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浮日報 發表日期:2009-07-19
□記者 廖榮波 通訊員 黃偉強 麥栢森
村民的祖先是剿匪名將,建祖屋時萬人接力傳磚,龍泉井遠近聞名……盛夏7月,我們冒著烈日探訪了云安縣石城鎮茶洞水口村,了解到這個古村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祖先曾征剿吳三桂
水口村羅氏宗祠門前掛有“將軍第”的牌匾,墻上的石碑上雕刻著:太祖文舉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為國捐軀?;识鞑槐?,授封懷遠將軍,特賜銀牌為勉……雍正四年,國師奉旨,選地贈賜宅場,鼻祖圣鼎公擇良地安居,攜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崗村……這大概就是該村羅氏宗族的來歷。
清朝道光四年的《東安縣志》提到羅氏祖先懷遠將軍征戰沙場的故事。他們的祖先羅文舉,原來是肇慶把總,因為英勇善戰,后官至千總??滴跏哪?,滇南平西王吳三桂叛軍進攻廣西藤縣,前方告急,羅文舉被任命為梧肇鎮中軍守備,奉命前往征剿。傳說當時羅軍包圍了敵軍,卻被敵軍反包圍,后面的羅軍又接著包圍敵軍,形成了“我包圍你,你包圍我,我再包圍你”的格局。羅軍與敵軍激戰七天七夜,由于援軍未到,羅文舉身先士卒,英勇作戰,但寡不敵眾,損失慘重。民間傳說,危急關頭,羅文舉眼看要被敵人俘虜,但他寧死不屈,跳入滾滾西江之中。他所騎的戰馬似通人性,在羅文舉投江之際,戰馬突然用嘴拉扯主人,結果只銜回了主人的一只戰靴……后來,戰馬將主人的戰靴一直銜回云浮的望軍山,讓主人的后人安葬??滴跏?,羅文舉被朝廷追贈為懷遠將軍,其后人受到朝廷賞賜。其中一個兒子羅宸鼎被任命為京城安寧門守御千總。
從六都接力傳磚至茶洞建房
羅文舉戰死沙場后,他夫人帶著四個兒子輾轉遷居到茶洞水口村。由于受到皇帝豐厚的獎賞,傳說建造羅氏祖屋時,曾經興師動眾,十分架勢。
傳說建房子的大青磚是從西江邊的六都運輸過來的,而當時的運輸全靠人力。但他們人力運輸與普通百姓肩挑手扛不同,而是由兵丁從六都排隊到水口村,采用“接力”的方式,一人傳磚給另一人,一直傳遞到20多公里外的水口村。粗略計算一下,按每隔兩米站立一人,20公里至少也要10000人才能從六都傳遞到茶洞水口村。如此壯觀的運輸隊伍,令人咋舌。
羅氏宗祠建在名為“飛象把水口”的地方,后面靠山,前面是開闊的田野。宗祠大門聯云:恩思鳳閣,春滿象崗。旁邊懸掛“將軍第”牌匾。這是三進的大屋,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現在看見的是重修過的青磚瓦房,地面上還采用了新潮的花崗巖石板和水泥等現代建筑材料。宗祠里放著一個木制的“懷遠將軍”牌子,有點像大型運動會各體育代表團出場時引導員舉著的牌子,顯然是新做的。
據羅文舉的第十二代后人羅天新介紹,羅文舉共有四個兒子,除了其中一個兒子圣鼎的后代在茶洞居住之外,其余三個兒子的后代遷居到外地后,已經失去聯系,不知有多少后人。他估計羅圣鼎在茶洞附近居住的后人就有約2000人,其中仍居住在水口村的不足500人。羅文舉的后人在這里最多已傳至十六七代。
龍泉古井聲名遠播
水口村與羅文舉同樣出名的還有村中的一口古井——龍泉井。
據清道光四年的《東安縣志》記載,“龍泉井在茶洞水口村后,廣深五尺許,土山石池,泉色皎潔。為茶雖經三宿,香洌如新。地故產茶,嗜茶者每挈瓶遠至,鄉以是名。”茶洞自古出產有名的“逕心茶”,暢銷縣內外。當地人說,逕心茶必須用龍泉水沖泡才能色香味俱佳。但逕心茶易取,龍泉水難得,可見龍泉水是名貴的泉水。
我們在水口村后面的山腳下看見了這口有名的龍泉井。古井直徑寬約兩米,深不到兩米。山邊的石縫中涌出清泉,匯聚到井里,水質清冽。緊靠古井的下方又被村民開挖了一口同樣大小的水井。兩口水井仍然是村民的飲用水源,井里密密麻麻地安裝了近10條水管汲水。由于古井的位置高于村莊建筑物,村民安裝的引水管不用電力抽水,水自然往低處流,有的輸水管流到下面的蓄水池中,再分流到各家各戶。有的小水管則直接流到村民家中,村民直接享用天然的“自來水”。
據說這口古井還與“茶洞”這個名稱有一點關系。云浮地名多“洞”,如“托洞”、“料洞”、“夏洞”、“珠洞”等。古時這個地方曾稱為“查洞”,即官府巡查到達的“洞”。后來由于逕心茶與龍泉井相得益彰,也由于本地話“茶”與“查”同音,“查洞”沒有“茶洞”好聽,以至后來竟然沒幾個人知道“查洞”的名稱,普遍稱之為“茶洞”。
村莊規劃較有條理
水口村建村已有近300年歷史,建筑歷史跨越了幾個朝代,從泥磚瓦房、青磚瓦房到水泥鋼筋洋房,各種建筑物分布其中。村里大多數建筑布局都似乎有統一規劃。從羅氏宗祠往西走,所有房屋均排列整齊,近10間房屋的前門幾乎排成“一”字形,屋前是統一的道路、曬場,再前面就是連片的稻田。除前排房屋排列整齊外,后面的幾排房屋也布局合理。更難得的是,整個村莊房屋布局不僅橫向分布有序,而且縱向分布也中規中矩。從村前走過,可以看見多個縱向的小村道,還有排水渠,將一排排房屋分隔開,從村前一直延伸到村后山坡。
依山傍水,前有耕作的稻田,后有打柴的高山,以及優質的飲用水源,糧食、能源、水源都能很好地得以解決,古人選擇此地定居,真是眼光獨到。
懷遠將軍的后代在這里化劍為犁,休養生息,過著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古村十分寧靜,甚至沒有聽到狗吠的聲音。村前有一對老夫婦和他們的小孫子正在收割稻谷,村中有一對小姐弟正在拉鋸鋸柴。在“機割機割”的拉鋸聲中,我們告別了這個寧靜的小村莊。
龍泉井
羅氏宗祠外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