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世系、籍貫、生卒辨
寧國 高生元
吳潛于嘉定十年舉進士第一,累仕至左丞相,勅封許國公。然吳潛“世系”、“籍貫”、“生卒”一直眾說紛紜。筆者先后用了數年業余時間,查閱了《宋史》,《續資治通鑒》,寧國府、縣志等多種史料,訪問了數十位吳姓長者,尋找到吳氏宗祠遺址十余處,尋訪到乾隆辛未年(1751)《宣州水東鎮吳氏宗譜》一卷、道光甲申年(1824)《寧國茭筍塘吳氏宗譜》三卷、道光丙午年(1846)《寧國南極吳氏宗譜》四卷,光緒戊申年(1908)《寧國小東鄉吳氏宗譜》一卷,清光緒癸巳(1893)重修的《云梯吳氏宗譜》?,F對吳潛世系、籍貫、生卒辨別如下:
一、世系
有說吳潛是吳氏十三世、十六世孫,有說吳仁壽是吳潛的曾祖父,有說丕是吳潛的祖父,有說吳丕系吳家第十四世子等等,非也。據《宣州水東鎮吳氏宗譜》、《寧國茭筍塘吳氏宗譜》、《寧國南極吳氏宗譜》、《寧國小東鄉吳氏宗譜》記載,吳氏祖籍在平江府(姑蘇三讓鄉梅里村),先祖竦公隱潛州(今浙江省臨安市於潛鎮)于此,竦公傳琳,琳傳嵩,嵩傳敬忠,敬忠傳景和,景和傳君寵,俱有功于當代。君寵傳七世至宋太祖以功授水陸支度轉運使仁壽。
吳仁壽因“宦游宛寧,覽云梯之景:山岳若城廓之狀,風土有生化之機,可為勝境,遂卜居焉。”吳仁壽為遷寧始祖,自此定居該地,世代繁衍。仁壽生三子:長子孟修徙宣城白馬山(時為興賢鄉,原名為來蘇鄉)。次子中儼留居云梯墻里。三子季侃復遷平江。
孟修為吳氏遷宣城白馬山始祖。白馬山今為宣州區水東鎮稽亭村白馬山村民組,白馬山村民組舊名為“吳村”,至今當地年長者都知道此名。其后裔分別又遷寧國府之南門、北門、張家沖、洪楊村,建平簟市,寧國文脊山、三元、張村、南極、縣城等地。
孟修生三子:長子達道,次子居仁,三子由義。
達道生二子:長子宮府(太平事,居本宅),次子縣尉(居蔡后)。
宮府生五子:長子安謙(徙寧國文脊山),次子安讓(居水東),三子安復(居后潭,當在今水東鎮東岸河邊),四子安諒(官校書郎,居小坂嶺),五子安禮(大秀才)。
安禮生二子:長子彌遠(五七朝奉),次子彌高(節度使)。
彌遠生六子:長子昇,次子昶,三子旭,四子章,五子商,六子高。
高生四子:長子承,次子定,三子輿,四子奭。
奭生三子:長子淑,次子洙(太師、騰國公),三子淇。
洙生三子:長子丕應(早卒),次子丕承(入贅金陵高淳永寧鄉茅城劉絳女。太師、越國公。民國二十三年《高淳縣志·列傳·鄉賢》、《宣城歷代名人·上卷》中《南宋進士吳柔勝》一文均訛“丕承”為“丕”),三子丕顯。
丕承生二子,長子柔立(解元,太師、魏國公),次子柔勝。柔勝以高淳籍登進士。后來,柔勝以水患攜其子歸宗寧國,居寧國城里西門內(今為老市委大院東邊,舊時此地是柔勝族宗祠)。柔勝在寧國城里購置了許多房產,東營街、西營街大部分店鋪都是吳家的,巫山嶺也是吳家的,時稱“吳山”。晚年徙居宣州長安鄉(今為宣州區新田鎮),卒,葬于長安鄉宋山石岡之原(今為宣州區新田鎮境內小勞山)。仕秘閣修撰,謚“正肅”。
柔勝生四子:長子源,贈迪功郎。次子泳,入太學三載,春官以蔭授安吉州武康縣主簿,定居高淳。三子淵,參知政事,封金陵侯,后從寧國徙居宣州。謚“莊敏”。四子潛,左丞相,許國公。寧國縣北有北廟,祀土地神。宋南渡后,時有讖語,“水打北園廟,寧國出狀元”,果然應讖,嘉定十年,吳潛中狀元。后從寧國徙居宣州。謚“少師”。
