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眼中,20萬美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擁的華爾街,20萬卻不過是一筆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錢。因此,如果有人試圖憑借著這點可憐巴巴的資本在華爾街扎根創業的話,那只是癡人說夢,但施瓦茨曼卻做到了。
20萬變30億
22歲從耶魯大學畢業后,施瓦茨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商學院。在這所精英薈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學府中,施瓦茨曼給老師和同學留下的印象是:周身洋溢著動力、自信、雄心、誠信以及創造事業、希望凌駕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從哈佛畢業后,施瓦茨曼很快就進入了當時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這里,施瓦茨曼31歲時就升任為公司的合伙人,成為當時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輕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為,當時擔任雷曼兄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僅對施瓦茨曼非常賞識,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還建立了十分不錯的私人友誼。然而,雷曼兄弟爆發了內亂,彼得森辭職并離開雷曼兄弟公司。出于對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誠,施瓦茨曼義無返顧地向雷曼兄弟公司遞交了辭呈。
離開雷曼兄弟時,施瓦茨曼慶幸自己的銀行賬戶上已經積累起了20萬美元的數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萬美元,施瓦茨曼主動向對方提出合資成立一家小型并購公司的建議,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積極回應和認同。半個月之后,只有兩個合伙人和兩個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沒有舉行任何開業儀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著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詞義,為了表示對兩人祖籍的一種紀念,他們就將自己的新公司取名為“黑石”。
在華爾街,當時以雷諾·納比斯科公司杠桿收購案為代表的收購狂潮一浪高過一浪,并且那些戰略買家幾乎都賺得盆滿缽盈。施瓦茨曼主張成立并購公司無疑想以小搏大。然而,又有誰會輕易把動輒數千萬美元的大單交給一個無名之輩呢?在開張幾個月僅僅接收了一小單生意后,施瓦茨曼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時轉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華爾街當時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啟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杠桿收購熱潮中的輝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記憶猶新,“我們當時就知道,這是一種能賺大錢的生意。”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時,私募基金在華爾街被視為旁門左道,像黑石這樣的新基金公司打開局面是何等艱難。倔強的施瓦茨曼硬著頭皮,去敲那些他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的門,但其間卻吃了無數次的閉門羹。
“被我們視為最可能點頭的19家客戶,一個個拒絕我們。總共有488個潛在投資人拒絕我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憶說。蒼天不負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美國保險及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決定嘗試性投下1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后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不久之后,通用電氣總裁杰克·韋爾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團的第一支基金吸引了32個投資人,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氣、日本日興證券以及其他幾個大企業的退休金。
在華爾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稱,他坦言,自己當初創辦黑石集團就是為了成為華爾街的贏家。無疑,黑市集團如今所擁有的一切已經實現了他當初的雄心壯志。目前,黑石已經擁有52個合伙人和750名雇員,每年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團旗下47家公司若結合起來可以逼近《財富》500強的前20名,成為當今華爾街增長勢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而根據其提供給美國證交會的數據顯示,黑石集團過去5年年均利潤超過10億美元。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達22.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其中資金管理收入有11.2億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計算,黑石集團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295萬美元,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員工的9倍。
施瓦茨曼成就了黑石集團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說施瓦茨曼的個人財富已經超過30億美元。《財富》雜志評出的2006年度最有權力的31位風云人物中,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著華爾街最熱門的公司,《財富》雜志將其譽為“華爾街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從不敵意收購
