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樂美學 · 發現生活詩意
音樂 | 靜心 | 冥想 | 療愈
01
“共情式”溝通 vs“霸道總裁式“溝通
前段時間黃曉明在中餐廳里的表現引起無數網友吐槽。
身為店長,在做決策時幾乎不會聽取他人的建議,十分獨斷。
他的“明言明語”——“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至今仍被大家拿來調侃。
與黃曉明“霸道總裁”式的溝通方式對比鮮明的,是王俊凱暖心的“共情”式溝通。
很多之前對王俊凱無感的網友,看過他在中餐廳中的表現后,紛紛表示路轉粉。
“共情”指的是一個人能夠設身處地體會他人處境,并感受和理解到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哈佛大學教授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其著作《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提到:
共情的實質是要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后廚上菜慢,店長黃曉明將鍋一股腦甩給大廚,而王俊凱卻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挺大廚:
“我上一季也做過廚師,明白大廚的不容易,是因為套餐設置不合理才讓主廚工作量過大?!?/p>
還有一次,因為缺少食材,大廚不得已臨時將菜單上的粉蒸排骨換成了粉蒸肉。
事后有客人向店長黃曉明反饋說,當地的肉質不適合做粉蒸肉,但黃店長卻將客人的反饋簡單粗暴地表達成客人認為這道菜不行。
這讓一向注重菜品質量的國宴大廚備受打擊。
貼心的小凱注意到了大廚的情緒,就特意跑去跟大廚澄清——
客人原意是說肉質問題,而非直接表達對菜品的不滿意,還寬慰大廚讓他不要放在心上。
除了言語上的體貼,小凱在行為上也非常暖心。
主動為辛苦忙碌的大廚按摩放松,為中餐廳的實習生精心挑選離別禮物。
這些細節無不體現著年紀輕輕的王俊凱超高的共情能力。
不夸張的說,《中餐廳》完全成了王俊凱大型圈粉現場。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教授認為: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
心理學研究證明:情商力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包含:
正確評價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了解他人情感,善于處理人際。
像王俊凱這種高情商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會有好人緣,前途一定會一片光明。
02
情商,需要早期培養的能力
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認為:情商,是孩子未來能不能快樂、幸福的關鍵因素。
它代表著一個孩子,
是否能夠與父母長輩、兄弟姐妹愉快交往;
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相應場合言談舉止恰當;
是否能理解他人感受,是否能有效溝通、與人合作;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積極認識自我、樂觀面對挫折。
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鍛煉,成長過程中和成人以后,更容易出現情緒管理問題。
張怡筠做了20多年情感節目的心理顧問,為很多成年人開導他們在事業、情感和人際關系中出現的困境。
她發現,這些痛苦不堪的當事人,看似有著不同的煩惱,成因卻只有一個: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
不擅溝通、理解能力差、情緒容易失控……說白了,就是“情商太低”。
很多成年人,將保持情緒穩定,當成一種“高配”生活
△《金星秀》節目截圖
張怡筠說,那些成年人的情緒問題,多數都根源于童年。
孩子小時候,父母的關注不夠,于是他們會選擇用激烈的情緒喚起關注。
長大之后,容易活在自戀暴怒中,稍有不合心意就暴躁、崩潰;
也有的孩子,在和他人的相處里,被父母要求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著弟弟妹妹、讓著別人家的小朋友。
長大后,形成習慣性討好的性格;
更多的人,面對挫折與困難,缺乏應對、調整的能力,因為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處理情緒。
人的一生是一個總量管理,痛苦的時間越多,用來幸福的時候越少。與其在后端糾正、調整,不如在前端做成長與建設。
0~6歲是做好孩子的情商教育的最好時機,對孩子日后社交、學習能力、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有長遠影響.
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首要任務。
03
情商,決定孩子的“未來勝任力”
前不久,張怡筠博士在新浪教育慶典分享了一個議題:
“20年后,我們的孩子走上社會,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我們當前無法預判的。
而學校教給孩子的知識,到那時候,也許會落伍、甚至被時代拋棄。那我們如何保障孩子的未來?”
