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像這種盲目的攀比之風,目前在中小學生非常盛行。我也問過許多同學或者是家長們,班上同學之間都在比什么呀?回答真是五花八門,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大“狂比”:
第一是“狂比”穿的。
套用一句老話“腳上沒鞋窮半截兒”,所以看人先看腳,看誰腳上的鞋子牌子硬,用鞋來證明自己有身份。有個男生告訴我:“我們選鞋的標準主要是看廣告,NBA明星科比、姚明穿的都是名牌,他們穿什么,我們就買什么。一雙鞋......”
第二是“狂比”用的。
第三是“狂比”吃的。
第四是“狂比”花的。
第五是“狂比”誰家父母的“官兒”大。
所以嘛,你們身邊是不是有這五大“狂比”,我當然不希望你倆們是這“狂比”風潮中的一分子。因為“狂比”于人于已,危害無窮。我曾經和許多的同學、家長、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后一致認為,它同樣具有五大“公害”:
一害自己,比來比去,比沒了自己。
追求生活的高質量并沒有錯,但是,假如你們把名牌衣物看得比自身還重要,就會迷失了自我。我的一位朋友,應邀參加了某個電視明星與鉆石大王的婚禮。婚禮一結束她就跑來告訴我,新娘戴的那顆大鉆石漂亮極了,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我問她:“那新娘子漂亮嗎?”她想了半天才說:“真不好意思,我沒注意看,當時光顧看那顆大鉆了。”這位明星難道不悲哀嗎?由于鉆石的昂貴,使原本耀眼的光彩黯然失色。當一個人過多注重身外之物是否名貴時,往往就會丟掉自身的價值。
二害家人,比來比去,比沒了親情。
本來你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或許由于虛榮心作怪,和別人攀比,扮“酷”耍“派”,使原本收入并不高的家庭陷入經濟拮據,加重父母負擔,擾亂正常生活,使家人失去往日的溫馨。
三害同學,比來比去,比沒了朋友。
朋友之間的關系是用友誼聯結的,真誠的友誼是無價的;加入了“金錢”成分,友誼就會變質,交友更會變為交易。用金錢收習的朋友,永遠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他們喜歡的是你們的錢,而不是你們這個人!
四害學習,比來比去,比沒了志氣。
有個男生考試不及格,就花了500元請客。飯桌上,同學們嘴上不說,但心里壓根就瞧不起他。可他依然誤認為有錢就有了地位,整天無心學習,就想著怎么弄錢,結果荒廢了學業,最終一事無成。
五害前途,比來比去,比沒了幸福。
人人都希望獲得幸福,可幸福并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一種內心的感覺,一種經過努力奮斗獲得快樂的享受。當你們用父母的錢來滿足自己虛榮心時,得到的只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快樂,那絕不是真正的幸福。
其實,人和人每天都處在比較之中,關鍵是看你們比什么?怎么比?如果是比學習、比能力,我不但不反對,還要高舉雙手贊成哩。可是,如果你們是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盲目“狂比”,那么,我就得提出四條忠言逆言的忠告了:
一、人品比物品重要。有名牌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用智慧來豐富自己。只有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瞧得起你;只有你抬起頭,挺起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別人才不敢小看你。消費,永遠不能建立在“讓別人瞧不起”的基礎上。
二、身內比身外重要。著先,我要給你們講一個小故事:
一位非常有錢的父親帶著全家來到鄉下。他很想讓小兒子看看窮人過得多么可憐,于是,就特意選了一個最窮的家庭,在哪兒住了一天一夜。回城后,父親問兒子:“這次旅行感覺怎么樣?”“那你現在該知道窮人的生活是什么樣了吧?”父親又問。“是的。”“哦,說說看,你都看見什么了?”“我看到:我們家只有一條狗,而他們家卻有四條;我們家花園中央只有一個游泳池,而他們家卻有一條沒有盡頭的小溪;我們家花園里有許多照明的路燈,而他們家卻擁有滿天的繁星;我們家的院子雖然很大,而他們家的院子卻一直延伸到地平線上。”兒子說完后,父親變得沉默無語。最后,兒子又被充說道:“謝謝您,爸爸,您讓我明白了我們是多么的貧窮。”
