尬到自閉。
嗐,這就是最近躥紅的清奇爺孫CP:
“過家家”。
爺爺老坑孫子,但孫子也不是省油的燈。
全劇開頭,就是過三爽把過爺坑進了養老院。
咋回事,肉叔暫時賣個關子。
先說說這養老院。
和市面上常見的情況不同,經營這間養老院的院長(吳冕 飾),也是位老人。
對養老院,她說得上是鞠躬盡瘁。
當同行已把養老變成一門生意,她卻幾十年如一日地事事親力親為。
食材采購啦,居住安全啦,心理輔導啦……都自己把關。
收益她不在乎,只希望——
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能過上愉快的晚年生活。
養老院確實充滿歡聲笑語。
過爺是逗樂擔當,侯老呢也不差,是個耍嘴皮大王。
逢人自稱包打聽,自己卻有個眾所周知的秘密:
明戀院長十多年,屢試屢敗,但從不言棄。
誰知心上人沒追到,卻碰到情敵。
哪位?過爺呀。
能讓這位老大爺心甘情愿進養老院的,只能是愛情了。
早在入住之前,過爺就對院長一見鐘情。
一山不容二虎,兩位老頭子見面就為愛展開較量。
一個秀才藝,亮歌喉。
一個秀廚藝,走暖胃路線。
風格各異,結局卻都一樣:慘敗。
老頭子愁出抬頭紋,肉叔笑出了魚尾紋
我們形容年輕人,總是脫口而出“有朝氣”。
提到老年人,是“暮氣”。
你看這些八旬老人的生活日常,哪沒精氣神?
他們是不再年輕,但不代表和活力絕緣。
殘酷的是。
減緩的步伐、漸增的皺紋白發都在提醒著他們,生命的確已臨近最后的倒數。
一輩子,確實過得太快。
有的老人不服命,尋偏方、搞養身......想盡辦法延長壽命。
比如石爺爺。
說到他的趣聞軼事,是又好笑又好氣。
老人容易受騙,尤其是怕死的老人——
正是賣保健品的人盯緊的“搖錢樹”。
您別看我年輕啊
但您只要堅持喝我們的產品,說不定能把我提前送走
沒錯,盯著錢的人,正是過爺的孫子過三爽。
他把爺爺坑進養老院,為的是混進這塊“福地”,開拓客戶市場。
小伙子精通套路:
一口一個哥哥姐姐,沒事約著燙發打牌。
面上是套近乎,其實啊句句是“刀”。
戳開了老年人的痛點,才能變成“家人”賣貨呢不是。
這招多數情況管用,看吧——
-老姐姐們,我讓你們買東西了嗎
-沒有
實在不靈,舍小的換大的:免費送。
這招準管用。
石爺爺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收了個孫子——
-您是我大爺嗎?
-我是
好笑不?氣人不?
但想想看,以“家人”為名的推銷手段屢試不爽,為什么?
該劇借著幽默,道出讓人笑不出的真相——
恐懼死亡之余,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恐懼孤獨。
人到晚年最缺的,其實是陪伴。
和過三爽一般的保健品銷售,就指著這個缺口下手。
-對待客戶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是因為......
-父母的錢,遲早是我們的錢
年輕人無法指望。
這是一場老年人的“自救”。
養老院平日里一片祥和,是因為院長撐起了這片天。
她為什么非得事無巨細地操勞?