嘉定六年(1213)春三月,潛取夫人平氏。平氏,溧水世家。
潛生三子:嘉定九年(1216)生長子璞,璞為吏部尚書。嘉定十四年(1221)生次子琳,琳為江東招討使。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生三子玠,玠為司門。
嘉定十六年(1223)六月二十七日衛國夫人平氏薨,葬于崐山鄉黎橋寶頂寺之側(今為宣州區南湖鄉崐山村)。吳潛此后終身未再結婚。
吳潛是平江吳氏十八世孫,寧國吳氏十二世孫,宣州吳氏十一世孫。與《寧國茭筍塘吳氏宗譜》記載:“世系則詳載自竦公而下至寶行輩二十世”相吻合(寶行輩是吳潛孫子輩)。
二、籍貫
吳潛的籍貫有多種說法:有說是休寧人,有說是高淳人,有說是德清人,有說是宣城人,有說是寧國人。
為什么說是休寧人?因為,江南吳氏大都發脈于徽州左臺(休寧),平江吳氏亦是發源于徽州左臺。說吳潛是休寧人,歷史太久遠了,吳潛籍貫既不在休寧,也不在休寧出生,說是休寧人應不成立。
為什么說是高淳人?因為,丕承曾入贅高淳。吳柔勝以高淳籍登進士第,柔勝長子源、次子泳生于高淳,且柔勝次子泳世居高淳。所以高淳說吳潛是高淳人。但柔勝后來歸宗寧國了,又徙居宣城。慶元二年(丙辰年,即1196年)夏四月一日,潛母魯國夫人沈氏病逝,葬于宣城之蔣山。說明柔勝此時已遷出高淳了。嘉定十七年(甲申年,1124年)夏五月二十一日,潛父吳柔勝(1154—1224)卒,享年71歲。冬十一月乙酉潛奉柜葬父于長安鄉宋山石岡之原,憂居。吳潛不是出生于高淳,戶籍也不在高淳,所以不是高淳人。
為什么說是德清人?吳柔勝在德清居住過,德清有吳氏后裔,柔勝長子源有可能在德清定居。吳潛于慶元元年(乙卯年,即1195年)生于安吉州上市鎮(今屬德清縣上市鎮)。但籍貫不在德清,所以說不是德清人。
為什么說是宣城人?孟修從寧國徙居宣城,柔勝、吳淵、吳潛是其后代。柔立在宣城為官,無子,淵、潛小時喪母,很受伯父、伯母疼愛。淵、潛少時游學于寧國、宣城、涇縣,且后來柔勝、吳淵、吳潛及后裔大都在宣城居住。但吳潛籍貫不在宣城。所以說不是宣城人。
明清時期《寧國府志》將吳柔勝、吳潛、吳璞載入宣城,實屬牽強附會。以嘉慶《寧國府志》為例,嘉慶《寧國府志·選舉表·科目上》記載:
(第608頁)“宣城縣”目下:“吳柔勝,詳《儒林》,據《通志》增。舊志入寧國。”
(第610頁)“宣城縣”目下:“吳潛,詳《名宦》?!秾巼h志》載,徙居宣城?!?/p>
(第612頁)“宣城縣”目下:“吳璞,舊志載入寧國?!薄皩巼h”目下:“吳璞,潛子”。
為此,明萬歷年間寧國縣教諭曾申明吳潛雖徙居宣城,但戶籍在寧國縣,且與寧國云梯吳氏宗譜相吻合,將吳潛載入宣城實屬不妥,時稱“奪狀元之爭”。晚清徽州府學教授周赟,特作《“三吳”籍貫辯訛》、《<寧國府明志>去取詳略失宜》等文,闡述了《寧國府志》將“三吳籍貫”(指吳柔勝,吳淵、吳潛)收錄在宣城縣是錯誤的。
