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
2.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是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3.內閣職權及影響:內閣是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是法定的中樞權力機關。起初以官位較低的官員入閣當值,后來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為防止內閣演變為
事實上的丞相,以司禮監的太監予以牽制,導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補充:明代的內閣制和近代西方的內閣制的比較:
同:都是為適應各國的政治需要而設。
異:①性質不同:(明)封建的內侍機構;(英)資本主義的權力機構。②地位及作用不同:(明)加強皇權的內侍機構;(英)限制王權,掌握國家行政權大權。
(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1設立:雍正帝時期設置軍機處
2.目的:是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
3.特點:參與處理機要政務.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
4.影響:進一步加強了皇帝專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
(三)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影響:
1、積極: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發展社會經濟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領域中的反映。
2、消極: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不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我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皇帝制度
1、形成:秦始皇始建,自稱“始皇帝”。
2、特點:體現了皇帝的獨尊、皇位的世襲與皇權的至高無上。
3、影響:構成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制度的核心。
(二)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九卿制
1、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員,協助皇帝助理萬機;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系統,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
2、九卿:了解
(三)郡縣制
1.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統一全國后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2.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縣”隸屬于“郡”,設置于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
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縣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此外還有負責地方治安的“亭”;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于形成
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與中央的關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一律由皇帝任免。
4.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四)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積極:1.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
2.有利于國家統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3.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政治的穩定。
4.有利于國家統一決策,提高行政效率。
消極:1.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
2.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
3.中央集權制度在發展中日益僵化,成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
三、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鞏固周王的統治。
2、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3、受封者的義務:朝貢、軍賦、力役、定期覲見述職、隨從作戰。
4、與中央的關系:相對獨立、擁有世襲統治權
5、影響: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后來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二)宗法制
1、概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實行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宗法制。
2、特點及內容: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
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
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3、作用: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與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強化了王權,把“國”與“家”結合在一起。
(三)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束;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補充: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兩者互為表里,宗法制通過分封制得以維系,是分封制的實施法則;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體體現。
四、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漢初郡國并行制
1、概況:漢初,漢高祖劉邦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制度,開始形成地方分裂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2、解決:針對地方叛亂,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等措施,有效的解決了地方叛亂行為。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的名稱、職責、運作順序:中書省(負責草擬文件)——門下省(負責審批文件)——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
,互相監督。
2.六部的名稱與職責:禮部(主管禮儀)、吏部(主管官吏)、戶部(主管戶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刑法)
3.保證君權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三)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的設置:元朝以行中書省作為常設地方行政機構的制度,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 [次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即中書省(直轄“腹里”)和宣政院(
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2.行省與中央的關系:①行省成為最高地方行政區的名稱,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央詔旨,行政官員
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動軍隊。②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③為保證行省官員盡職盡責,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3. 行省制度的意義: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四)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1、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史實:唐三省六部制)
2、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漢初郡國并行制與元朝的行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