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作文教學目標、作文試卷編制、習作評價三方面剖析兒童不喜歡作文、遠離作文的根源。有沒有求解的通道呢?基于童漫作文的實踐理論在習作興趣與習作內容等方面探求小學生快樂作文的便捷通道。
關鍵詞:兒童作文
一、作文為何這么難?
我們常說學生作文難,難在什么地方?沒有具體的說法,只是一種感覺,一是“難”,二是“怕”。這種感覺可靠不可靠,要憑數據來說話。2009年6月24日,《中國教師報》刊載了《課堂內外》期刊工作人員對20萬份中小學生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數據顯示58.42%的學生對作文興趣不大,21.37%的學生害怕作文。兩個數據充分說明作文教學不令人樂觀。說實在的,我們語文老師自己也不滿意,一到期末考試就會發現語文學科普遍沒有數學、英語學科成績好,其他科目平均成績都在九十分左右,而語文只能在八十分上下徘徊,數學可能有十幾個滿分,語文科可能有十幾個及格甚至不及格。一開家長會,語文老師如果不兼做班主任,估計連說話的底氣都沒有。非常忐忑和郁悶。
語文檢測往往兩塊內容失分最多,一是閱讀,二是作文。最讓我們郁悶的是閱讀,天天教閱讀課文,最后一檢測,閱讀題全班幾乎沒有得滿分的,是試卷問題,還是教的問題,還是學生問題呢?總之百思不得其解。當然低年級除外,因為一二年級小學生不考閱讀題。“閱讀”先放在一邊,我們重點談作文。作文教學更好不到哪里去。面對教材里面的作文,學生怕寫,老師怕教,你說郁悶不郁悶?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呢?說到作文至少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個學生怕寫,第二學生沒有內容寫。簡單講就是,興趣與內容。是什么原因讓學生遠離了寫作的興趣呢?先請看一道作文題:
考題1:在你上學期間,你仔細地琢磨過許多人,請回想其中一位你曾仔細琢磨過的人,是什么使得這個人與眾不同?請你寫一篇短文討論這個人,說明是這個人身上的什么東西使他非常特殊,請用例子和細節來支持你的觀點。
寫作注意事項:1.仔細閱讀要求。2.用特殊的細節和例子來全力支持你的觀點。3.針對讀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選擇適當的詞語。4.句式多樣化,使得文章讀來有趣。5.檢查詞語、語句……[1]
請您判斷一下,這道考題是屬于哪個階段的,小學的?初中的,還是高中的?估計您可能認為是初中考題。到底是哪個階段的考題呢?等一會告訴您答案。我們接著看下面這道作文題,請你再判斷一下,它是用在哪個階段的?
考題2:在生活中,你或許幫助過別人,別人或許也幫助過你,請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寫下來,并且要寫出你最真實的感受,題目自擬。(30分)
您會馬上判斷說,這道題是小學階段的考題。那既然是小學的,您認為是低年級、中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呢?直覺告訴您是中年段的。而在現實檢測中,這道考題用來考哪個年級的?等一下跟大家分享謎底。一位小朋友在這次考試中,把他感受最深的一次寫下來了,請您給他下面的文章下個等第如何?
考題2作文:《橡
我的橡皮不見了,我心急如焚。
我第一反應,在地上找,我東看看,西看看,沒發現我更急了。因為那是我最好的橡皮。老師讓四人小組學生字,我問他們看見了沒有,他們說沒有。
突然王盼盼說:“好象是李麗君拿的。”我虎視眈眈地看著她,而李麗君不說話。
我們就算了,開始學生字,可我寫錯了字又沒有橡皮,李麗君就主動把橡皮給我用,我拿了就擦。
后來,我的橡皮被李麗君找到了,她還給我非常感謝她,她說:“同學要互相幫助。”
李麗君在我責怪她的情況下,還幫助我借我橡皮用,我很感動。[2]
讀完以后,您認為是優秀還是良好或是及格或不及格?可能您更傾向于“良好”吧。我們回過頭看看剛才的第1題,很多教師傾向于認為是初中的考題。其實,這是美國的高考作文題。有點意外吧。我們認為應該是初中的考題,美國用來當作高考題。寫作注意事項一“仔細閱讀要求”,這句話仿佛是對小學生練習寫作文時提示的要求;事項二,“用特殊的細節和例子來全力支持你的觀點”,“例子、細節”這是教學生在這次考試當中如何寫的;事項三,“針對讀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選擇適當的詞語”,這是什么?這是讓考生有一個讀者意識。你寫的文章給誰看,你的讀者對象清楚了,你用的詞語、語言的色彩顯然就不一樣了。讀者對象明確了,寫作的動力才會源源不斷。這是我們中小學作文教學長期忽略的一個嚴重問題。我們寫作文都是遵照老師的指令去寫作,“孩子們開始寫吧”,學生從來沒有思考過我寫文章到底給誰看,而美國語文老師注意到了;事項四,“句式多樣化,使得文章讀來有趣”,就是說,你的語言表達要有變化,有趣,使別人想讀你的文章;事項五,你寫的文章還必須“檢查詞語、語句”等等,后面省略號還有幾點內容,我省略了。這提醒學生寫完文章后要養成檢查一下的習慣。我們暫不評價考題的寫作內容,僅就“寫作注意事項”來說,命題者多么具有“人文”的情懷。
中國的考題,即使用來平時練習寫作的考題,您見過這樣友善關懷的“寫作注意事項”?沒有。我們每年進行的中高考,有的學生大喊大叫跑題了。讓學生考跑題的命題者,不是偽專家嗎。寫跑題了怎么能看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呢?
