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嗎,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照理說,誰缺錢皇上也不可能缺錢。皇帝還向大臣借錢,誰會相信。不過,這事還真有,就發生在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年間。
據史學家考證,崇禎皇帝不是胡亂買花錢的人,他勤于朝政,比較務實,生活上自己節衣縮食,提倡樸素,并不像他的祖上明武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等那些昏庸無道的皇帝那樣政治腐敗,驕奢淫逸。那么他怎么會窮到這份兒上?
明末國庫的確是空虛
在許多歷史文獻中都說明朝末年確實國庫空虛,財政緊張,拖欠軍餉,使軍隊隨意搶奪百姓,造成官逼民反,以至于大明朝最后被李闖王滅掉。李自成殺入京城,打開國庫時,發現明朝國庫只有銀十萬余兩 。
如果按馮夢龍《甲申紀事》所說,那時新國庫剩下的只有2300兩,舊國庫剩下的只有1000兩,那就更窮了。堂堂的崇禎皇帝竟然窮到靠變賣金銀器皿,連大殿上的銅壺也賣來維持花銷。
京劇《明末遺恨》一上場描寫的就是朝廷的內庫空虛,需要籌措餉銀。在金殿上,崇禎要求大臣們慷慨解囊,捐款付餉。誰想,那些大臣們誰也不愿響應。甚至連富可敵國的國丈、太師周奎,也只肯出幾両銀子。可是,等到李自成進京從周奎家中搜出的有銀57萬兩。
明末國庫為什么會空虛
明代末年積貧如此,有人說是因為明代稅制不合理,加上也有人說是因為東林黨主張“藏富于‘民’”,以至于都藏到大臣們手中去了。其實,更可能的還是由于明代最后的幾朝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無度的角色。他們貪圖享樂,深居后宮,長年不理朝政,全靠后宮太監去監督各部大臣,任由他們執掌生殺大權。他們就橫行不法,倒行逆施,把偌大的大明江山糟蹋得不成樣子。到了崇禎末年,內庫空虛,外強中干。宦官當道,奸黨橫行。老百姓流離失所,各地起義隊伍紛紛舉起造反旗幟,災民們一呼百應,奪城掠地,勢如破竹,直逼大明京城。到了這時,崇禎再想挽狂瀾于既倒,已是力不從心。
崇禎皇帝借到錢了嗎
崇禎皇帝張口向大臣們借錢,大臣們卻紛紛喊窮,不愿意借錢給皇上。皇上老丈人周奎不得不捐出1萬兩,其他大臣家里藏幾十萬兩的,卻只認捐幾十兩。
李自成進京,從國庫沒搜到許多,就向大臣們搜刮,誰喊窮就一頓皮鞭過去,不得不乖乖地交出銀兩,一下子李自成在京城就搜刮到了七千萬兩白銀。其中,王公貴族、太監宦官各占三成,百官商人兩成,其余兩成是老百姓。
還有人說明末國庫不虛
郭沫若老先生在《甲申300年祭》一文中,曾引述明朝計六奇著《明季北略》的話,說“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郭沫若根據這段記載便認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發現’崇禎的皇庫里藏有三千七百萬錠銀子,每錠重五百(十?)兩,后來都被李自成運往陜西去了”。
有人指出,其實就在《明季北略》那段引文的后面,還有一段話,“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原作者對此已經提出疑問,這么多的黃金,一頭騾馬馱兩錠,要一千八百五十萬頭騾馬才能馱完!上哪里找那么多匹騾馬?如果找不到那么多騾馬,改為使用部分騾馬交替來回拉的方式的話,那樣拉完的時間就不是用“月”能計算的了!再說,如果真是“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那加一起就是180億兩,真不知道現在全世界的白銀加起來能有多少。
所以這樣的記載顯然是十分荒謬的。這種連作者本人都認為不可信的話,不應該違背原意,斷章取義地只引用半句話給自己用做例證,這樣的態度不算是科學的態度。
毛主席認為崇禎還是個好皇帝
毛主席是在全國解放以后,是說過“崇禎是個好皇帝”的話。那是針對清除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之際說的。而大明朝崇禎帝卻是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登基以后朝乾夕惕,宵衣旰食,除掉閹黨魏忠賢和施虐的客氏家族,很想重整山河,大有作為。連李自成對崇禎帝都說他是“君非甚暗(昏暗不明),孤立而煬灶(白吃飽的)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這就是肯定崇禎帝的同時說他是所遇非人。
崇禎帝也是生不逢時,趕上大明朝萬歷年間以來朝政敗壞,內憂外患,各地起義風起云涌,崇禎知道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日薄西山,如大廈之將傾,狂瀾難挽于既倒。崇禎雖然還算是個好皇帝,無奈也是回天乏力,有志難酬。
本文系海河鐘聲原創稿件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鐘聲(ID:haihering)
ID:haih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