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當前中國城市化的趨勢與特征
摘要:經過改革開放后30年的長足進展,中國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階段,步伐加快,質量顯著提高。同時,中國城市化又處于周期轉折點上,上一周期行將結束,下一周期將要開始。中國政府目前推行的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有助于盡快啟動新一輪城市化進程。反過來,新一輪城市化也將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關鍵詞:城市化 趨勢 周期
一城市化現狀特點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化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現在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這些新的變化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化動力呈現出公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三足鼎立的動力結構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只有單一的公有經濟成分。即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和集體兩種經濟形式。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非公經濟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經濟之外其他所有經濟形式,包括民營和外資兩大類。經濟成分趨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經濟的步伐卻相對放慢了。尤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公有經濟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這樣,在21世紀之初,民營經濟就取代公有經濟而上升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主體。民營經濟是指由中國民間資本投資和管理的經濟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資之外所有其他經濟形式。同時,外資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外資經濟是指由境外資本投資和管理的經濟成分,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兩種形式。2006年,公有、民營和外資三種經濟成分的比重分別是23%、56%和21%。
因此可以說,當前中國城市化的動力結構為:公有經濟為主導,民營經濟為主體,外資經濟為輔助,三者大體上成鼎立之勢。這樣的動力結構,就為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提供了條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變成計劃、市場和外向三種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動力成分和動力結構的發展與變化,自然會帶來動力機制和模式的演變。計劃經濟時期,在公有經濟基礎上,城市化形成了計劃機制和模式。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民營經濟基礎上,又出現了市場機制和模式。同時,隨著外向經濟的發展,在外資經濟的基礎上,還形成了外向機制和模式。這樣,改革開放30年來,與動力結構的演變相適應,中國城市化的動力機制與模式也轉變成計劃模式為主導、市場模式為基礎、外向模式為輔助的格局。
從總體上說,這樣的模式結構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兼顧了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進。
(三)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動力結構、機制和模式的優化,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萬人。改革開放后,城市化步伐顯著加快。20世紀80年代,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長到1500萬人以上。進21世紀,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接近2000萬人,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平均每年擴大938平方公里,進入21世紀后(2000~2007年)則平均每年擴大1861平方公里,幾乎加快了一倍。
(四)城市化質量顯著改進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進,主要是由市場經濟推動的。在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一些小企業,甚至是個體戶。由于個體私營企業規模小,素質低,不規范,主要從事些簡單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較粗放的,存在著大量的半城市化現象,
而且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壓力。即使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各個城市也幾乎成了建設工地。進21新世紀后,舊城改造接近尾聲,過去那種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開始降溫,內在素質的提升已成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內涵。尤其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各地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了科技創新,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加快,競爭力增強,城市化質量有了大的飛躍。例如,反映城市現代化水平的各項公用事業指標,進21新世紀后均上了一個大臺階。尤其是園林綠地面積,在2000年之后的建設進度比前一個時段快了兩倍多(見表1)。
(五)大城市發展優勢明顯增強
計劃經濟時期,由于政府主導的重工業化道路,中國大城市發展較快。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快速崛起,大城市風光不再。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體制比較薄弱的外圍起步的,如農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樣,小城鎮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場經濟的推動,活力展現。然而,大城市由于受體制的拖累,負擔過重,步履維艱。不過,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同時也將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打破了),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大城市的活力開始得以恢復和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增強,大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北京等,發展優勢更加突出。2000~2005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就顯示出城市規模越大年均增長率越高的趨勢(見表2)。
(六)城市化的地域差異已經形成