考題2,大家一看就知道,中國式的標準考試題。說實話,我遇到這個題目,自己都不知從何入手,從何地方入筆。既不清楚文章寫給誰看,又沒告訴我從哪開始寫起。老師們,這個考題屬于哪個年段呢,一定大出您的意料,它是某省城一個學校用來進行三年級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題。這樣的考題,您一開始判斷大概放在高年級,沒想到現實教學中會放在剛進入寫作門檻的三年級上。那這篇經過學生復雜腦力勞動寫出來的文章才得多少分呢?按照百分制語文老師給這個同學的考分是71分,剛剛邁進“良好”的門檻。這位學生家長也是我學的數學老師來找我,說:“宋老師,您看我孩子應考多少分?”我讀了一遍說:“如果我來批改的話,考92分沒問題,應該優秀等第”。“宋老師,我告訴您,我孩子得了71分。閱讀題又扣了7、8分,我的孩子這次考試總分才70多分,剛剛邁進“良好”。孩子在家就不舒服,一星期都不舒服”。我問:“孩子的老師為什么扣那么多分啊?”“宋老師您看,這道考題說要寫出你最真實的感受,孩子只在最后一句話‘李麗君在我責怪她的情況下,還幫助我借我橡皮用,我很感動。’說到了‘感動’這個詞語,語文老師說沒有寫出最真實的感受”。這篇文章,學生表達得多么真實,對于小學生來說丟了正在學習的用具,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如此重要的事,在誤解李麗君的情況下,人家還借“我”橡皮一用,最后還幫“我”找到了橡皮,這能不令“我”感動嗎?故事一波三折,敘述清清楚楚,這樣真實的文章不算好文章,不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才算好文章。現在看來,當時我說能考92分,還說少了,應該100分。
學生的作文之所以這么難,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把習作目標定在了天上。從中外兩道考題以及學生寫出的作品,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題目出得深,要求也高,對作文的評定要求也高,把作文目標定在了老天上。給學生架了梯子也爬不上去,爬不上去他就不爬了,就賴在地上不走了,不和你玩作文了。再如,小朋友上到三年級,我們就要學生寫文章會分自然段,還要有開頭與結尾。翻2011版新課標看看,在高年段,也就是五六年級才提出“能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而日常習作訓練中,卻拔高了要求。你讓孩子往天上爬,是爬不上去的,你在地上還使勁地跺腳,哪有好心情呢?這叫自尋苦惱。三四年級甚至一二年級就要求寫文章分自然段,這不是折磨人嘛。您折磨孩子,孩子反過來也折磨您。老師們,三、四年級能分段很好,不能分段也不要強求,拔高要求要不得。
學生作文難第二個原因是,試卷的編制有問題。老師們都笑了,宋老師您不要說試卷編制的事,試卷編制不是我們一線老師的事。那是誰的事?是教研員或學校業務主管的事唄。教研員老師竊笑了,我哪里有時間去出考題啊?每到考試,我把命題權交某校業務主管命題。業務主管也笑了,我才沒時間去出題呢,我轉交給名師或骨干老師來命題。搞來搞去,試卷卻是我們一線老師自己搞自己。是怎么個搞法呢?一句話,“穿上一雙自縫的小鞋,走在泥濘的小路上;自戴一頂‘緊箍咒’,任由他人念咒語”。“穿上一雙自縫的小鞋”就是自己給自己出題目,考題考得很深。自己給自己戴一頂“緊箍咒”,怎么戴的?一開家長會,王老師就高興地告訴各位家長“各位家長你們好”,王老師講起話來眉飛色舞,“我高興告訴大家,本次我們班在全縣、全區、全鎮考了第一名”。家長一聽,那掌聲熱烈啊,王老師真了不起。到了第二學期,又開家長會了,還沒等王老師張嘴,一位李姓的家長就舉手了“王老師,我們班這次考的怎么樣?”王老師用眼睛瞅了他一下,為什么瞅他啊,這次考試,沒考到第一名,考到了全校第四名。老師們,在學校里面,有教學主管部門,有校長對我們敲打敲打,現在再找一個人來拽您的小辮,這不是自討苦吃嗎。我們提倡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學生的分數是他的隱私,既然學生的分數是隱私不能跟別人分享,那你為什么要把班級的成績這么隱私的事情告訴無關的人呢?這不是自戴“緊箍咒”嗎?只要考試,就沒有常勝將軍,考試分數不可與外人道也。自己分享吧。
