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議題
2年來,湖北武漢一幢“屹立不倒”的房子讓當地政府傷透了腦筋——兩居民要求3000萬元拆遷補償款讓江漢區政府無法接受,但遲遲難拆不僅使得地鐵的建設嚴重滯后,而且房屋周邊百姓的出行也受到影響。
僵持期間,兩居民經行政復議未果后向武漢市中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前述行政復議和江漢區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補償決定》。
審理期間,江漢區政府以原告被征收房屋未能及時拆遷,致原定于2016年底完工的地鐵工程實施受到嚴重影響,且該房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影響市民出行安全等,向武漢市中院申請先予執行《房屋征收補償決定》,要求強制拆除涉訟房屋。同時,江漢區政府作出書面承諾,并提供了2.28億元的款項作為擔保。
今年2月25日,武漢市中院作出行政裁定,準許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政府先予執行被訴行政行為,并由其具體組織實施。
作為湖北首例行政訴訟案件先予執行,輿論有褒有貶。
對于裁定先予執行的法律依據,這一司法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行政相對人的救濟途徑等問題,本報特邀了法律界人士共同探討,從法律角度剖析其性質和意義。
主持人 戴平華
嘉 賓
朱 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副教授
王優銀北京圣運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王才亮全國律師協會行政法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李春華廣東(深圳)穗江律師事務所律師
對拆遷戶“先予執行”引爭議(本報資料圖)
[1] [2] [3] 下一頁
“先予執行”法律依據是否充足?
由于房屋的存在影響到了公共利益,大多數人對法院裁定先予執行表示支持,也有人質疑此舉缺乏法律依據,認為是借司法之手實施“強拆”。那么,案子還在審理就先予執行,法律依據是否充足?
朱巍:地鐵項目屬于公共利益項目,物權法規定了基于公共利益,政府在保障補償費、安置費等前提下,有權征收個人房屋等物權。所以,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和先予執行的司法解釋,武漢法院作出的裁定都是說得過去的。
王優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4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或者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予執行,但不及時執行可能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先予執行。后者申請強制執行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此條規定可以被看作是武漢市中院裁定先予執行的直接法律依據。
本案中,考慮到地鐵項目建設涉及公共利益,江漢區政府作出書面承諾和擔保,并且武漢市中院報請了湖北省高院批準,因此從程序上來看,先予執行的法律依據是有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先予執行的過程中,應與房屋所有權人充分溝通,向其釋明相關規定。與此同時,應給予其充分的搬遷時間和妥善安置。
王才亮:從目前的房屋征收與執行的相關法律看,法院裁定強拆是符合規定的。由于被征收人并未對政府的征收決定提出復議與訴訟,而是僅針對征收補償決定提出訴訟,即是認可了該房屋征收的合法性與公益性。
李春華:我認為法院此舉法據并不充分。我國《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明確規定,實施房屋征收應當先補償、后搬遷。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償后,被征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的,由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本案中,被拆遷者已就此提起了行政訴訟且案件尚未判決并生效,拆遷部門就不能強制執行,更不能先予執行。否則,一旦法院判決政府拆遷行為違法,而涉案房產已拆,有失公平。
是否涉嫌侵犯居民權益?
在未走完司法程序,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并非處于穩定的不可更改狀態的情況下,法院裁定先予執行讓房屋得以被“強拆”,是否涉嫌侵犯了居民對房屋所享有的合法權益?
王才亮:由于補償決定的案件已是訴訟中,政府的征收決定不會有合法與否之爭,爭議的是補償費的高低。為此,如果補償決定的金額不低于市場價,則政府的補償決定并不侵犯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即使政府的補償決定違法,若法院能公正司法,也能糾正其錯誤,保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
朱巍:從本案看,僅剩下“兩戶”的建筑,長時間的談判和訴訟可能導致市民出行和交通建設的公共利益,這就涉及另外一個公共利益問題。因此,個人的所有權在公允的補償前提下,應該首先讓位于地鐵建設和公共安全的雙重公共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釘子戶”的維權不能作為阻礙大多數人公共利益的理由。
王優銀:武漢市中院裁定先予執行在程序上并沒什么瑕疵,但是這并不代表先予執行裁定下的強拆不會侵犯居民的權益。如果居民的合法權益的確受到侵害,可以依法得到救濟。一方面對于作出執行裁定的法官,可以追責;另一方面針對自身的損失,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李春華:侵權是肯定的,至于侵犯了何種權益,則要看被拆遷者的訴求是什么。如果他們是要求確認政府拆遷行為違法而繼續擁有房產,則法院的行為涉嫌侵犯了被拆遷者的勝訴權與財產權。如果他們是要求更為合理的補償,而房屋在未判決前就被拆,則其失去了與拆遷方進行公平談判的籌碼,這樣,即便最終的補償金額不合理,他們都只能接受。
“先予執行”如何保障司法公信力?
