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重慶公交墜橋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和我們為人父母者:教孩子做一個遇事冷靜、理性的人,非常重要。
一
重慶公交墜橋事件發生一段時間了。盡管網上對此事件議論紛紛、各種猜測,但大家意見一致的是:這一起悲劇,是人為的悲劇。
事件的起因就是乘客坐車坐過頭,便把所有怨氣發到了司機頭上,而司機也還擊,兩人很快從語言轉到了肢體,在這過程中司機用右手向左側急打方向盤,導致車輛失控,向左偏離越過中心實線,撞向對面正常行駛的紅色轎車,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墜江。
悲劇就這樣發生。
悲劇產生的原因,就是沖動。
生活中,誰都有可能遇到不講理的人,有受委屈的時候,誰都有怒火攻心的那一刻。但,接下來怎么做,就是特別不容易把握而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就如這起悲劇中的司機。如果他當時停下車,或者直接把車開進派出所,總之面對對方蠻橫無理的攻擊時,能克制住自己,不要硬對硬,那么這起整車人都斃命的悲劇就一定可以避免了。
但這樣的理性、冷靜,其實在生活中的很多場合,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在氣頭上往往容易一下失去理智。
因此也就有了兩個成人吵架,一人把小孩從童車里抱出摔在地上,把小孩摔死的悲劇;也就有了這起公交車墜橋、全車人死亡的悲劇......
是的,理性處事做起來難,但如果做不到,后果卻可能相當可怕。
――生活中無數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二
因此,我們每一個成人,我們每一個愛孩子的家長,都應教自己、教孩子,盡可能地做一個遇事能冷靜、理性的人。
尤其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在個性、思想還未成型前,更是塑造處事能力的絕佳時期。
該如何教呢?
首先,是讓孩子知道。
何謂知道?知道就是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人不可能時時、處處不低頭,該低頭時務必要低頭。
家喻戶曉的美國之父富蘭克林去拜訪前輩,通過頭撞到門框,明白了“做人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的道理。也成就了他不菲的一生: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
一個人能低頭,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才能走得更遠。
而且人生路上不可能永遠地抬頭,連富蘭克林這樣才識卓越的人,都必須時刻記住低頭,更何況我們普通的凡人?
所以,從小應讓孩子知道低頭,學會低頭。
而這,就需要家長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去獲得感悟了,也早一點明白這個道理。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其次,是幫孩子養成遇事思考的習慣。
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沖動,很多都是性格原因。但殊不知,這與有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個人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就會時時、處處遇到什么事情時,都會下意識地去想一想。即使正在情緒上。
就如網上對這起悲劇的討論里,有網友講述了自己的類似經歷:當時,他所坐的公交車也發生了司機與乘客爭執的事情。與這起悲劇中的司機不同,那位司機當即把車停在路邊,請車上所有的乘客下車搭乘另一部公交車。很多乘客都勸司機不要放在心上,并都譴責那位起爭執的乘客,但司機依然執意要大家下車。起初這位網友也不解司機的行為,但發生這起悲劇后,他瞬間理解了司機,也感到很慶幸:好在司機在自己情緒不穩時,能理性地停下車叫大家換乘另一部車,否則……
這個網友親身經歷中的司機,就是遇事能思考后果,并做出適當舉措的人。他知道自己正在情緒上,如果再開車,說不定在激烈的情緒中會做出什么沖動的事情出來。所以他馬上停下來,叫乘客下車,自己冷靜一下再說。
可見,一個人如果能養成凡事都思考的習慣,真的很重要。它能在情緒上來的關鍵時候提醒你及時煞車。
那么如何幫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呢?
我認為這幾種可以幫孩子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一是讓孩子多讀書、多聽故事。
孩子在讀書、聽故事的過程中,因為不斷地對所讀、所聽故事進行回想、體味、吸收和消化,從而不知不覺養成喜歡思考的好習慣。
可以說,經常聽故事、讀書的孩子,在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上相對更成熟,思考得更全面。
二是抓住時機經常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對一些已經發生的悲劇、事件,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思考、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事件?是什么造成了它的發生?等等。啟發孩子全面、深入地思考,從而養成遇事能三思而后行的習慣。
就比如說這起公交墜橋的悲劇,正是教育孩子避免沖動的好案例。有心的家長就會抓住這起事件,和孩子一起看視頻,回顧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幫助孩子認識到做事沖動的代價到底有多大。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漸漸成為一個遇事能冷靜、理性處理的人。
再次,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
一個人偏執、沖動、易爆,天性的因素固然有,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在我看來,就是環境對一個人的塑造。
很多性格偏執、易沖動、易爆的人,小時身邊要不就有一個這種性格、處事模式的成年人,正所謂潛移默化;要不就是從小就活在比較壓抑的環境里,內心的能量長久、難以得到釋放,所以一旦遇到機會就容易一下爆發出來。
那些性格平穩、遇事不急不躁的人,都是平時能及時釋放自己內心負能量的人。
所以對待孩子,希望孩子能做一個遇事理性、不沖動的父母,平時就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
三
其實說到底,最好的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父母本身就應努力成為一個遇事能冷靜、理性的人,這樣一方面既能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與傷害,另一方面也能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使孩子往能冷靜、理性處理事情這方面發展。
而且遇事冷靜、理性,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面對事情時,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合適——這點難,但非常重要。
就如這次公交墜橋事件,如果車上有其他乘客,能出來及時地制止那位挑起事端的乘客,及時制止雙方的沖突,那么這起悲劇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說,一個人處理事情的能力非常重要。遇到沖突,忍耐是避免沖突進一步升級的基本因素,而如何引導事態發展,則是面對問題發生的關鍵。這需要一個人有能辨別事態發展趨向、看清眼前存在問題,并及時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
什么是可以忍的事情?什么是不可以忍的事情?面對突發的不確定情境,一個人應有及時、準確的判斷和預見,從而做出合適的行動――這,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素質了。
所以從小教會孩子學會看問題、解決問題有多重要。這樣做,可以使孩子在成長實踐中,經過大量的鍛煉和積累,慢慢成長為一個成熟、處理問題能力強的社會人。
也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不要讓孩子一味地沉浸在課堂書本里,那樣做是害孩子,把孩子寶貴的、必不可少的成長實踐給生生剝奪。
應引導孩子讀大量的課外書,了解和看到世間最基本的事物性質,如人性;
應鼓勵孩子走出去,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多參與社會交往,在實踐中獲得心智的成長。
而我們家長,也不能把教育的重心統統放在分數上。畢竟教育的目的與初衷,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中人,在社會上能更好地獨立生存,甚至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所以,為人處世中的基本知識,該教的就盡量去教。就如這起事件,就是教育孩子遇事莫沖突、能及時做出妥善行動的絕好契機。
公交墜橋悲劇,再一次提醒了我們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父母:一個人能控制情緒,有妥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有多重要且有多必要!
――這是一個冷靜、理性之人最基本的素質,也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中人所應具備的素質。
教育路上,千萬別本未倒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