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是一種典型的敘述框架,魔戒三部曲、黑客帝國三部曲、地球往事三部曲。我也試圖簡單粗暴地將信息革命的100年(1950-2050),分為了三個階段來宏觀設定。信息革命是人類正在經歷的一次偉大征程,我們要看未來的圖景,可以先去回望過去。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式計算機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投入運行。從此人類的信息技術產業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掀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篇章。1951年,世界上第一臺商品化批量生產的計算機UNIVAC-I的投產,計算機從此從實驗室走向社會,由單純為軍事服務進入為社會公眾服務。
計算機的發展共經歷了四個時代。
● 1946年到1959年:電子管計算機時代
● 1960年到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時代
● 1965年到1970年,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 1971年到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IBM公司推出了個人計算機PC,從此計算機開始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所以,我們可以將1950年二戰以后到1990年這40年,稱呼為計算機時代。
這個計算機時代核心的關鍵詞是數字化。
人類第一次將實體形式的文本,進行了數字化處理。這一看似簡單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卻迎來了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偉大的信息革命。信息的數字化,極大地彰顯了信息共享性這一重要特征,使得大規模復制成為現實,讓邊際成本為零成為可能。
▲ 計算機時代三巨頭
這個時代出現的偉大的代表性公司有IBM、Intel(1968年創立)和微軟(1975年創立)等,分別從硬件、運算和軟件三個方面支撐起計算機時代的發展框架。尤其是微軟在1999年12月30日創下了6616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最高市值記錄,為20世紀的計算機時代添加了耀眼的注解。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國國防部1969年投入使用的ARPAnet網絡,但是奠基性的事件發生在1989年,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后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于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
從此,互聯網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商用以來迅速拓展,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
這個時代核心的關鍵詞是連接。
如果是計算機時代是數字化,那么互聯網時代就是將一個一個的數字化孤島連接了起來。這種連接,本質上是將信息背后的一個一個人,連接了起來。人和人產生了交互,這種交互又極大地激發了信息的數字化;同時信息和信息之間也在彼此產生了巨大的化學反應,新增的信息量呈現指數級增長。互聯網的本質特征——網絡效應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展現出他強大的威力。
這個30年的大時代出現的偉大的代表性公司,其實都是在“建立連接”這個點上做對了選擇,無論是阿里巴巴、亞馬遜、還是Google、或者是Facebook、騰訊等,凡是做對了連接的公司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圍繞著單臺計算機為服務中心的intel和微軟等,則在互聯網時代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沒有深入思考和設計由連接帶來的商業模式。
▲ 連接達成者贏得用戶
阿里巴巴,就是將一臺臺電腦背后的買賣雙方進行了連接。
Facebook和騰訊將人和人進行了連接。
Google將每一臺計算機背后的網頁進行了連接(先抓取每張頁面、再中心化存儲處理,根據用戶需求分發頁面)。
在互聯網這個時代,我們又可以大致分為PC互聯網階段和移動互聯網階段,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整個互聯網時代正在想下一個階段過渡。我們判斷在2020年前后,信息革命將進入第三個階段。
站在當下2017年,我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智能時代來臨的氣息,所以我們初略地提出2020年左右信息革命將進入第三波浪潮——智能時代,這也將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信息革命。
為什么是2050年?《奇點臨近》中預測到2045年,機器智能會超過人的智能。這可能會是一個標志性的點,所謂信息革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雖然第三階段的時間跨度設計并無嚴謹支撐,但是毫無疑問,人工智能這個時代才剛剛啟蒙,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已經帶給人類極大的震撼。
而作為信息革命三部曲的終篇,智能時代的最關鍵詞是計算。
這個計算包括數據、算法和服務三大部分。數據會是計算的核心和基礎,算法是計算的效率和質量,而服務則是以用戶充分個性化為中心的計算商業模式。
舉了例子,張濤的大眾點評是一家第三時代的公司,可惜賣給了第二時代的美團。美團以團購起家,團購的本質是連接,連接眾多買家產生團購需求,連接賣家來提供產品或服務。而大眾點評其實更多是一家數據公司,在智能時代將有可能為用戶的吃這件事情,提供強大的計算。不知道王興能否意識到點評的真正價值所在。不過從并購之后點評的產品路線來看,這家屬于明天的公司正被硬生生拖入了今天。
那么,我們預測未來千億美金的公司,一定會掌控“計算”,在“計算”這個關鍵點上面做出非同尋常的產品和服務來。
曾鳴教授在湖畔大學給我們上課時,提出一個很厲害的創新思考框架,他認為未來是網絡和計算的雙螺旋。一方面要達成網絡化,雙邊是市場,多邊是生態;另一方面要數據智能,將簡單計算推向復雜計算,從公約數計算推向個性化計算。未來的巨頭一定是在這兩個方向上發力。
作為一家早期投資機構,我們很愿意去和創業者討論在智能時代每一個細分領域的產業終局。這里又會有波瀾壯闊的創業機會,更讓人開心的是,這些創業機會大公司并無優勢,大家都站在相同起跑線上,而且初創公司跑出來的概率會更大。
研究可以定框架,但是面臨實際創業和投資的時候,事情遠未如此簡單。
比如:在互聯網時代,2007年出現了智能手機(另一種形態的計算機),推動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浪潮。
比如:下一步自動駕駛智能汽車的出現,這種計算機形態一定會,與連接,與計算,融合在一起。
比如:IOT物聯網時代的帶來,使得更微小的計算機(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能傳感器)大規模應用,使得萬物相連。IOT物聯網將重復計算機、連接、計算之路,但是時間上將更加壓縮,有的地方很可能三件事情會同時發生。
所以在2C的領域會有智能和計算的機會,而在IOT領域可能依舊要從數字化入手,從最為端點的傳感器和智能硬件入手。而且這種疊加某種程度也是智能時代的呼喚,因為人工智能所需要更加完整、更加多維、更加實時的數據,所以IOT也呼應而生。
所有的進化會是變異,使得現實呈現出怪異和紛噪,而我們抽絲剝繭,最終事物都會呈現出其無比樸素的原本面目,所以更切合現實的真相是信息革命在不同維度和領域里呈現出混合纏綿的狀態。
無論如何,身處這個大時代,是我們每個人的幸運,讓我們為此而戰!
(龐小偉 天使灣創投創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