為什么說是寧國人?《宋史》卷四一八《吳潛傳》稱:“吳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宋史》是以戶籍定人物所在地的。說明,吳潛的戶籍在寧國縣。又,嘉靖《寧國縣志》卷之三《人物類·科甲》:“吳潛,嘉定乙丑,狀元及第,后徙居宣城。”卷之三《人物類·鄉賢》中有《吳潛傳》。康熙《寧國縣志》卷之七《人物志·鄉賢》記載:“按,萬歷四十一年寧國儒學查志:云梯宋秘閣修撰吳柔勝、左丞相吳潛系寧國人。雖有遷宣城者,籍貫俱屬寧邑。本邑鄉祀已久,年遠遺失牌位,應宜補崇。又,云梯吳氏尚有家譜與縣志合,因令嫡派吳嗣(王+羅)、庠生吳永兆赴學,擇吉入主崇祀。”《云梯吳氏縱譜》中《云梯淵潛二公合傳》曰:“潛公,字毅夫,宣州府寧國縣人?!惫糯妨嫌涊d:吳潛是寧國縣人。
曹允源等纂民國《吳縣志》卷六十二《名宦》(29頁)載:“吳潛,字毅夫,寧國人,嘉定十年進士?! 庇置駠秾巼h志》:“吳潛,嘉定丁丑狀元,后徙居宣城,見傳?!本碇弧度宋镏尽せ驴儭分杏小秴菨搨鳌?。近代史料記載:吳潛是寧國縣人。
《安徽人物大辭典》(團結出版社,戎毓明主編)記載吳潛是寧國縣人、《宋代狀元奇談·狀元譜》(紫禁城出版社,周臘生著)記載:“吳潛(1195—1262),字毅夫,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縣)人?!崩ㄌ栔小敖癜不諏巼h”為作者周臘生本人注。1998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宣城地區志》788頁記載:“吳潛,寧國縣云梯鄉人。”當代史料記載:吳潛是寧國縣人。
吳潛雖不在寧國出生,但籍貫在寧國,所以說是寧國人。
三、生卒
吳潛的生年有多種說法:
《宋代狀元奇談·狀元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周臘生著)、《皖東南歷史名人錄》(葛國正主編)中《南宋丞相吳潛》(吳蘅撰)均記載吳潛出生于“1195”年;
《安徽人物大辭典》(戎毓明主編)記載吳潛出生于“1196”年;
《宣城歷代名人·上卷》(王景福主編)中《南宋愛國名相吳潛》、《青龍灣》(寧國市作家協會主辦,2006年第一期)中《浩然千秋》均記載吳潛出生于“1192”年;
《寧國文史資料》(程斌主編)第七輯中《南宋愛國名相吳潛》一文記載吳潛出生于“紹熙二年” ……
據《寧國茭筍塘吳氏宗譜》中《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年譜目錄》記載:“寧宗慶元元年(1195)夏五月初四日戊子公生于安吉州新市之寓舍”,吳潛生于一一九五年。據《許國公奏議》卷二《再論計畝納錢》“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親擢之恩”推斷也是生于公元一一九五年。
吳潛卒年,眾所周知:奸相賈似道指派武臣劉宗申投毒,暗害吳潛。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致使吳潛暴卒循州貢院中。據《寧國茭筍塘吳氏宗譜》中《宋特進左丞相許國公年譜目錄》記載:“景定三年五月十二日疾暴作,端坐循州貢院而逝。”
吳潛生于一一九五年五月初四日,卒于一二六二年五月十二日,享年68歲。
以上是對吳潛的世系、籍貫、生卒年的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