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標題為“工資上萬的程序員,為何在35歲‘高齡’時,都會被迫轉行”的文章。
1
說的是程序員這一許多人眼中的高薪鐵飯碗,也面臨著“失業”的危機。本以為空姐、模特這種吃“青春飯”的職業有著嚴格的年齡要求,但其實程序員也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
想不到吧。
到了一定的年齡,一方面意味著你有了更高的資歷,更多的工作經驗,但相對的,你也失去了更多的機會、競爭力。很多行業中,35歲仍在低職級徘徊的人,在市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哪怕你愿意降價,買主也看不上。
還有,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后,即使你干勁十足,經驗老到,比初入行當的新人強上不少,但你的身體開始吃不消。熬夜、加班、久坐,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我們時常調侃的“禿頭”,只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更嚴重的是腰椎、脊椎等內里問題。人一旦失去健康,什么都沒了。
失業后,家庭的收入就沒有了可靠的保障。
這就是程序員們的“中年危機”。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真的放到自己身上來的時候,不少人還后知后覺。以為自己進了體制、進了某公司,這一生便有了依靠。等到無情的裁員將自己裁掉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好像無路可去。
2
其實根本沒有什么鐵飯碗,只要你被社會拋棄,什么飯碗都保不住你。
這讓我想起了汽車剛剛面世時的一個小故事。當時的人們的交通工具普遍都是馬,面對這么個吃汽油的鐵疙瘩,根本沒多少人相信它能取代方便快捷的馬。甚至有人舉行過一場比賽,讓汽車和馬比賽誰跑得快、跑得遠。
那時候汽車剛有雛形,還沒辦法和馬比較,不出意外地輸了。于是人們都嘲笑汽車,還有發明汽車的人,更是諷刺道要不要用馬來拉動這輛汽車。
后來事實是怎樣,我們都十分清楚。走上大街,汽車遍地都是,唯獨不見一匹馬。
世界上有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端著鐵飯碗,就一生無憂了。這個世界永遠都是這樣,對于優秀、又肯努力的人來說,有的是機會,但對于得過且過、混日子的人來說,他們再過不久可能就要被淘汰。
3
許多老一輩、過來人為什么對后生們千叮嚀萬囑咐,說趁年輕多打拼,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有著很多資本,不怕輸、有干勁,另一方面,則是到了一定年齡即使你想拼搏,你所在的環境也會制約著你,到時候你想拼也拼不了。
上學時老師們常對我們說“考上大學就輕松了”,考上大學后,周圍人又對我們說“進體制、進某某企業就輕松了”,等到真正進了里面,才知道,根本不是這樣。
每個人一路走來,根本就沒有“輕松”二字。每一刻,都是機遇與危機并存的時刻。不滿足于眼前,不安于現狀,你可以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話,哪里都是你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