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改造項目逐漸增多,而項目的主題,也逐漸從城市向鄉村過渡。然而我們所遇到的鄉村,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鄉村,它本質上更多的是城市人視角的鄉村和滿足城市人想象的鄉村。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民宿這種建筑類型,則成為了城市生活介入鄉村發展的一種極為方便的載體,它所滿足的,是城市人對鄉村生活的想象。
▼
項目坐落在天津薊縣郭家溝,其場地位于郭家溝村落的中心,南北各有一片自然水面,西鄰大山,東臨村落。在項目場地和東邊村落間隔著一大塊空地和一條主干道,村落內部的道路呈扇形分布并最終匯集到這塊空地。現狀樓群是青瓦坡屋頂、灰磚墻體承重的單層建筑,我們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現有條件,對建筑主體結構及材質進行了保留甚至凸顯,在此基礎上,我們置入了鋼結構白色方盒子、玻璃幕墻、木格柵等現代材質及形體,以求得新與舊之間的平衡和融合。
▼建筑鳥瞰
▼俯瞰建筑
▼酒店外觀
▼酒店入口
鳥瞰視角下的秩序感和拼貼感,尋求新舊關系的對話。在公共空間區域中,我們對廣場及入口做了三個處理:1.引入靜水面,形成不同親水方式,激活廣場的公共活動性。 2.主立面采用新舊材質形成層次豐富的拼貼效果。 3.將主入口處理成一個空間以及框景器,供人茶歇休息及提供引入性。中庭是一個雙重屬性的空間。當茶室和主入口的門關閉的時候,它是一個可舉辦集會活動的內院;當門打開時,它是入口廣場的內向延伸。后山以景觀處理為主,這里有一個供人休息觀景的露臺,還有枯山水景觀作為露臺和自然山色間的過渡,對自然景觀以還原保留為主。
▼中庭
▼接待大堂
通過室外廊道這種半室外空間,我們將各樓串聯在一起,將原本分散的多個獨棟,改造成了一個內部聯系緊密的單體建筑;并通過新增墻體或者體量,將原本公共的建筑之間及沿湖的室外空間轉換成了內部庭院、天井、房間等私密空間,每一個房間的進入過程都是從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一系列園林空間的經歷。而原本私密的中央庭院則被改造成了由茶室、大堂、主入口、餐廳等公共空間圍繞的中央公共區域,這個新的庭院空間聯系了屬于村民的廣場和后山,并成為了住客和村民可以共享的一個公共中心。
▼中庭連接室外廊道
▼室外廊道將各樓串聯在一起
▼茶室
▼茶室外的后山
公區室內主要有大堂、茶室和餐廳。其主要特點是:1.通透性,室內外融為一體。2.開敞的大空間,容納公共活動。3.差異性,三個空間形成各自的調性。半公共空間區域是連接公共空間區域和私密空間區域的中間地帶,主要呈現為一些室外廊道及公共庭院,這也是園林式空間特點表現最強烈的部分,主要體現在五個處理上:1.高差處理。2.頂棚的開口處理。3.對景處理。4.框景處理。5.鋪裝處理。最終使這個區域形成走走停停、曲徑通幽、一步一景的體驗。私密空間區域主要有客房和庭院構成。現有建筑的內部空間存在如下問題:1.面積不夠大或過大。2.房型過于狹長。3.房型單調。我們分別用區域細分、差異化房型等手段回應這些問題。
▼客房
民宿酒店區別于傳統酒店的核心在于其擁有庭院,這使室內外空間關系更豐富多樣,在這個項目中,我們設計了五種院落類型:1.單向型。2.前后型。3.一字型。4.島型。5.三院型。最終,盡管這些客房彼此緊靠,但通過庭院關系的處理,每戶都有著獨立置身自然的感受。對庭院本身,我們主要做了三個處理,首先是親水性處理:庭院內整體鋪設防腐木作為休息平臺,移除湖面中央亭子還原水面開闊感,利用高差營造退臺消解陡峭感,庭院內引入靜水面形成無邊水池。其次是空間的細分處理:每個庭院內各有一顆景觀樹,小庭院采用軟景及家具的方式豐富空間層次,大庭院置入格柵、雨棚等輕體量來細分空間。最后在立面處理上,在通透感極強的玻璃幕墻基礎上,我們引入了白色格柵或隔板,消解了因磚墻給建筑帶來的厚重感,且在體量虛實層面豐富了立面的層次。
▼客房外的庭院
▼利用高差營造退臺消解陡峭感
▼從室外庭院看湖面
▼在通透感極強的玻璃幕墻基礎上引入了白色格柵或隔板,消解了磚墻給建筑帶來的厚重感
▼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建筑公司:北京方石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主創及設計團隊:主創:毛磊、廖曉颶
項目地址:天津薊縣下營鎮郭家溝村
建筑面積:用地面積:4304平米 建筑面積:1069平米 層數:1層
攝影師:毛磊、王剛
撰文:毛磊、廖曉颶
▼
柿林古村,屬浙東峽谷地貌,光照和雨水充沛,地表植被多樣且覆蓋率高。柿子、櫻花、竹筍、茶葉是古村重要的經濟農作物。四面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個有著八百年歷史的古村更具神秘感。古村一直以厚重而交織的底蘊與紋理探尋蹊徑,希望通過一個個精品民宿的建成帶動其旅游產業的發展。
▼建筑概覽
▼建筑外觀
大樂之野 · 谷舍精品民宿選址于柿林古村,室內設計由DAS Lab設計完成。該項目地形是典型的高山臺地,四周高山峽谷,中間崗連坡平。俯瞰周邊景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場地內的自然景觀豐富多樣。建筑群的布局是類似”衛城“的設計手法,保證了內部活動空間的安全感。22間客房的開窗均朝向外圍,留給室內的是直面外部的自然景觀。
▼建筑群的布局是類似”衛城“的設計手法
▼庭院
