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強健勝過天天吃補藥。
脾與胃相表里,因此我們常常把脾胃兩個東西連起來一起說。
脾胃保健要分清類型脾濕、脾熱、脾陽虛、脾陰虛、脾氣虛等,治療調理時要對癥下藥,不能亂用藥。
脾胃問題五大癥狀
1、脾濕:脾喜干燥,惡潮濕,我們常常說健脾利濕就是這個原因。
脾濕過重的人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平時我們看到腹部肥大的人,多屬于脾胃有濕,因此大腹便便的人如果要想減肥收縮腹部,可以吃一些健脾除濕的食物。比如赤小豆、薏米、扁豆、冬瓜等。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2、脾熱:脾熱多是因為過食肉類,形成濕熱集聚在脾胃間所致,魚生火、肉生痰就是這個原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有痰的人往往表現為平時自覺痰多、胸悶、惡心、頭眩、舌苔厚等。
脾胃痰濕的判斷要點是:身體感覺沉重,能吃干飯卻不喜歡喝湯,胃中常積水有水聲,喉嚨常有痰。
這類人建議少吃海鮮、魚、肉類、奶類、甜食,多吃高纖維谷類粗糧、深綠色蔬菜及瓜(含籽)類食物,如絲瓜、南瓜籽、葵瓜子等。如果感覺到停食積滯,則建議稍微斷食或只喝稀飯,喝陳皮茶、山楂茶、胡蘿卜蘋果汁。
3、脾氣虛: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脾氣虛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蓮子肉等,中成藥的話可以服用參苓白術散和香砂養胃丸。
4、脾陽虛:脾陽指的是能支撐脾胃用于消化食物的能量,脾胃要能正常工作主要依賴于脾的陽氣;而脾陰指的是食物消化后,能否轉化為肌肉。
明白了脾陽與脾陰后,脾陽虛就很容易了解了,簡單來說就是用于消化食物的能量不夠了,因此脾陽虛的人容易倦怠,消瘦、舌淡苔白。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
5、脾陰虛:脾陰虛是由于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到食物的運化。主要癥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胃陰虛成藥較少,可找當地經方家調理。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的人,很容易拉肚子,尤其吃了涼性或者是比較油膩食物的時候。
思慮過多的人會傷到脾胃,就是《黃帝內經》中說的“思傷脾”,再聯系中醫認為的脾主肌肉這個觀念,我們就知道心寬體胖這個成語是非常有依據的。脾胃虛寒的人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熱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