盡管是為了保證涉及公共利益的地鐵項目順利推進,法院不是走快審程序,而是提前“準許強拆”,先予執行應如何保障司法公信力?
王優銀:先予執行程序作為一項需要審慎對待的程序,在實踐中很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法院沒有選擇加快審判進程而是采取先予執行,的確會引起公眾對司法公信力的質疑。希望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能夠在程序健全的前提下加快審判進程,避免過多法外因素的干擾,高效迅速地對案件進行審理,從而可以協調好政府與被征收人之間的關系。被征收人正是出于對司法程序的信任才會選擇訴諸法律,因此,法院如何更好地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一個關鍵問題。
王才亮:我擔心的是法院對于政府的補償決定的訴訟是否能依法審判。如果能,法院的公信力不會受到損害。反之,當然損害法院的公信力。
朱巍:司法公信力,既要體現出法律的嚴肅性,也要平衡個體與整體的利益關系。政府在提供足夠擔保的同時,可以申請法院先予執行,這符合物權法及最高法院關于執行的司法解釋。同時,政府也應該做好被拆遷人的安置過渡房工作。先予執行并非是案件的終結,并不會耽誤案件的正常審理,因此,具體的拆遷補償訴訟和行政行為的認定審理工作還會繼續。一旦政府敗訴,將面臨對擔保財產的執行問題,這筆高額的執行擔保應該可以承擔可能發生的賠償。這也是司法公信力的體現。
李春華:程序正義很重要,我們不能動輒強調公共利益而漠視個人利益。就本案而言,拆遷方事前工作沒有做到位,因此發生糾紛。法院提前“準許強拆”,就好像告訴拆遷戶,告與不告,你都是輸,結果已經注定。這勢必導致包括被拆遷者在內的百姓對行政訴訟失去信心,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最終損害的是司法公信力。
若“先予執行”錯誤有何救濟途徑?
若最終當事人勝訴,誰應該對已被拆毀的房屋負責?彼時,當事人的權利救濟途徑又有哪些?
朱巍:一旦最終判決政府敗訴,則可能面臨超過補償款的賠償問題,這筆錢已經在之前提供的巨額擔保中準備好了。所以,對于居民權利的救濟,既包括擔保財產,也包括行政機關和負責人的其他責任,應該說居民是有保障的。
王才亮:由于當事人并沒有起訴征收決定違法,所以就不存在法院裁定“準許強拆”違法的問題。如果最終當事人在征收補償決定一案中勝訴,其被拆毀的房屋便可以得到合法合理的補償,就能挽回損失,否則就不叫最終“勝訴”。因此,被征收人只有把精力用來對待目前正在進行的對補償決定的訴訟。
王優銀:此案中,江漢區政府提供了款項擔保,若執行錯誤,則江漢區政府需要承擔擔保責任。另一方面,如果審理此案的法官在作出先予執行裁定中存在違法情形的,那么法院也應作為擔責的主體之一,被執行人不僅可以據此追究相關法官的責任,而且可以依據《國家賠償法》的相關規定申請賠償。
李春華:如果被拆遷者最終勝訴,對于已被拆毀的房屋,按照法律規定應由先予執行申請人負責賠償損失,即被拆遷者可以向當地政府要求賠償。如果案涉法院裁定先予執行確有錯誤,那么法院也應該對其作出的錯誤裁定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被拆遷者可就此依法提起國家賠償。
◎文/圖 新法制報首席記者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