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損傷綜合征
腰痛的始作俑者
1、腰部骨骼及肌肉具有維持身體姿勢穩(wěn)定,傳導上下肢力量,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重要功能。腰部一旦損傷,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通常認為腰大肌是屈髖的重要肌肉,當脊柱出現平衡失調時,腰大肌形態(tài)會隨之變化。當一側腰大肌損傷、癱瘓時,會造成腰段脊柱發(fā)生側凸;而兩側腰大肌同時損傷、癱瘓,則會使腰段脊柱發(fā)生后凸。
2、臨床上腰椎失衡是造成腰椎間盤退變甚至突出的主要因素。垂直走行的腰大肌為脊柱椎體提供了穩(wěn)定性,而雙側腰大肌不對稱會導致腰椎支持系統(tǒng)力量減弱或者受力不均衡,使椎間盤所受的剪切力增大,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的重要解剖因素之一。普遍認為腰椎間盤突出后可導致同側腰大肌活動減少等原因而使其變細萎縮。
3、臨床可見腰大肌的單獨損傷,但更常見的是與脊柱病變的相互影響而引發(fā)的代償及失代償性表現。調節(jié)腰大肌可以改變脊柱前端的異常應力,調整腰椎脊柱力學平衡,調整腰椎曲度,從而可以從力學基礎上,比較徹底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1、起自第12胸椎體、第1~5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的前面和下緣。肌束向下與髂肌結合,形成一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沿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jié)囊的前內側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轉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于T12-L4椎體與橫突之間陷溝內,其上部肌纖維可延伸至后縱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后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齒形式連接在T12-L4椎體和椎間盤邊緣處,外側部分連接于T12-L4腰椎橫突,向下與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經腹股溝韌帶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內側的股骨小轉子。正中矢狀面之腰大肌外緣間距為40-63mm,L3橫突最長,該處的肌腹橫徑最寬,是腰大肌肌纖維最集中部位。T12-L4椎間孔位于肌肉附著處的后方,腰椎橫突前方,腰脊神經由此發(fā)出。
3、近固定時,此肌收縮,可使大腿屈并外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軀干向同側屈,兩側肌肉收縮,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干前屈。
腰大肌有纖維束連結到所有腰椎橫突的前側以及L1至L4腰椎椎間盤的前內側方。腰大肌與膈肌及骨盆底肌群有重要的筋膜聯系,膈肌的左右腳分別附著到L1至L3的前外側椎體,膈肌腳與其筋膜會覆蓋到腰大肌直到它們混入前縱韌帶為止,在腰大肌向下行與盆底肌筋膜相連,與聯合腱、腹橫肌、腹內斜肌產生聯系。
若以第二腰椎的橫斷面來看,腰大肌介于第二腰椎錐體與腎臟之間,腰方肌則在腎臟與第二腰椎橫突棘肌之間,對腎臟形成一種保護。
神經支配
腰大肌的神經支配有T12~L4
功能
屈曲腰椎、髖關節(jié)、骨盆,輕微的外旋。主要功能在于幫助維持直立姿勢,連接軀干和腿,對抗平衡腹直肌,是站立和步行的基礎。在抗重力活動時可維持姿勢和穩(wěn)定軀干,屈曲髖關節(jié)或穩(wěn)定髖關節(jié)。
損傷
腰椎椎體橫向比較寬大,尤其L3橫突最長, 其上面附著的筋膜、腱膜、韌帶、肌肉承受的拉力較大。尤其在脊柱旋轉、側曲活動時。腰大肌損傷常見發(fā)生在體位突然變更及負荷超限時,例如跨欄、鯉魚打挺等,或腰部反復用力扭轉勞損。損傷著力點主要發(fā)生在L4椎體及橫突處、肌腔隙處、股骨小轉子處,其疼痛也就發(fā)生在此三處,此外有L3椎體及橫突處。
引起炎性腰痛、腰源性腹痛、腰源性腹瀉,若炎性刺激陰部神經,甚至引起男科或婦科疾病。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梨狀肌位于小骨盆的后壁,呈三角形,起自第2~5骶椎前側面,肌纖維向外集中,經坐骨大孔出小骨盆,止于股骨大轉子頂端。近固定時,此肌收縮,使大腿外展、外旋和后伸。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同側;兩側收縮,使骨盆后傾。梨狀肌受骶叢的肌支 (S1~S3)支配。
病理
梨狀肌綜合征:由于梨狀肌損傷,造成對坐骨神經的機械性壓迫,或此段坐骨神經某種原因發(fā)生粘連而引起的以坐骨神經痛為主的一組癥候群。檢查時發(fā)現患者呈強迫體位,自坐骨切跡向下,沿神經走行路徑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梨狀肌局部可捫及包塊,局部封閉后疼痛減輕或消失;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大部分病例有髖部扭傷史,個別女病人有盆腔炎病史,自覺患肢變短,行走跛行,臀深部脹疼,向大腿后面、小腿外側放射,偶見小腿外側麻木、足趾麻木。男性患者可有會陰部不適,陰囊睪丸抽痛。重病者有劇烈痛,雙下肢屈曲,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病程長者,臀肌萎縮。
腰大肌與梨狀肌有何關系
腰大肌及梨狀肌損傷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