中國城市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傳統模式,即從計劃經濟時期一直延續下來的計劃模式;另一類是新興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場模式和外向模式兩種形式。傳統模式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以政府為主導因素,主要通過行政的力量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尤其在中西部地區,這種城市化模式目前仍占主體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新興模式是在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以資本為主導因素,由市場來配置資源,通過發展經濟,推動城市化進程。新興模式主要存在于東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改革開放后,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步伐之所以顯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興模式。由于這一模式是以新興工業化(尤其表現為農村工業化,主要從事簡單的加工和裝配活動)為動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擴張快,占地范圍廣,為離散型城市化。經過30年的發展,這一工業化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市場空間基本上開發完備),目前正在進行轉型和升級。尤其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迫使其轉型和升級過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著技術創新型工業發展。而且,這些地區的土地空間基本上被開發完備,不得不向著土地集約型的經濟活動轉變。同時,經過30年的發展,這些地區已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成為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也在轉型和升級,向著服務業發展:一方面是商業貿易,另一方面是生產性服務業。這樣,該地區的城市化就在原來初級工業化基礎上開始進行再城市化過程,即商業化過程。根據中國的實踐經驗,城市化有三個階段: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當然,這樣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區中心城市將得到優先發展,如廣州、深圳、溫州、蘇州、上海等。
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就促使當地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擴散,這其中包括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與擴散,如珠江三角洲向東邊的惠州、北邊的河源及西邊的陽江等地進行投資。這樣,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在產業上開始形成縱向關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梯級差異態勢正在形成,并向縱深發展。這樣,中部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過程正在大規模推進,其重點在靠近東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西部地區,只有少數幾個條件適宜的地方有限地展開,如四川盆地、關中平原等地,總體上規模不大。
這樣,經過改革開放后30年的發展,原來計劃經濟時期比較均衡的城市化格局就徹底改變了,中國城市化發展水平在地域上已經形成了梯度差異(見表3)。
(七)城市化增長重心開始內移
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崛起,新興城市化進程得以啟動,從而使得中國城市化重心逐漸東移。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投資重點開始西移,從而使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增長重心出現了由沿海向內陸移動的趨勢。如表4所示,近年來中國東部地區的GDP和進出口額均出現了微弱的相對下降趨勢,而中西部地區則有所上升(但東北地區幾乎沒有變化)。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中西部地區增長幅度明顯提高。從城市建成區面積來看,雖然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仍然趕不上東部地區,但差距在逐步縮?。ㄖ挥?005~2006年中部地區的增長速度有所反常,見表5)。
(八)農村隱性城市化進展加快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村莊建設步伐加快,村容面貌顯著改觀。樓房的出現,突破了傳統上平坦的村落格局。街道路面的硬化,照明設施的建設,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普及或改善,如電視、電話、電力、供水、交通等,顯著縮小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雖然這并不是統計意義上的城市化,但在內涵上與城市化是一致的。因而,可將當前的新農村建設稱之為隱性城市化。
還有一種形式的城市化,也是隱性的,但卻是負效應。主要存在于中西部邊遠地區的農村、山區或牧區,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去城鎮打工,學生到附近城鎮上學,富裕家庭也遷到生活條件較好的城市居住,從而使得農村人口逐漸減少,村莊不斷萎縮,直至消失。在當地,由于農村人口減少,相應的使得城市化水平有所上升。
負效應的農村隱性城市化雖有出現,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隨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正效應的隱性城市化為主。這也應該是中國特色城市化的一種表現。
二城市化發展階段分析
綜觀上述動向和特點,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目前中國城市化已進入中期發展階段。1978年,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梢哉f,從此中國城鎮化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2006年,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見《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第105頁。這10年間,城鎮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個百分點,比1978~1996年間平均每年提升0.7個百分點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國城鎮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2008年中國城鎮人口60667萬人,比2007年增加了1288萬人,城鎮人口比重45.68%,比2007年提高了0.74個百分點。近兩年城鎮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0.9個百分點,比前一時期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區間??梢哉f,目前中國城市化正處于加速發展時期,城鎮人口持續快速擴張,是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
然而,從城市化本身特點來說,中國城市化又處于一個周期轉折點上。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總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今非昔比。但是,今天的社會經濟特征,與20世紀70年代末卻有某些相似之處。