在美國《財富》雜志記者安迪·賽爾韋爾眼中,施瓦茨曼語調柔和,思維縝密,反應敏捷。那雙淡藍色的眼睛閃爍著熱切的光芒,當它們盯著你的時候,仿佛能夠鉆入你的內心。“我最大的職責就是盡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說,“我需要了解人們行事的動機。”也許正是由于掌握了這一許多人并不善擅長的學問,施瓦茨曼才將整個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乃至黑石集團的每一個細節都打上了他行事風格的烙印。
每周由施瓦茨曼親自主持的周一例會被黑石集團高管層看成是一次交流經驗和智慧共享的會議。會議通常從上午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的4點半。關于黑石集團所有的投資買賣都將在會議上討論,與會人士必須對任何一個項目的詳細背景有足夠了解的深入分析。“在黑石集團,各個不同部門的職員都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這使得整個公司的員工都能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不是選修課,而是核心課程。”施瓦茨曼常說。他希望這種分享精神讓公司面臨市場動蕩時,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施瓦茨曼是周一例會每一個會議發言者的忠實聽眾。一個與會者十分熟悉的場景是,施瓦茨曼靜靜坐在一旁,聽發言者講話,如果要插話或者不贊成某一看法,此時的施瓦茨曼從不提高嗓門,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談吐讓人折服。
施瓦茨曼的這些變化,在業界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由此施瓦茨曼也為自己贏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師”的雅號。在黑石集團的早期,整個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敵意并購策略,但就是從這時起,施瓦茨曼為黑石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不做敵意收購。
史蒂夫·施瓦茨曼認為:“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金色降落傘或者白衣騎士,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啟動杠桿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為,與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系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正是在過去22年中一貫秉持非敵意收購這一標志性策略,黑石集團成了一個連競爭對手都愿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購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施瓦茨曼收購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繹。飛思卡爾曾經隸屬于摩托羅拉的芯片生產商,此前,摩托羅拉在分拆其芯片業務過程中,將一部分股權出售給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對著黑石集團拋出的收購邀約,KKR曾處處下絆兒。為了不影響收購進程也不違背自己的行為準則,施瓦茨曼無數次地敲開KKR總裁亨利·克雷維斯辦公室的大門,而就在這兩位國際級私募基金大佬友善與寬松的交談中,黑石集團最終以176億美元的適中價格將飛思卡爾攬入懷中。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黑石集團收購德國電信股權的過程中。由于許多保守的德國政客將黑石集團比作一只收購和剝離本國國家資產的“蝗蟲”,而阻止其進入德國,施瓦茨曼只能不厭其煩地飛往德國在當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復游說,最終促成黑石集團以26.8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電信4.5%的股權。同時,施瓦茨曼向德國政府承諾,黑石集團今后不會再繼續增持股票,也不會尋求成為控股者。如此謙遜的風度讓德國政界對施瓦茨曼刮目相看。據悉,在未來將德國商業銀行下屬資產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給誰的問題上,德國政府最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團。
愛恨交加的“黃金搭檔”
與施瓦茨曼相比,擔任著黑石集團董事長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貫華爾街。施瓦茨曼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別是伴隨著黑石集團在過去22年中滾雪球般地壯大,施瓦茨曼與彼得森的合作關系也愈加緊密,甚至不可分割。
施瓦茨曼進入雷曼兄弟,比他大整整20歲的彼得森當時已是該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也正是得益于彼得森的提拔,施瓦茨曼才能提前晉級為合伙人。由于當時不愿意與公司第二把手格拉克斯曼兄弟反目,彼得森主動向董事會遞交了辭呈。
無疑,彼得森成熟的處世方式對施瓦茨曼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今天,施瓦茨曼會利用好各種機會讓自己在公共場合露面。他擔任著肯尼迪藝術中心董事會主席職務,并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收藏的大量藝術珍品捐獻給中心;在前不久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施瓦茨曼不忘與世界名模Claudia Schiffer合影留念。至于在商圈中的朋友,從達美樂比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大衛·布蘭登到硅谷風險資本家蒂莫西·德雷珀等許多華爾街精英,如今都成為了施瓦茨曼的摯友。