張怡筠博士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孩子。
在生活層次,有能力快樂、有能力獨立,生命的層次,能夠自我實現,把自己最好的潛能發揮出來,不枉此生。
那些擁有面向未來能力的孩子,需要擁有四個“未來勝任力”。
科學力
創造力
終身學習力
知識變化很快,也許孩子畢業以后出來發現,多數社會生產不需要人類了,要盡快調整,跟上時代。
而幫助孩子在未來能適應調整、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基礎,是我們每天都用到的情商力;
是情緒處理、憤怒管理、人際交往能力,是沖突管理、抗壓抗挫與自控專注。
寫《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赫拉里教授,提出:
“面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人類要靠情商和韌性來取勝?!?/p>
在美國,中考、高考已經把性格測試放進考核,申請好的學校,要拿的不只是SAT的成績,還會考量孩子性格。
張博士說:情緒是本能,情商是本領。
情商就好像打游戲中打怪一樣,需要有狀況才能把各種各樣的狀況處理掉。
我們把孩子送上考場,讓他人生碰到無數狀況,背包里沒有一點裝備,沒有抗挫能力,就送他上路了,等他不開心,出了大狀況,才懊悔不已。
人格健全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禮物,幫助他們有內心的能力。
在孩子人格塑造最關鍵的階段,培養出重要的情商力,包含:
安全感、情緒認知、憤怒管理、自信、抗挫力、自控力、沖突解決、習慣養成、客服怯生、共情、獨立、合作。
這些情商能力,是無法通過突擊訓練臨時抱佛腳的,需要爸媽幫助孩子用科學的方法,長期培養、逐步建立。
為了讓更多孩子接受到科學的情商教育,張怡筠將她二十多年的情商研究提煉出【幼兒情商分齡培養體系】。
圍繞這個專業體系,她和團隊研發了針對不同年齡的情商課程,在線下,她的幼兒情商訓練營經過了十多年驗證,受到了無數家庭的歡迎。
△點擊可看大圖
現在,張怡筠博士的兒童情商課程從線下來到了線上。
經過2年的精心打磨,40節課幫爸媽培養孩子情商力隨時隨地都能學習。
張博士的情商故事課,核心優勢是:不是道理的說教,不是單向的灌輸。
親子共聽+爸媽減負+孩子愛學,真正為孩子應對未來而賦能。
為爸媽減負的親子共聽課
聽故事學情商,杜絕說教與枯燥,詳實可靠的方法教學,讓爸媽和寶寶共同沉浸在故事中。
孩子聽得開心,爸媽教得輕松,幫助爸媽在育兒過程中更高效、更享受。
專業又有趣,孩子愛聽的故事型課
20個情商故事選材于孩子最常出現、也是爸媽特別頭疼的生活事件和情緒。
把培養情商的科學原理和做法植入其中,如寶寶情緒表達的模式、分享和共情的神經腦機制等等。
最好的睡前故事&情緒創可貼
趣味睡前故事,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減去父母挑選其他睡前故事的花費。
聽故事可以做情商教育,聽故事可以做情緒療愈。
情商故事就像一盒情感創可貼,從故事中得到情緒補償。
04
20多年情商研究
最懂情商教育的人
張怡筠在12歲的時候立志:要念心理學,長大了要做心理學家。
后來,張怡筠拿到了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博士學位,并從1996年開始研究情商,成為第一位用中文寫作情商專業書籍的學者。
20多年的情商研究,她影響了億萬人的情商成長。
張怡筠受邀參與全國第一檔心理談話節目《心靈花園》,成為當時的現象級節目。
受邀在楊瀾《天下女人》擔任嘉賓,節目中描述她:
她喜歡輕松講道理,明確說做法。
在諸多情感節目中,她為普通人的情感疾苦把脈,成為很多處于情感成長拐點的觀眾心中的“救命稻草”。
▲張博士參與《天下女人》節目錄制
除此以外,張怡筠還在《魯豫有約》、央視《開學第一課》、湖南衛視《變形記》
等知名節目中擔任心理顧問,知性而優雅的專業形象深入人心。
▲張博士受邀《魯豫有約》節目
近十多年來,張怡筠博士將情商教育的重點轉移到孩子成長。
用她20多年情商教育的經驗,幫助那些不懂進行情商教育,或者工作繁忙、親子時間有限的家長,解決育兒困難。
如果你也有以下困擾: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就大哭大鬧
孩子膽小、不愿出門,跟其他小朋友玩不來
孩子寫作業不專心,課堂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缺乏自控,一拿起游戲機就停不下來
孩子情緒變化多端,情緒上來就聽不進話
孩子沒耐心,一失敗立刻放棄,不愿嘗試挑戰…
這次的線上情商教育課,正如她所言,是我們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的禮物。
通過20個原創趣味情商故事,用孩子們最愛的情商小故事,將科學的情商培養原理和方法,融入生活最常出現、爸媽特別頭疼的生活故事當中。
配合20條實用育兒錦囊,讓爸媽更好地幫助孩子擁有運用情緒的能力:
包括情緒認知、憤怒管理、自信、自控力、抗挫、沖突解決等12種情商力,成為快樂、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