餐廳是本項目最具復雜性的空間。該空間包含了聚會、用餐、入住辦理、洽談等功能。 由三個高低不一的建筑組合而成,中段留有10米的挑高空間,兩邊是8米落地窗。面對繁茂的植被和圖畫感極強的自然景觀,我們希望通過材料的物理性營造人工與自然的高強度碰撞以及一種直覺的、潛意識的、肌體上的平衡感。并在內部創造出與外部一樣的開放性,提供一瞬間便令人印象深刻的休憩之所。
▼餐廳概覽
▼8米落地窗面對繁茂的植被和圖畫感極強的自然景觀
▼落地窗細部
▼吧臺
▼金屬飾面細部
▼獨立洽談空間
▼從洽談空間看用餐區域 ?是然建筑攝影
對于我們而言,這個空間呈現出一種躁動、靜謐的雙重取向:一方面,是作為餐廳的娛樂開放空間和復雜功能的組織;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山林的多樣性、意外性和隨機性。作為活動的場所激發起具有可見度、熱鬧、興奮和噪音的圖像,山林則散發出隱蔽、隔離、孤獨和寂靜的情景。空間中營造了一種對立下的平衡感。
▼樓梯
▼樓梯細部
▼餐廳二層
▼包廂,窗外景色如畫卷般展開
▼包廂開窗細部
我們相信民宿作為將視覺、情感以及思緒從日常生活中抽離的媒介,透過空間、光景,能讓我們體會時間的質感。我們在客房部分盡可能的讓設計保持克制,希望實現,自然存在的部分與人工新建的部分之間進行整合。這是我們對環境、場所和業主所做出的解讀,即提供給客人一處樸素、溫馨的休憩之所。
▼客房
▼室內泳池
▼軸測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室內設計:DAS Lab
主案設計師:李京澤
建筑設計:素建筑、西聯國際聯合設計
景觀設計:西聯國際
參與團隊:梁晨、楊梅、謝朕
攝影: ? 是然建筑攝影 / 蘇圣亮
▼
環境之于建筑,建筑之于環境,成為本案的兩條主線。漫山遍野的綠,是本案給我們最為深刻的震撼。我們不忍強行揉捏多余的色彩進入這個畫面,夢想中的白墻青瓦,墻角倔強的爬藤,沒有矯情做作的設計手法,期望一切融進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美。
打開傳統民宅形式上的禁錮,大幅引入周邊的美景,成為室內一幅幅天然配畫。此案雖不及煙雨江南之意境,卻有一番別樣的青山綠水,使之最終,我們無愧于自然。——宋毅
避世——看到這間包裹在密集叢林里的民宿,腦海中就跳出這兩個字來。漫山遍野的綠,像一個巨大的屏障,沖你籠罩而來,包裹住這份遺世獨立的寧靜。古人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世,大隱隱于朝”,那不妨先在這“小隱”中,完成一次對心靈,最原始的震撼。
本案色彩簡單干凈,大片大片的留白,卻不讓人感覺空曠,只覺得視野無限開闊。這得益于開放式的空間結構,使空間的整體感更強,也讓光與景能夠更容易地進來。
無論是天窗、落地窗、陽臺,還是床頭圓形的鏤空,設計師用層層疊疊的方式,把戶外的景引入室內,與自然交流,勾勒出一副寧靜的寫意畫。
摒棄無用的墻體,拋棄過多的裝飾,只保留生活所必須的事物,在這個作品中,讓人理解到“斷舍離”的感念,不僅僅是物品,也可以是墻,是燈,是屏障……在此間坐著,與直接坐在大自然里,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同,唯有柔軟的床、干燥的木地板與手中溫熱的茶……
而這種完全開放式的透明衛生間,也只有在這“深山老林”中才敢擁有。拋開束縛,用最打開的心態面對自然。其實世界本就是如此,一顆坦誠的心,與亙古不變的自然。
在對原始建筑進行綜合考量之后,我們決定保留部分老舊的墻體和舊房梁,這些經歷過光陰流轉的物件,身上有沉淀過的底蘊,有記憶。但同時我們也添加了纖細的金屬,慵懶的豆豆袋和細膩的水泥,使老屋既不充斥著老舊的沉悶,也不讓太多現代化事物的進入而違背設計的初心。
刷黑的房梁與素白的墻面形成強烈反差,老屋中避不開的縱橫交錯的房梁,那便干脆不避,使之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筆直的線條打造出層次分明的幾何感,也是現代審美與老式結構的碰撞。
生活在當下,我們總想逃離。或許是被密集的水泥森林壓的喘不過氣來,或許是封閉了許久的內心需要一次徹徹底底的釋放,或許裝的太久了,快要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而此番設計,便是在這城市林立中,尋一片凈土,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建一個夢境中的伊甸園。
[民宿游學推薦]
高端民宿游學之旅 · 莫干山
報名倒計時,剩余少數名額...
[9月18日-9月21日]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活動詳情
如今說到民宿,必提莫干山,說到莫干山,必談民宿。莫干山已然成為民宿的代名詞,甚至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個地方之一,這里到底有何致勝的不二法門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目光?9月18日-9月21日,讓我們一起前往莫干山,一探究竟......
溫馨提示:本次民宿游學限40人,滿額即止,預計會很快滿員,有意參加者請及時聯系劉老師報名(電話&微信181 7945 0320 )。
[好書推薦]
新微設計9大“最美系列”圖書之
《最美民宿》三部曲|中國最美100家民宿合集
點擊下方圖片訂購該圖書
▼
新微設計 | 中國第一設計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