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3日3時37分,天主教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因病在梵蒂岡去世。約翰·保羅二世1920年5月生于波蘭,1978年10月在梵蒂岡教皇選舉中當選為羅馬教皇。羅馬教皇的逝世再一次把人們的目光集中到羅馬教廷,這個天主教最高權力機構上來。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個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世界上第一大宗教,其信徒約有18億人,與伊斯蘭教和佛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之后,在羅馬帝國境內,由于地理、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產生了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之間的分歧。東部教會承襲希臘文化傳統,包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里亞和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區;西部教會承襲拉丁文化傳統,包括以羅馬為中心的帝國西部地區。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
東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因為以東部教會為主體,也稱為“東正教”;因最初盛行于希臘語地區,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希臘語,因此也稱“希臘正教”。西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因為中心在羅馬,也稱“羅馬公教”;傳入中國后,被譯為“天主教”。
16世紀在天主教教會內部爆發宗教改革運動,一批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新派別因為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而被稱為“抗議宗”,統稱“新教”,與被視為“舊教”的天主教相對。因為在漢語中常以基督教這一稱呼特指新教,為了加以區別,有人將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內的各派統稱“基督宗教”。
天主教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教階制度,以教皇為最高首領。東正教在歷史上將君士坦丁堡牧首稱為“普世牧首”,但是只享有名義上的首席地位。16世紀以來,形成了多個自主教會和自治教會。新教反對天主教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要有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等。
《圣經》包括《舊約》和《新約》,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經典。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所用的《新約》基本相同,但《舊約》差別較大,天主教和東正教所用的《舊約》內容比新教多出一些。由于中文譯本不同,三個教派在《圣經》專名和術語的中文翻譯上也有差異。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個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世界上第一大宗教,其信徒約有18億人,與伊斯蘭教和佛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之后,在羅馬帝國境內,由于地理、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產生了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之間的分歧。東部教會承襲希臘文化傳統,包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里亞和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區;西部教會承襲拉丁文化傳統,包括以羅馬為中心的帝國西部地區。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
東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因為以東部教會為主體,也稱為"東正教";因最初盛行于希臘語地區,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希臘語,因此也稱"希臘正教"。西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因為中心在羅馬,也稱"羅馬公教";傳入中國后,被譯為"天主教"。16世紀在天主教教會內部爆發宗教改革運動,一批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新派別因為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而被稱為"抗議宗",統稱"新教",與被視為"舊教"的天主教相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路德宗、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個主要新教派別,經過歷史的發展演變,現在新教主要有六大派別(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禮宗、衛斯理宗)及眾多支派和獨立教團。因為在漢語中常以基督教這一稱呼特指新教,為了加以區別,有人將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內的各派統稱"基督宗教"。
天主教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教階制度,以教皇為最高首領。東正教在歷史上將君士坦丁堡牧首稱為"普世牧首",但是只享有名義上的首席地位。16世紀以來,形成了多個自主教會和自治教會。新教反對天主教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要有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等。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包括宣揚獨一無二的上帝、三位一體、原罪、救贖、末世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這些方面差別不大。與天主教相比,新教在教義上強調"因信稱義",重視信徒與上帝直接相通。《圣經》包括《舊約》和《新約》,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經典。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所用的《新約》基本相同,但《舊約》差別較大,天主教和東正教所用的《舊約》內容比新教多出一些。由于中文譯本不同,三個教派在《圣經》專名和術語的中文翻譯上也有差異。
在宗教禮儀上,天主教和東正教奉行七件圣事,即洗禮、堅振、告解、圣體、終傅、神品和婚配,而新教則只強調洗禮和圣餐兩種圣事,有些新教派別甚至放棄了所有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