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漢江末端最后的一個行政區武漢市漢陽區漢江邊的高樓群)
漢江的源頭在陜西省漢中市的寧強縣,它歷經長達1577公里的長途跋涉后,在武漢的漢陽區南岸嘴匯入長江。因為武漢地處中國經濟地理的腹地,所以歷史地理學家們將武漢南岸嘴稱之為“中國角”。
因為漢江的強大影響力,漢江末端原來有3個緊鄰一起的縣因為漢江的存在起了以漢江的“漢”而命名的縣名:漢川縣、漢津縣、漢陽縣。目前漢川縣已經變成了漢川市,漢陽縣變成了武漢市漢陽區,那么漢津縣又去了哪里呢?
在武漢目前的長江畔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的原武漢蔡甸區沌口沌陽兩街就是因“處沌水之陽”(《水經·沔水注》)以及沌水入長江而得名。沌陽縣治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西。為江夏郡治。后改屬江夏郡。沌陽縣改稱漢津縣(縣府在今武漢市蔡甸區城頭山),屬沔州(后更名為復州),煬帝大業2年(606年),改漢津為漢陽。
(上圖為湖北省漢川市漢江畔的新河鎮,目前是武漢漢正街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說到這里,很多讀者可能就有疑問了:漢陽明明是在漢江之南,應該叫“漢陰”才對呀!這個疑問是對的,今天的武漢市漢陽區在明朝之前確實就是在漢江之北,原來的漢口與漢陽本來是一體的,但在1465至1470年這個時間段里,江漢平原由于連年發大洪水,漢水在當時的硚口地區最后一次大改道,就在現如今的硚口區集家嘴與漢陽區的南岸嘴之間聚成一大口匯入長江。漢水改道對于已經成名已久的漢陽來說雖然名不符實了,但是為了知名度以及來往客商的熟知度,再者,漢陽之名陽光燦爛,比漢陰好聽,而且陜西省安康市有個漢陰縣,所以漢陽之名就這樣延續下來了。
古代的漢陽城到底有多大呢?舉這樣一個例子:目前漢陽鬧市區的月湖當時就是漢陽的城中湖,其面積有3000畝之大,三國中的吳蜀兩國一共在這里打了四次大仗。
(上圖圖左高層住宅樓為漢江邊右岸的蔡甸城區,圖右新農村新居為武漢市東西湖區石榴紅村)
漢水改道后,漢陽縣先被分出去了漢口。到解放后初期,漢陽縣人民政府從原漢陽城區顯正街西遷至蔡甸鎮的漢江畔城頭山,而漢陽城區成為武漢市的一個區。而原漢陽縣郊區部分成為新的漢陽縣。據《漢陽縣志》記載:公元597年,沌陽縣改稱漢津縣。公元606年,因漢津位于漢水北岸,依“山北為陰、水北為陽”的舊例,改漢津為漢陽,這就是說漢津縣之名存在了7年。
對于地名的“津”字含意來說,它是渡口、渡水的地方,也有關口、要津之地之意。原來地域廣闊的漢陽縣曾經有7年的漢津縣之名,怎樣將這樣的一個縣名傳承下去呢?1992年這個機會來了,國家決定拆銷漢陽縣,升級為武漢市的一個行政區,因為武漢市已經有了一個漢陽區,讓漢陽縣選擇一個符合本地域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區名報上去,這是“漢津區”之名最佳的上位節點,但歷史卻似開了個玩笑,當時的漢陽縣卻報上去了一個“蔡甸區”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