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讀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讀“章法”章節的第二節:疏密。
古印文字,疏密肥瘦均勻者多,——如下面圖中的“部曲將印”、“軍曲侯印”——其不均勻者如下面圖中的“折衝猥千人”——除鑿印而外,大都自有其斟酌處。古人所謂“寬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以容針。”學者宜于此等處索之。
(疏密均勻的漢印印例)
這兩方印,屬漢印中的章法平正均勻者,線條的粗細均勻之外,線條之間的間距也基本相等,四個字在印面中所占的位置也基本均分。這也是漢印章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均分印面”。
(漢印中疏密明顯的印例)
這方“折衝猥千人”印,“折衝猥”三字筆畫繁密,因此作者刻得細而密,“千人”二字筆畫簡單,因此作者刻得肥而寬。
古印文字,大都占地相等,如右舉“折衝猥千人印”,“折衝猥千”四字,各占全印六之一地位,人字以奇數古獨占六之二。然亦有筆畫繁者占地多,筆畫簡者占地少者,當視印文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這段話講的是漢印一般章法原則,即“均分印面”原則,就是四字印,印面均分為四等份,四字各占四分之一;六字印,則將印面均分為六等份,六字各占六分之一;五字印,則前四字各占六分之一,第五字占最后的的六分之二。如圖:
(均分印面的漢印印例)
但是,這只是一般章法原理,古印里還有很多疏密突出的特例,后面會陸續提到。
注意,鄧散木先生這第一段話里的那句引用并不準確,或者說是章法原則的大意。準確的原話出自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上》,原話是:“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包世臣像)
這句話是包世臣引用他的老師鄧石如的話,因此我們一般把這句話的版權歸在鄧石如的名下,但不管版權歸誰,理解疏密,其核心就是理解“疏處更疏,密處更密”強化對比的疏密原理,學會通過疏密調節的手段來實現視覺之美的調節,總之,以疏密原理來指導自己的篆刻創作,是初學者應當牢記的章法原則。
(鄧石如疏密突出的印例)
此外,在疏密章節,鄧先生還舉了兩個例子:
其一,關外侯印,如圖:
(關外侯印)
右“關外侯印”,“關”字筆畫煩(繁),占地較多,“外”字筆畫簡,故占(地)較少。實際上,這并不是一方因疏密影響占地的印例。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兩方:
(因字形疏密影響占地的印例)
這兩方印才真正是因為字形繁密而占地更多、因為字形簡單而占地更少的印例。依鄧石如的疏密理論,漢印中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印例,字形簡單的字占地更多,如:
(漢印疏密特例)
其二、晉歸義羌王,如圖:
(晉歸義羌王)
晉歸義羌王印為鑿印,“晉”字直畫極多,故占地幾及三之二,“羌王”二字筆畫簡少,故占地只三之一弱。至其占地之多少,似無法而實有法,可參閱第七節承應例。
這方印,鄧先生解說不清楚,晉字實占兩字位置,但橫向占印面空間,只是略略逼過平均界線。
關于疏密,有兩條印壇掌故初學者必須記下:
1、趙之謙的疏密觀
趙之謙的疏密觀繼承自鄧石如,但也是他自己錘煉出來的篆刻章法竅門,他在《銅鼓書堂集古印譜》后記里寫道:“余所得集古印譜,以《西亭印纂》為最精,又得童山人鈺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強恕堂鑒存古印,又郭止亭《漢銅印選》,合計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
(趙之謙像)
所以,我們看到趙之謙的大量名印,疏密突出,比如:
(趙之謙:漢學居)
又比如:
(趙之謙疏密突出的印例)
2、趙叔孺給陳巨來的入門課
陳巨來新拜趙叔孺大師為師之初,趙大師曾指導他:“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漢印中有“太醫丞印”一方,“太”、“醫”兩字筆畫懸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適當,看上去要勻稱順眼,多者不覺其多,少者不覺其少,此即所謂章法也。”
(漢印:太醫丞印)
趙大師所提到的這方漢印,我們無數次提到過,初學者應當認真領悟這段話,因為陳巨來先生因為這方印,真正踏入了篆刻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