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上 舍卒保帥 “知難而上,舍卒保帥”講的是敢于迎著困難上,善于舍小保大。李嘉誠遇到棘手問題,能夠知難而上、舍卒保帥,可謂一個膽識與謀略結合的大 商人。 也許,他應該在這個行業一心一意闖下去,將這個美稱繼續發揚光大,爭做世界塑膠業的泰斗。 李嘉誠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心中的藍圖,豈是塑膠花所能包容?生產塑膠花,只是他賺錢的手段,是他基業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看看一個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遠?
在今天,香港百億身家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當時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家庭中并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不是人人看好的行業。
最明顯的現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50年代末,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發展,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香港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
身為一業之主,李嘉誠多次為廠房傷透腦筋。尋找交通便利、租金適宜的廠房有多難?數次擴大生產規模,都是在現有的廠房重新布局。車間里,設備、人員、制品,擠得水泄不通。
他的構想,經過長時間醞釀胎動,進一步明朗:我為什么不可以做地產商?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 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由此可見,經商應該敢想。許多現實和成就便是由夢想開始,經過努力而達成的。 夢想可以是基礎,可以是動力,引導我們走向成功。關鍵是切實而行。 李嘉誠進軍地產業的壯舉就是源自一個“異想天開”的心愿,由這個心愿所觸動,進行踏踏實實的可行性研究,認準地產的廣闊前景,毅然挺進。
不然,就會喪失先機。與此相應,當我們正從事的行業前景注定不妙時,應及時抽身。 而這需要我們練就一雙審時度勢的火眼金睛。 李嘉誠雖吃準了房地產的樂觀前景,仍采取謹慎入市、穩健發展的方針,他沒有走捷徑預售樓花,而是將此作為出租物業。 李嘉誠最欣賞香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雄踞中區“地王”寶座,擁有大量的物業。只要物業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
他興建收租物業,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飚升的總趨勢。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后移,愈能顯現出來。
李嘉誠預測無誤。據港府公布的統計數據,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4.85港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用地1668.44港元;住宅用地164.75港元。
胸中始終有一個“全”字 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個“全”字,這樣才能辦好事。80年代,李嘉誠先后完成或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就是全局的整體表現。李嘉誠由此成為獨標一幟的地產大王。
黃埔花園所用地盤是黃埔船塢舊址,按港府條例,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的商業辦公樓用地,應當補交地皮的差價。而當時正好是地產狂熱的階段,按協議的價格,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由于代價太大,李嘉誠不得不對此計劃暫緩實施。
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誠領導的和黃共投資數十億港元興建黃埔花園屋村。這樣宏偉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產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令在世界范圍,它也足可稱雄。
為此,李嘉誠總是胸懷全局,整天苦思冥想。1985年,李嘉誠收購港燈,其實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燈的地盤。 港燈的一家發電廠位于港島南岸,與之毗鄰的是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收購港燈后,想方設法將電廠遷往南丫島。
1988年1月,全系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油庫后,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并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李嘉誠又獲得了兩大屋村。
李嘉誠名副其實地“十年磨一劍”。成大事者,很多情況不能大急大躁,而應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機會和創造機會。這就是李嘉誠的重要法寶。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就是如此,對它們的構想萌動于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后,經過他長期耐心等待時機,用心策劃,其間1985年收購港燈,使其構想向前邁了一大步,1988年方全面推出計劃。
李嘉誠在地產界是一招比一招快,一連打了許多的漂亮仗。 無獨有偶,嘉湖山莊計劃的推出,也歷經10年之久。嘉湖山莊原名天水圍屋村。 1978年,長實與會德豐洋行聯合購得天水圍的土地。 1979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共組公司開發天水圍。 華潤占51%的公司股權,長實只占12.5%。 華潤雄心勃勃,計劃在15年內建成一座可容納50萬人口的新城市。 李嘉誠當時正為收購和記黃埔殫精竭慮,因此他無暇顧及天水圍的開發工作,而整個開發計劃,由華潤主持。 可是,華潤并沒有房地產開發的經驗,再加上它不懂得香港的商業秘訣,所以最終它的龐大計劃在港府的介入下胎死腹中。華潤灰心喪氣,騎虎難下,公眾股東也是一片哀嘆聲。
經過10年馬拉松式的吸股,到1988年,李嘉誠終于控得除華潤外的49%股權。因李嘉誠曾與華潤事先達成默契,所以士氣大退的華潤沒有拋售股票。
天水圍全部工程分七期到1991年完成,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 僅僅第一期售樓,華潤就已贏得協議范圍中的7.52億港元的利潤。以后六期,華潤等于“額外”所得,而長實的利潤,遠在華潤之上,更是不可估計。
置地的優勢,是單位面積的價值高。 因此,到1986年1月,雖然長江全系已超過怡和全系的市值,但長實市值僅為77.69億港元,遠遠低于置地的市值(據估計置地市值是150億港元)。
到1990年6月底,長實市值升至281.28億港元,居香港上市地產公司之首。一直在香港地產業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港元屈居第三位。
在與置地的爭霸戰中,李嘉誠充分運用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術。通過避實擊虛,迂回作戰而取勝。 香港傳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賣市場上競爭的李嘉誠。其實,“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誠強大的經濟實力。拍賣場上的李嘉誠,并沒有財大氣粗、盛氣凌人的氣勢。
因此,每次參加競標,李嘉誠總是洞察先機,仔細研究分析,制定出奪標的最高價格,若超過此價,李嘉誠則毫不猶豫地果斷退出。 有記者在采訪中曾這樣問李嘉誠:“都說您是拍賣場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師必勝,可您有時為何還是中途退出?”李嘉誠幽默地說:“這是因為我心中有數,經商為的是利潤不是為了競爭,如果有利可取就參與競爭,不然就要退出。你們沒有看到我想舉右手,就用左手用勁按住;想舉左手,就用右手按住。”
而且李嘉誠從不炫耀自己,也從不自高自大。逞一時之氣,不計后果,這不是李嘉誠的作風,而是某些賭徒的作風。假如碰到這種賭徒,李嘉誠就會退出,以成全對手的風頭。李嘉誠說:“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袖手旁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