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新塘中學 池波
[教學目的]
1.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閱讀理解古文的能力。
3.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賞析雪后奇景,體會用白描手法的妙處。
難點:認識張岱,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板書《湖心亭看雪》)看到題目,你會想到什么?(如:誰?為什么看雪?怎樣看?)問題很多,我們就請張岱來回答吧。
二、 整體感知
1、 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注釋①,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a.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b.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c.“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2、 教師范讀課文,正音正字,明確朗讀節奏
更定 gēng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喃喃 nán
3、學生自讀課文
a、重點字詞釋義:
人鳥聲俱絕:消失。
是日:是,這。
余拏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核畾饽傻谋?。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冰花一片彌漫。
上下一白:全,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客,客居。
莫說相公癡:癡迷。
b、學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整體翻譯課文。
c、齊讀課文
三、研讀探究
思考問題: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詞語(“癡”)表現在哪里?
1、看雪的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更定時分),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2、看雪的人物,(“獨”)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相伴的舟子是否矛盾?(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那有人懂么?(兩個金陵人懂)
作者如何介紹他們呢?(生讀)
作者為什么不記錄他們的姓氏,而只提是“金陵人”、“客此”?(“金陵”現在的南京,明初定都南京,暗示他對故國的思念。“客此”說明他們也不是杭州人,和作者一樣,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有同樣的遭遇,相似的情感。)
舟子如何評價兩個金陵人?說明了什么?(“更有癡似相公者”,從側面說明他們志趣相投。)
3、事件是看雪,那又看到了怎樣的雪景?(找、讀、譯、品)
A、順序
第一句,整體,由上到下。
第二句,局部,由大到小,由遠到進。
B、修辭
夸張 排比 比喻
C、哪些詞語體現了景物的特征?(一白、一痕、一點、一介、兩三粒)
景物之小反襯雪景的空曠、安靜。每次讀到這里我感覺雪夜就像是一張很大很大的雪白雪白的宣紙,有畫者拿著一支用清水洗過的毛筆,筆尖輕輕的畫過,留下一個淡淡的痕跡,這就是長堤,點上一點,這就是湖心亭,然后小船像一片葉子,隨波漂浮,我坐在里面,靜靜的靜靜的享受這個美景,這份心情。我們也來用心享受,再讀一次。
作者這種不加渲染的寫法叫白描,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耐人尋味。
四、結語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們現在應該能理解張岱的“癡”了吧。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對故國的思念,更癡迷于超然于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來感受作者的情趣。
五、板書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
癡 人物 “獨 ” 情
事件 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