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教育 |
1.文學體裁,古代的,包括散文和韻文(詩、詞、歌、賦等);現代的,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
2.我國古代的每個時期或朝代的主要文學樣式大致如下:
(1)遠古時期——原始詩歌(二言形式)、遠古神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原始歌舞。
(2)殷商時期——甲骨卜辭,銅器銘文,《周易》卦、爻辭,《尚書》文告。
(3)西周初至春秋中葉——詩歌(四言形式)。
(4)春秋戰國(東周)——散文。歷史散文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諸子散文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列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另有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5)戰國后期——楚辭。
(6)秦代——李斯的刻石文。
(7)漢代——漢賦、漢代樂府詩、五言詩、雜體散文。
(8)魏晉南北朝——駢文,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9)唐代——格律詩(近體詩),古體詩,古文,傳奇。
(10)宋代——詞,話本,古文。
(11)元代——曲。
(12)明代——擬話本,小說。
(13)清代——小說。
3.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我國文學史上向來以“風”、“騷”并稱,“風”、“騷”就是指以《詩經》“國風”民歌和屈原《離騷》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
4.我國古代詩歌兩大傳統承繼脈絡
現實主義:《詩經》“國風”(源頭)——漢朝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繼承發展)——“詩史”杜甫的詩(高峰)——唐代白居易的詩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發揚光大)。
浪漫主義:屈原(離騷)(源頭)一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繼承發展)一唐代李白的詩(高峰)一唐代李賀,宋代蘇軾、辛棄疾,清代龔自珍(發揚光大)。
5.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傳統是互相聯系、互相結合的。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和東晉陶淵明的詩,都是“風”、“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孔雀東南飛》,也是描繪現實和抒寫理想相結合的。
6.我國古代詩歌在創作上善于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
7.我國古代詩歌創造了不同體制
詩---古體(四言、五言、七言、雜言)
近體 絕句(五言、七言)
律詩(五言、七言)
詞----小令 中調 長調
散曲
8.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和演變的情況如下:
殷商卜辭和西周鐘鼎銘文(原始形態)一西周時的《尚書》(第一部散文集)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散文創作發達)一漢代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為班固等所仿效,論辯體散文“議”、“論”、“疏”、“策”、“表”有很大發展(對諸子散文的繼承與發展)一魏晉南北朝的散文更趨文學化,體裁增加了“序”、“記”、“書”、“注”、“表”等(魯迅稱之為文學的自覺時代)一唐宋時代出現了“八大家”;體裁更多,如“論”、“議”、“說”、“辯”、“解”、“原”等論辯體式,還出現了“贈序”和游記(全面豐收)一元代散文衰落,明代中葉復興一清代文字獄使散文受扼殺,產生了適應統治者要求的桐城派古文。
9.我國古代戲曲,是從元代以來發展成熟的,有雜劇(北曲)、南曲等。劇本一般每本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用在開頭作為開端,用在兩折間是過渡)。角色有正末、正旦、凈等。
10.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出現了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是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亦稱作筆記小說),是小說初具規模時期。
(3)唐代文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叫傳奇,標志著小說的成熟。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小說有了新的發展。
(5)明清時代,文人創作了章回演義小說,出現一批不朽名著,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高峰。
11.我國古代小說有如下四大特點:(1)重人物刻畫;(2)重故事情節;(3)重語言生動;(4)有說書印記。
12.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創始和發展起來的新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現代詩人用舊體詩來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也是現代詩歌。新詩采用白話,形式自由。
13.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是指選用的材料、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等;“神”,是指蘊涵于“形”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散文大致可分為議論散文、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三類。
14.小說是一種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通過對人物的行為、語言、肖像和心理的描寫,來塑造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典型人物形象。小說中的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還能展示世態風情。小說的情節就是人物斗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
15.戲劇是指各種具體樣式的劇本,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綜合。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戲劇沖突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這種沖突通過人物外部形體動作和內心動作來表現。戲劇沖突往往是集中的,而且是曲折發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戲劇運動。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戲劇語言必須富于動作性、個性化和表現力,必須言簡意豐,動聽易懂。戲劇按內容性質分類,有悲劇、喜劇和悲喜劇(正劇);按表現手法分,有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詩劇;按結構形式分,有獨幕劇和多幕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補充:
一、
(一)古代文學體裁集釋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于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于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11.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后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二)史書體例
1.編年體
2.紀傳體
3.紀事本末體
4.國別體
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二、
1、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2、唐宋八大家: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3、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5、“五四”新文化運動 :
以《新青年》創刊為標志,主要代表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這次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偉大的
思想解放運動,文學革命沖破了舊文學與文言文的桎梏,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與新文學的誕生。
6、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
這是1921 年出現的兩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創作,主要以《小說月報》為陣地,
反映人生、探討人生、指導人生。代表人物有沈雁冰、冰心、廬隱、許地山、王統照、葉紹鈞(圣陶)等。
創造社流露出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強調文學的自我表現。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
鄭伯奇等,他們都是留日學生。
7、左聯 :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左聯”把參加實際革命運動放在首位,在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
8、浪漫主義 :
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它在反映現實上,
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像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各國文
學藝術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我國文學中,屈原、李白的詩歌,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等都具有鮮
明的浪漫主義特色。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產生于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反
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喬治"桑、英國的雪
萊和拜倫等。
9、文藝復興 :
14 至16 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活動。十六世紀資產階級史學家認為它是古代文化的復興,因而得名。新興資產階級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標榜,提出了人道主義,即人文主義思想體系: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念,擺脫教會對于人們思想的束縛,打倒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在意大利,詩歌、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取得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在英國,詩歌和戲劇達到空前的繁榮,主要代表為莎士比亞。
10、批判現實主義 :
歐洲19 世紀30 年代在文學藝術中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文藝思潮。它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尖銳化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它的進步意義在于注重研究社會問題,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擴大了真實反映現實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義的貴族、資產階級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有些作品還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時還豐富了藝術技巧和手法。但由于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不能指出產生罪惡的根源,揭示其解決問題的出路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作家有法國巴爾扎克、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等。
11、自然主義:
文藝的一種創作方法與傾向。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義的想像、夸張、抒情等主觀因素;另一方面輕視現實主義對生活的典型概括,要求單純地描摹自然,照錄實物,追求事物外在真實與瑣碎細節,拒絕分析與批判,并企圖用自然科學規律尤其是生物學知識解釋人和社會。代表作家有左拉、龔古爾兄弟等。
12、古典主義 :
17 世紀歐洲出現的一種文藝思潮。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義”。以法國發展的最為完備。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高乃依、布瓦洛和拉"封丹等。他們尊重王權、崇尚理性,在藝術上追求高雅、和諧、均衡的統一。當時曾具有進步意義,但形式主義、抽象化、概念化傾向嚴重,最后成為消極保守的陳規,被浪漫主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