(一)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過改革開放后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有了大規模擴張,目前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與改革開放前相比,中國經濟躍上了一個大臺階。事實上,20世紀70年代末相對于新中國成立前或成立初期來講,中國經濟也是一大飛躍,而且是質的飛躍,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不管是20世紀70年代末還是現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普通民眾生活仍然多處于較低水平。在計劃經濟時期,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但工業創造的財富主要用于發展工業經濟自身和國防建設,并沒有真正惠及到百姓生活(這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改革開放后,通過推行市場經濟,使經濟發展建立在民生福利的基礎上,從而使得國民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大體上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今天,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總體上也邁進了小康。然而,核心問題是財富分配不均,大多數民眾生活水平仍然偏低,中國整體上屬于發展中國家的特征并沒有改變。與改革開放前不同的是,當時全國人民都不富裕,是均貧窮,而今天則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是發展不均衡狀態下的相對貧窮。
(二)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躍升
改革開放后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有了大規模提升,目前已成為“世界工廠”:從打火機到汽車、飛機,中國都能生產,多項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可以供應全球消費。這與改革開放前國內商品嚴重短缺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伴隨著結構調整,中國工業正在進行升級改造,向著重化工業方向發展。然而,重化工業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限。雖然近年來中國工業仍在突飛猛進,但卻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勞動力閑置現象,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失業問題突出。尤其當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就業壓力驟然上升。這與20世紀70年代末的形勢非常相似。當時,中國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除了輕工業較薄弱外,其他基本上都可以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且正在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向著電子和石化工業發展。這些產業的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但同樣是吸納勞動力有限。這樣,一方面是大量新生代人口進入了勞動力大軍,另一方面是大批下鄉知青和勞改干部陸續返城,從而造成城鎮就業形勢非常緊張。事實上,最初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就是在這種矛盾和困難壓力下的無奈選擇。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遇到了這一困難。就業和飯碗,仍然是當前最緊迫的現實問題。
(三)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基本成熟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打破了原來運行20多年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到目前為止,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漸趨完善。但是,今天的經濟運行特征與改革開放前又出現了某些相似之處。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趨勢是放權搞活,從而使經濟發展越來越充滿活力。然而,從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行政管束力不斷增強。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隨著國外大資本的進入,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在激烈的競爭下,資本的作用得以提升,大企業、大財團左右市場的能力增強,而小企業、小資本(尤其是個體戶)則被大量擠出市場。這雖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是市場升級的表現,但速度過快,也會帶來問題。這樣,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大資本的市場壟斷相結合,就使得中國經濟運行逐漸趨于平穩而有序,像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那樣大起大落的局面基本上沒有了。但同時,經濟活力也降下來了,當年的火熱局面不再有了。這與70年代末也是相似的。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顯現出了優越性(當時的經濟也是熱火朝天),并隨后得以發展和壯大。經過60年代的補充和調整,到70年代已接近完善。
然而,完善就意味著老化。到70年代末,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開始突顯,經濟失去了活力。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雖然市場取代了計劃,但市場一旦走向壟斷,同樣是沒有生命力的。不管是20世紀70年代末還是現在,共同特征都是壟斷。不同的是,當時是政府一家壟斷(管制),現在是政府與大資本聯合壟斷。結果都一樣,市場失去活力,經濟發展受阻。所謂的內需不振,其根源就在這里。
(四)社會結構趨于穩定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動,原來的工人和農民這兩大群體,出現了重大分化和改組。經過30年的演變,一個新的社會結構基本形成。這一新的社會結構是:官員及資本所有者、企業主和社會精英居于上層,城市居民處于中層,底層是農民和農民工。這一結構與改革開放前基本一致。當時的社會結構是:干部居于頂層,享有許多特權;中間是工人和知識分子,也有相對較好的福利;農民居于底層,只能在集體內部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社會結構一旦穩定下來,就會產生惰性,從而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完成了一個輪回。計劃經濟后期,國有經濟一家獨大,城市化也就以大、中城市為發展主體,小城市和小城鎮受到了抑制。由于體制原因,總體的社會生產力受到束縛,城市化進展緩慢。改革開放后,通過發展市場經濟,調動了廣大民眾(尤其是農民和體制外市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使小城鎮和小城市獲得了發展動力,活力增強,從而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民營經濟在城市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和擴張,從而使大中城市活力開始增強。
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了WTO,隨著外國大公司的涌入,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應對競爭,民營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組成大企業、大集團。為了爭奪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這些大企業和大集團大舉進軍大城市,尤其是區域性中心城市。這樣,就推動了大城市的快速發展。然而,由于市場競爭加劇,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就變得越來越嚴酷了。尤其是鄉鎮企業,還遇到了環境、技術和市場等門檻,處境更加艱難。這樣,小城鎮和小城市的活力不在,只有大城市一枝獨秀。這似乎又回到了改革開放前。以廣州為例,1978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是當之無愧的首位城市,其GDP在地區GDP中占1/2還要多。改革開放后,由于港澳資金的進入,以及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得以啟動。隨著小城鎮的興起,廣州的地位逐漸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初,廣州的GDP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僅占1/4,其人均收入水平甚至還低于珠海、佛山等地。不過,到90年代末,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隨著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推進,日本和歐美大企業大量進入珠三角地區。廣州由于其良好的服務環境和基礎設施,及其在華南地區的影響力,成為吸引大企業落戶的首選,如本田和豐田汽車就入駐廣州。再加上政府主導的以廣州為中心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大規模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廣州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其在珠三角及華南地區經濟中的中心地位再次得以確立,并有了顯著提升。