答:這個故事恰恰告訴我們:貧窮與富有的差異并不在于那些身外之物,而是取決于自己的內心。擁有美好的心靈,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正像古希臘人所說:“如果你順其自然地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如果別人怎么說你便怎么做,那你就永遠不會變富。”
三、親情比金錢重要。世間最珍貴的就是親情,是父母與兒女的骨肉之情。
家境貧寒的盧素玉考上重點高中時,母親體弱多病,父親也已經60多歲了,下崗后在街邊擺了個修鞋攤。素玉從來不把同學們帶回家中,因為父親很顯老,以至于有的同學會傻乎乎在叫聲“爺爺”;她也從不在同學們面前提起父親的職業。高二那年,素玉被評為區優秀學生代表,到市里參加表彰大會,散會后,她和幾個同學走在路上,恰巧經過父親的修鞋攤。素玉忽然發現,老父親的頭上多了許多白發,便忍不住輕輕地叫了一起聲“爸......”父親抬起頭,驚訝地望著女兒,隨后很快地朝她擺了擺手。“這是你爸?”一個同學吃驚地叫道。玉點點頭
,臉上不由得有些發燙。那天晚上,父親回家時心情特別好,還破天荒地喝了點酒......后來,母親告訴素玉,父親那天真的很自豪、很高興,因為閨女居然當著一大群市里最優秀的孩子的面,叫了自己一聲“爸”!就是這種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親情,永遠是生命中最溫暖的成分。做兒女的只有丟掉虛榮,才能享受到這份親情的溫暖。
四、創造比享受重要。享受自己用勞動創造的價值,要比享受父母或別人的勞動成果快樂得多、幸福得多。一次,有個同學對我說:“不對!當你把新鞋踩在腳下,和放在眼前去爭取的時候,那種動力是不一樣的。”接著,我又給他講了一部外國影片《天堂的孩子》:一個貧窮的家庭有一雙兒女。小兄妹倆只有一雙球鞋,只好輪換著穿。每天哥哥一放學,就得拼命往回跑,跑到家附近的路邊把鞋脫給妹妹。跑來跑去,他居然就了一雙飛毛腿。可是有一天,就在他倆換鞋的時候,小球鞋掉進水溝里漂走了......后來,學校貼出布告,區里舉行賽跑,第三名可以得到一雙新鞋。哥哥一心想給妹妹掙到那雙新鞋,于是也報名參賽了。經過全力拼搏之后,他居然得了第一名!但是,他得到的獎品卻不是那新鞋。哥哥傷心地哭了......
結論:這部電影真的很感人,每當想起小哥哥傷心的眼淚時,我就會想:穿上一雙鞋去跑步,和為了得到一雙鞋去跑步,那勁頭真是不一樣啊!
你們知道嗎?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制止校園攀比風氣的做法也有不少。比如說,德國教育部門就在重新考慮采用統一校服的制度,來制止越來越多的校園名牌追捧者;新加坡的學校明確規定中學生不準穿戴名牌;日本不準中學生燙發;就連英國貴族學校的皇室子弟,參加社會實踐時,也必須與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國,北京市教委最新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中,更是首次將“生活不攀比”作為重要的一條單獨列了起來。
這一切做法只是為了表明,社會將不再把財富留給你們,而是要把你們變成財富。未來就掌握在你們自己手里。
比!當然要比!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看誰的目光最遠大,看誰的腳步最堅定,更看誰為自己的將來準備得最充分!
本人給的最后忠言:面對攀比,好好想一想,人和人到底應該比什么?
“不比穿戴比學習,不比文具比志氣,不比吃喝比成績,不比家庭比能力。”這是沈陽市下崗職工子女錚錚誓言,相信對你對我都是一種鼓勵。多謝!
====================================================================================
下一節,怎樣加強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