有次院里的桂婆婆走丟。
院方聯系家屬,兒子卻兩手一撇不管事:
那你找到了她,再給我打電話吧
如果沒有院長,這群八旬老人真就成了沒人陪的孤獨老人。
但別忘了,院長自己也是老人。
她患上肝癌晚期。
時鐘加快了倒數的速度,院長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
臨走前,她還有最后一項任務必須完成:
為養老院找到合適的接班人。
到這里,相信各位已經get到《八零九零》的主題——
老年關懷。
大多數劇作倚靠青春靚麗的財富密碼,它卻對沒噱頭的衰老投去目光。
雖有該劇也有年輕當紅演員參演。
但,這里的老年角色,絕不是點綴的綠葉。
《八零九零》更像是一部老年群像劇,全方位展示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
勾住肉叔追下去的,還有它講故事的方式。
最近熱播的《小舍得》,代表著當今大部分國劇走的路子:
拋話題、切現實,宛如行走的熱搜綜合體。
隨著劇情展開,《八零九零》的矛盾沖突也擺上臺面。
正如其名:
八零,八旬老人;九零后,年輕一代。
兩撥隔代人碰撞到一塊兒,必定是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打架。
但它選擇的方式,不是狗血式撕X碰撞。
而是溫和地磨合,相融。
這樣的溫情,在平常家庭的餐桌。
沒有山珍海味,沒有廢話連篇。
桌上最大塊的肉,總是被爺爺悄悄夾到孫子碗里。
正是一個個不起眼的溫情細節,點破了兩代人相處的本質:
明面上倔強,暗里卻偷偷為對方妥協。
不止“過家家”兩爺孫是如此。
院長也放心不下和自己相依為命的孫女,葉小妹(吳倩 飾)。
自己時日無多,性急地要為孫女安排好一切。
學做菜、學開車、找工作...
長輩的心思很簡單,但求自己離開人世前,能看到孩子過上安穩日子。
但新時代的年輕人,追求自我實現,未必能體會長輩的用意。
小妹也一樣。
直到她目睹鋼鐵人般的奶奶,逐漸被病魔奪走堅韌,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她才學會妥協。
從前任性冒進的小妹,現在埋頭在成堆的癌癥治療方案里;
從前反感鍋灶的小妹,會做的菜已經不止一道糖醋魚;
從前一心追夢的小妹,現在方才醒悟,自己陪伴奶奶的時間太少太少......
在死亡中學會成長,很殘酷。
但事實是。
我們為生計忙碌,以此為正當理由,來逃脫關于愛與責任的重大問題。
往往到了臨近“遲到”的一步,才流下悔恨的眼淚。
記得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里的老夫婦嗎?
他們育有五個子女。
除了未嫁的小女兒和死于戰亂的次子,其余三個孩子都生活在離鄉的大城市。
孩子們討厭回鄉。
已成家立室的長子,甚至從未把孫子帶到老人跟前見一面。
但老夫婦從不表達不滿。
他們不愿給孩子添麻煩,選擇攜手踏上探親之旅。
他們一路走一路探望,卻發現:
孩子們忙工作、忙家庭,無暇陪伴自己。
這趟旅途的最后。
竟是孩子們為了工作和陪伴的兩全其美,把老夫婦送到溫泉度假。
探親之旅以失望告終。
但回鄉不久后,散落各處的一家人,終于聚在一起。
是團圓嗎?不,再沒辦法團圓。
老母親去世了。
葬禮上,眾人流下眼淚,一向溫和的老父親悲傷不能自已:
要是我知道會變成這樣,我就應該對她更好一點
這話是對自己說,也是對孩子們說。
《東京物語》中的老夫婦,就像《八零九零》里養老院的老人們:
空巢,缺乏關懷陪伴,但又不愿給后代添麻煩。
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緊隨著凸顯的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尤其是空巢老人。
可能你不知道,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數據與調查中心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顯示:
這類人群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60%。
他們最需要后代提供的,比起物質支持,更多是——
“精神贍養”。
也許是一通不用聊太久的電話;
也許是周末的一頓晚餐;
也許是真切關懷他們的喜好......
撫心自問,這些事需要花去你很多時間精力嗎?
抽出一點時間就能做到的小事。
卻變成了當下中青年人屢屢回避的“難事”。
趕時間、趕效率、趕收入......
不可否認,周圍的世界每天不停步地加速運轉著。
每個人都被迫在其中連軸轉。
為了給自己制造更多的閑暇,對他人則化為越來越多的無暇:
無暇理解、無暇傾聽、無暇過問......
直到有一天。
無暇終究變成無奈。
再也無法彌補。
編輯:蛋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