天生的互補型搭檔是華爾街金融家們對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認。《財富》雜志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述:“從一開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項輝煌都是兩者并肩戰斗的成果。兩個人相差20歲,原來是上下級,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濃厚的人脈資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潤滑劑’,年富力強的施瓦茨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順利運轉的‘發動機’”。
的確,黑石的成長離不開彼得森的功勞,但如果沒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資眼光和決勝膽略,黑石也不會有今天的輝煌。還在“能源帝國”安然倒下時,許多投資公司對其避之不及,更沒有人想象出能從這一爛攤子身上賺錢,但施瓦茨曼卻做到了。當施瓦茨曼提出讓黑石集團領頭重組破產的安然公司時,他不僅遭到了股東們的反對,彼得森也猶豫不決。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精確的論證說服了反對者,黑石在安然重組生意中獲得了1700萬美元的報酬。而直到今天,每當回憶起這樁買賣,彼得森都不禁嘖嘖稱道。
當然,施瓦茨曼在與彼得森合作的過程中也難免產生矛盾,甚至還有激烈爭論的時候。而每每出現這種局面,出生于美國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總會在事后用“對不起”來緩解雙方的緊張氣氛,同樣,施瓦茨曼會用擁抱表示進一步的友好。特別值得自豪的是,22年中彼此發生的各種矛盾并沒有妨礙黑石集團的運轉,或許正是由于這種“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黑石集團才能一步步茁壯成長。有人這樣形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關系:“他們之間有一種愛恨交加的關系。彼得森覺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認為他成就了彼得森。”
讓黑石加速膨脹
喬納森·格雷是施瓦茨曼手下的一名愛將,是黑石集團房地產業務的高級執行董事,今年只有38歲,就已經被華爾街描述為最聰明的房地產行業投資者。喬納森·格雷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一天下班前被叫到CEO辦公室秘密口授作戰命令的情形,施瓦茨曼神情嚴肅地對格雷說自己決定競購美國最大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托公司(EOP),要求格雷在三天之內拿出競購書。行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07年2月9日,EOP順利地裝進了黑石集團的口袋。
一個星期后,施瓦茨曼用自己六十歲生日的豪華大宴來慶祝黑石集團的勝利——收購金額達390億美元,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所有當天參加生日慶典的金融界名流們一致讀懂了施瓦茨曼的心機——這位華爾街最具野心的CEO不會滿足過去10年,私人股本偏安資本市場一隅的沉悶,并將刮起一陣又一陣杠桿投資與收購的風暴。
施瓦茨曼可能永遠不會忘記黑石集團成立之初時,JP摩根公司副總裁的詹姆斯·李對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華爾街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間的區別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體的收購重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強勢的金融財團,可以借助品牌優勢,為客戶提供全范圍的服務,從資產管理、投資顧問、房地產、對沖基金到某些特殊來源的基金、債務重組等。”22年來,施瓦茨曼將這段語錄作為黑石集團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的奮斗目標,如今黑石集團已經被打造成私募基金、房地產和企業債務管理等綜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時,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剎車的快車道上。
資料表明,單單在房地產業務和私募基金業務兩個部門,黑石集團過去5年的每年投資收益率都保持在了30%以上,如此豐厚的投資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資人急于入伙。單單在2006年,黑石集團就新募集了15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目前黑石集團正在募集一筆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收購基金、一支規模為100億美元的房地產基金,商業銀行也樂于提供4倍資產的貸款,黑石集團手中可運用的資金高達1250億美元。
不錯,美國房地產市場在一年前就已經走入低谷,但與此相反的一個現象是,國內辦公房租金卻一路上漲,寫字樓的基本面一直保持著強勢。更重要的是,憑以往經驗判斷,私募基金由于具有強大的管理團隊和經營公司,善于自由地運用杠桿作用,也更擅長于靈活的財務運作,因此它完全可以出高價收購REITs,并在將其重組后分拆出售中獲取收益。
事實已經佐證了這一判斷。據美國彭博資訊社報道,在結束對EOP交易后一周時間內,黑石集團已經賣掉了53座大樓。交易價格達146億美元,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2到3年中從EOP交易中獲得約50%左右的投資回報。這種結果使人聯想到了兩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億美元的巨資沖進私人酒店業并展開地毯式狂購的情景。現在,這些到手的酒店不斷創出高收益率。根據普華永道的估計,2008年之前,這些酒店的收益率還將繼續攀升。
好事古難全。施瓦茨曼最不滿意的恐怕還是黑石集團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無所作為。雖然黑石集團兩年前就在印度孟買設立了在亞洲的第一個辦事處,也于去年在香港設立了負責對沖基金運作的機構,但至今卻沒有任何起色。因此,在施瓦茨曼的直接操盤下,黑石最近出高價聘請了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出任黑石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主席職務。“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內陸經濟的持續增長意義重大,黑石集團希望能積極地參與這一進程。”施瓦茨曼說這話時,其眼中流溢出的淡藍色目光已經飄向了大洋彼岸的那塊神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