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也大致經歷了同樣的變化趨勢。
綜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城市化正處于一個周期轉換期:上一個周期行將結束,下一個周期即將開始。尤其在當前遇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更加強化了啟動下一個周期的緊迫性。中國政府最近推出的擴大內需和刺激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有助于開啟新一輪的城市化進程。
三城市化發展趨勢
根據前面的分析,未來幾年內中國城市化將會出現或強化以下三個趨勢。
(一)消費型中心城市崛起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也在逐步轉型:由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
事實上,這一轉型過程早就開始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出現了結構性的生產過剩,商品短缺時代結束了。在商品短缺時期,生產是第一位的,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生產能力的提高。然而,到了商品過剩時代,經濟發展就主要取決于自身需求的能力,有需求就有經濟發展,沒需求經濟就停滯。所以,在20世紀末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措施,如“假日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等,都取得了積極效果。然而,進入21世紀后,中國加入了WTO,由于打開了國際市場,外需拉動作用增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內需。現在遇到了國際上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外部需求急劇萎縮,重新啟動和擴大內需,加快建設消費型社會正當其時。
在生產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活動是生產。因而,城市的中心任務是生產或服務于生產。所以,工業城市發達。進入消費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活動是消費,城市的中心任務也是消費或服務于消費。因而,服務業在城市中將占有主導地位,并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所以,商業城市發達。進入新世紀以后,商業中心城市日漸活躍(相反,工業城市則逐漸降溫)。隨著消費型社會的到來,商業城市的發展將更加旺盛。尤其是全國性、區域性、綜合性中心城市,城市除了商業、商務之外,還有發達的教育、文化、旅游、休閑、體育、科技、醫療等服務行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優勢,其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
(二)城市發展走向集群化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主導著城市化進程。由于受行政因素的影響,城市基本上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比較薄弱。改革開放后,基于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相互間的經濟聯系密切了,但競爭通常超過了合作,各個城市仍然是孤立發展的,經濟腹地基本上局限于其行政轄區范圍內,諸侯經濟特征明顯。隨著經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東部地區很多城市經濟活動已經超出了其行政轄區。于是,從本世紀初開始,城市之間出現了協調發展的趨勢。尤其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都市密集區,一體化進程加快。例如,京津之間城際高速列車的開通,長江三角洲城市聯盟的建立,珠江三角洲城際公交網的發展等,都是在朝著一體化方向邁進。目前,許多城市已經認識到,地區經濟是一體的,相互間是依賴著的,城市之間需要協作。因而,中東部地區的城市出現了集群化趨勢。
目前,集群化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城市群,即由若干個城市構成的城市集群,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二是城市圈,即以某一大城市為核心、由若干個城鎮構成的城鎮集群,如武漢城市圈等。事實上,兩者的內涵是一樣的,都是指城市之間的關系變得密切了,相互間建立起一種協作關系。這是地區經濟發展到最新階段的標志,也是城市化的高級形式。
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城市化空間格局必須是緊湊型的。近年來國家強化了土地管理,從而使各地更加堅定了走集約型城市化道路的決心。集群化,已成為中國城市化的一個基本趨勢。
(三)小城市將重新煥發活力
前面介紹的兩個趨勢,基本上是上一輪城市化的發展和延續,而且早已出現了苗頭,只不過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這第三個趨勢,今天只是發現了一點微弱的苗頭,但估計在未來一兩年內就會明朗化。從上一輪城市化的經驗來看,新增動力是從農村工業化開始的,小城鎮最先獲得了動力。因而,新一輪城市化,也必須是從小城市恢復活力開始的。但是,新一輪城市化又不可能再像20世紀80年代初那樣通過農村工業化來獲得發展動力,而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道路最基本的要求有三點:一是符合當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要求,二是技術含量高,三是成本低。作為工業化,必須能夠大規模吸納勞動力,適宜于一般勞動力從事的活動。這就要求適用面較寬的技術,且市場前景廣闊。顯然,在農村或小城鎮已經很難從事這類活動,但大中城市又不愿意接受這類技術(因為經濟效益低)。因而,這類技術在小城市或縣城還是比較合適的,尤其是中東部地區大城市周邊的縣城,既有豐富的勞動力,又靠近大城市,有技術來源,產品還可以就近供應市場。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小城市或縣城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接近于大中城市,而且價格低廉,適宜于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活動,生產成本低,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小城市(尤其是縣城),將是新一輪城市化的起點。
文章來源: 中國網發表評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世界城鎮化模式與經驗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
國際典型城市化模式與我國的比較及其啟示
李強:“十一五”規劃如何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
轉:新田園主義理念下的田園城市
城鎮村三元共生模式是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汝阳县| 永年县| 海林市| 丰镇市| 徐水县| 庆阳市| 衡阳市| 玉田县| 宜川县| 涟水县| 沅陵县| 宁河县| 莲花县| 湘潭县| 中方县| 阳东县| 台东县| 朝阳市| 五指山市| 巴彦县| 枣阳市| 渭南市| 辛集市| 乌鲁木齐县| 德令哈市| 洛川县| 邛崃市| 达州市| 勐海县| 岳池县| 武陟县| 靖西县| 乌兰察布市| 河池市| 婺源县| 莱西市| 胶州市| 朔州市| 平谷区|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