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兇殺案震驚社會,死者蘆海清被室友滕某殘忍殺害,身首異處。
而嫌犯母親在接受采訪時說嫌犯初中時患過精神抑郁疾病,但小時候性格很外向,比較調皮,喜歡足球、籃球,成長階段也是很快樂的。
消息一出,議論紛紛。有評論說嫌犯是自閉癥,還因自閉癥而休學一年。對此,有網友回應:“請還抑郁癥、自閉癥一個公道!抑郁癥和自閉癥患者很善良,請不要污蔑他們了,太無恥了!”
作為一位長期在精神心理領域從事臨床研究和治療的專業人士,我首先要澄清一下概念:自閉癥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兒童孤獨癥的同義詞,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于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可見,嫌犯肯定不是自閉癥患者,幼時按照其媽媽的說法是很正常的孩子。所以,請不要以自閉癥的名義污蔑“星星的孩子”!
滕某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癥?有人懷疑這是家長脫罪之舉。如果嫌犯的母親所描述嫌犯自殺的經歷屬實,則嫌犯有患抑郁癥的可能性。但問題是,單純的抑郁癥是不會殺害他人的。如果嫌犯真有抑郁癥,那么肯定不是單純抑郁癥,有可能是伴發“反社會性人格改變”,甚至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抑郁癥是出于各種原因導致患者不斷自我否定導致的結果,甚至導致自殺。抑郁癥患者經常陷入負面情緒驅動下的單向思維導致的惡性循環,逐漸出現很多抑郁癥的癥狀。
誠然,我們也會看到媒體報道患產后抑郁癥的年輕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跳樓。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媽媽對于孩子的一種愛,是自殺,只不過這種愛是盲目的。
那么,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和抑郁癥是怎樣一種關系呢?通常來說,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抑郁癥患者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帶來多種人格改變,這是抑郁癥并發癥,其中一種是反社會性,但往往是患病前患者已有反社會人格。這種反社會性攻擊行為一般有明確的針對性,俗稱“冤有頭債有主”,他們傷害的多是與他有過節的人,不會傷及無辜。
其二,抑郁癥與反社會人格障礙是共病關系。就是說這兩種病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往往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在先,抑郁癥在后。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和社會難以融合。因為他們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在遇到打擊和挫折時,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或社會,心情越來越壓抑,最后出現自殺的念頭。但臨死前,要想辦法報復社會。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校園兇殺案、公交車縱火案,行兇者多數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媒體報道甚至一些專家,曾將他們看成“精神病患者”,這其實是錯誤的。
話說得再明確一點,便是單純的抑郁癥患者只會傷害自己,不會傷害他人;而單純的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則只會傷害他人,不會傷害自己;如果一個人既傷害自己自殺,又傷害他人,則往往是抑郁癥伴有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很多精神科專家或心理專家對此也沒有清晰判斷。我們不能再污名化抑郁癥,否則是對抑郁癥患者和家屬的極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