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能夠有出息,能夠擁有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美好未來。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20年后你們的孩子是什么樣?
中國教育報在《未來迎面而至 我們做好準備了嗎》這篇報道中提到了三組數據:
第一組是20和47%。也就是說現在的工作20年之后有47%會消失,將近一半的人會失業。
第二組是20和65%。20年以后可能有65%的工作崗位是現在的我們所不知道的。
第三組是45%和55%。是指每個人進入職場需要的工作能力當中,只有45%源自學校學習的、可以用標準化方法測試出來的結果;而剩下的55%是我們身上所擁有的其他的基礎能力。
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究竟什么樣的孩子才能在長大后有出息呢?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與人類。”
創造力即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解決未來問題的思維能力。
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意發明,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類適應不同環境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創造力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
孩子的思維由于沒有多少約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種思維發展下去,就會成為一種創造的力量。
因而,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點燃孩子學習新鮮事物的熱情;對孩子具有創造力的思維加以保護、鼓勵和推動,使孩子擺脫千篇一律的平庸,成為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人。
自制力是一種自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也是我們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
高爾基曾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相比智力,自制力更是一個人在學業工作、婚姻家庭以及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的關鍵。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做過一項實驗:讓四歲的孩子單獨呆在小房間里,發一顆糖果,告訴孩子可以馬上吃掉,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獎勵另一顆糖果。
有些孩子立即吃掉糖果,有些孩子則能忍住沖動,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才吃。
14年后的追蹤研究發現,立即吃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顯得缺乏自信、與同伴相處不好;而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則有主見、學業出眾、人際關系佳。
獨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見,有成就動機,不依賴他人就能獨立處理事情,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實際工作的心理品質,它伴隨勇敢、自信、認真、專注、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會表現出:糾結、沒主見、脆弱、幼稚、不成熟、怕困難、怕麻煩、迎難而退、逃避心重、抗壓能力差等缺點。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生活的歷練中培養出來的。
在遇到問題,事情;父母可以先問問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自己幫他解決了。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大才能獨擋一面。
人際交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彼此傳播信息、溝通知識和經驗、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過程。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無法離群索居。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從他人那里獲得信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智能,以及溝通協調,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表現。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未來社會需要每一個人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和活動能力,然而今天很多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
生活中,父母要多為孩子創造與小伙伴交往的機會,讓孩子體會交往的樂趣;引導孩子與人為善,做一個受歡迎的人;教導孩子遵守游戲規則,學會和平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出善于與人相處的高情商孩子,這將永遠成為他人生的助力。
一個正常人會有情緒,在生活中會有各種情緒,孩子也不例外。
一個不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他做事不計后果,全靠情緒來掌控行為,輕則傷害自己,重則傷害他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說過:“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這就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情緒管理就是用對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緒,然后調整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放松自己的情緒。
一個能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長大后一定是個思慮周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