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越純越好嗎
水是生命之源。每個人都離不開水。
全國共計4000余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
國家發改委、衛生部、建設部、環保總局等多部委曾聯合印發《全國城市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規劃》,明確稱:“全國近年抽檢飲用水合格率83.4%。”
83.4%合格率,意味著不合格率超過15%,足以讓人憂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仍然遠遠低估了不合格率。
于是,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再把自來水當做唯一水源,瓶裝水、桶裝水、直飲水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于是,凈水機、純水器、直飲機等凈水設備快速進家入戶。不過,品種繁多、技術不同的凈水器能保證用水安全嗎?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凈水器。一種是普通的凈水器,它里面含有活性炭、超濾膜、離子交換樹脂等水質凈化材料,活性炭可降低水里的有機物,可去除部分余氯,但對微生物、無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去不掉的。超濾膜則可以有效去除渾濁度和微生物,如果想降低水的硬度,含有離子交換樹脂的凈水器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一類就是反滲透水處理器,它可去除掉水分子之外的大部分物質,經過反滲透水處理器凈化的水往往稱之為純凈水。
純凈水通過對自來水進行特殊工藝的深加工,去掉了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因而更加“干凈”。如果說自來水是用“紗窗”過濾而來,那么純凈水就是用“布”過濾得來的。純凈水在過濾和反滲透的過程中,會損失掉水中許多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自來水的加工處理方法則保證了水中原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來水又比純凈水更有“營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曾撰文指出,純凈水的飲用雖然較為普及,但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完全取代自來水。特別是對于患有骨質疏松癥的老人來說,純凈水中缺乏的這部分元素,正是身體需要補充的。尤其是鈣,人們對它的攝入,有相當一部分源于自來水,如長期飲用純凈水,身體就會“錯過”這部分營養。
據《中國衛生檢驗雜志》一項檢測顯示,桶裝水的微生物含量隨時間延長變化明顯,飲用5天后,衛生狀況急劇下降。第七天合格率只有20%,到第十天時,所有檢測的桶裝水,菌落總數全部超標。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應注意看設備上有無衛生許可批號,看它的衛生批號是不是在4年的有效期之內。在使用的過程中,凈水器、飲水機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凈水設備多采用的是物理凈化方法,因此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定期更換凈水組件,以避免變成二次污染源。
南通的自來水
“長江南通段江面寬、水量充沛,深泓逼岸,稀釋、自凈能力強,是得天獨厚的最佳水源地。”江蘇省城市供水監測網南通監測處處長高級工程師徐永進介紹說。近年來,南通市人民政府結合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創”活動,率先在江蘇省開展了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行動,對水源地實施拆除、搬遷和關停污染源。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市不斷加大環境投入,并采取更為嚴厲的控制污染措施,從而有效遏制了水環境污染態勢,為長江近岸帶水質改善奠定了基礎。
在各道工藝環節之間,都有完善的檢測措施。在水廠吸水井里取樣,建立包括濁度、PH、溶解氧、電導率、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有機碳等8個參數的自動監測預警系統,這一系統24小時連續監測。同時建設原水水質數據共享系統,在水廠原水水質儀表附近增設數據采集終端,通過無線傳輸至總公司、市環保局。
另一套由環保部門建立的對苯、甲苯、乙苯等27個參數的自動監測預警系統也與水廠共享。在公司局域網可以查看兩套水質數據,從而完善水質監測聯網、預警聯動機制。
在水廠一泵房建立以特種魚為基礎的原水生物毒性在線監測系統,實行原水預警防范“多保險”。
水廠運值班組每天24小時取樣對水源水——生產池水——出廠水進行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等水質指標進行跟蹤檢測,檢測頻率為每小時一次。
水廠一泵房值班人員進行色度、臭和味、氯化物等指標檢測,同時取樣與自動監測儀8個參數進行對比分析。
水廠化驗室每天取樣對水源水——沉淀水——濾后水——出廠水進行常規項目檢測。
公司水質中心定期取樣對一、二級和準保護區原水——吸水口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用戶終端水)——管網末梢水進行全分析檢測。
業內人士說:“按標準,我們的出廠水質都是達標的。在這一標準下,即便是長期飲用70年,每天飲用2升,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影響的。不過,出廠水質達標不等于可以直飲,由于國內的管道不像日本那樣采用不銹鋼材料,高層用戶大多采用二次供水系統,水質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所以,自來水不能直飲,建議還是燒開后飲用。”
當務之急
目前,德、英、美、日本等國家均可直接喝自來水,這得益于嚴格的水源控制和水質檢測。
德國聯邦衛生部規定,自來水公司每年都必須出具水質報告,居民可以隨時打電話索取。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質監測不是一天一次,而是一小時一次。德國不僅要測自來水的酸堿值和細菌含量,而且還測礦物質含量。
在英國家庭和辦公場所,很少看到桶裝水,人們外出時都喜歡隨身攜帶水壺。英國飲用水監察局提醒民眾,發現家里自來水變色,應立刻通知自來水公司,并有權索賠。
美國大城市的自來水每個月至少要接受100次細菌含量方面的測試,但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只要求瓶裝水生產公司每周測試一次。美國各大飲水組織都不推崇瓶裝水,相反,他們還都立場一致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抵制瓶裝水運動”。
東京的自來水,常被灌進飲料瓶里,放進自動售貨機,和烏龍茶、午后紅茶等一起出售。為保障水源,日本自來水管道都是不銹鋼。
那么,我們喝的自來水如何才能“與國際接軌”呢?
全面提高水質,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凈化水源地,但這需要15年至20年的時間。
更新自來水管網,技術不再是障礙,關鍵需要地方政府巨額的財政投入。
專家認為提高水質的務實之選,是自來水廠的工藝升級。
在現有水源條件下,有條件的水廠應盡快上馬深度處理工藝。
傳統水處理工藝1902年誕生于比利時,被業內人稱為經典“四部曲”——絮凝、沉淀、過濾、消毒。2004年,美國工程院將水處理工藝列為人類20世紀最重要發明之一。可這一傳統水處理工藝,對當前重要污染類型明顯力不從心。中國當前水污染情形比歐盟工業化時期更為嚴重,稀土金屬等污染更為中國所特有。日本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由于歷史上有過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均升級了傳統水處理工藝,即深度處理,通過臭氧、活性炭等技術,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使污染水達標,最終實現直飲。
2015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把洪港水廠深度處理列為年度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從2012年起,南通市就已經啟動了水廠深度處理升級改造工作。目前崇海水廠一期工程已采用了深度處理工藝,預計到2020年年底,市區以長江為水源的自來水廠將實現深度處理全覆蓋。
通過深度處理工藝里的“臭氧消毒”和“活性炭過濾”兩道工序,能將有機污染物進一步分解,使之能被活性炭更好地吸附,再進入沙濾池凈化,水里的有機污染物將進一步減少,出廠水的濁度、色度、氨氮、有機物含量等水質指標都會有明顯改善,水質也會比原來有顯著提升。(熊江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