試卷編制存在什么問題呢?第一,學生的信心跌倒在繁瑣的審題要求上[3]。試卷命題者往往過高地估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生活閱歷。出試卷的時候,往往會出一大塊的文字讓學生審題。很遺憾,學生題目沒讀完,就開始寫了。結果就寫了很多跑題的作文。第二,學生的習作興趣衰減在字數的剛性要求上[4]。什么叫剛性要求?我們看考題后面往往有個括號,括號里有這樣幾個字:本次作文不得少于400字,本次作文不得少于300字。如果學生不能寫滿400字,不能寫滿300字,對不起了,要給你扣10分、8分,為什么?因為字數要求沒達到。于是日常學生寫作文時,連標點符號都算,邊寫邊數,數到最后,啊,400字,寫完了,句號。有的學生整天愁眉苦臉,還差這么多字數呢,于是東抄抄西抄抄來應付。作文考試題為什么有字數要求呢?命題者的依據何在?大概受到實驗稿語文課標高年級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目標“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的影響。君不見,第一學段與第二學段,皆沒有明確的習作字數要求,為何在第三學段才提出?那是小學畢業時應達到的保底要求,有的人卻機械地予以分解到各個年段去且以考試的形式固化下來,并影響到了平日的習作練習中。2011版“課標”回歸“習作”的定位,刪去實驗稿高年級“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的要求。如果誰編制試卷再加上字數要求限制,只能說明他對課標沒有好好研讀。第三,學生的習作欲望暈倒在簡而又簡的命題上[5]。《童年趣事》、《我的XX》、《我長大了》、《記一件難忘的事》、
學生作文難的第三個問題是,悲催地遇到了一個十分苛刻的“讀者”,而且是唯一的讀者。對學生辛辛苦苦經過腦力復雜勞動寫出來的作文,我們是怎么評價的呢?就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先生十分的吝嗇,把分數、等第緊緊地攥在手中,唯恐學生得到了,好像自己會少了什么似的。
一次作文下來,一個班級就那幾個學生是“優秀”等第,大多是“良好”,還有一些不“及格”的。長此以往,您怎么期望學生在期末考試中能得到批量的“優秀”作文呢?許多老師大概有這樣的評價作文習慣,只要你把試卷上的“格子”寫滿了,不用說,就上了一個等級,至少評為“良好”,再看字寫得漂亮不,開頭結尾寫得也不錯,無疑會得“優秀”等級。但一看到那些格子才寫了一半,字又寫得不好的作文,大筆一揮10幾分就沒有了。即使面對非常漂亮的習作,也要扣一到兩分。扣分的理由十分充足:這篇文章再好,總會有錯別字吧?總會有標點符號用得不準吧?扣兩分還是給你面子呢。一篇作文扣兩分已經是很優秀的了。老師們,為什么不能給處在練習階段的學生作文滿分呢?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有滿分作文出現,報紙還連篇累牘地報道。為什么就不能讓處在習作階段的小學生考百分作文呢?年級組老師都喜歡讓我批改作文,為什么?因為班級作文普遍都能得優秀等第,因為作文考好了本次語文質量就普遍提高了。班上90分以上的語文都二、三十個呢,甚至還有百分語文卷的出現。學生高興,老師高興,學校高興,家長更高興。皆大歡喜。一句話,我們要多欣賞孩子。
如何欣賞孩子的作文?要讓“發表”意識時時處處走進習作欣賞中來[6]。如果,您只認為學生的作文刊登在報刊上、在廣播上播出才叫發表,那真是out了。而我要說,在班里讀學生的文章叫發表,把文章讀給親戚朋友聽也叫發表;張貼在班級板報上叫發表,在校園櫥窗里也叫發表;在班級小報里是發表,在校園文學社的刊物上也是發表;在校園廣播里是發表,上傳在博客上更是發表……總之,讓更多的人變成每一篇習作的讀者、欣賞者,何愁您的學生不喜歡作文,不喜愛作文,不熱愛作文?
我們還經常看到學生習作后這樣的評語:“該篇文章語言不具體、不生動,沒有條理。”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這句曾令千百萬中小學生十分糾結的常見作文評語,郁悶了多少學子啊。有的學生可能大學畢業了,甚至一輩子都不曉得我的作文怎么老是被判“不具體,不生動”?假如,有一天,一位大膽的學生向老師討教:“我的作文是哪里不具體,不生動?怎樣寫才能做到具體而生動?”很可能語文老師自己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因為,我們的教師自己都不知作文河水的深淺,卻一味要求學生做到語言具體、生動[7]。有沒有辦法指導學生做到生動具體呢?
對一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我們要做到“四個不”。第一,不管學生寫什么內容;第二個,不管學生寫多少字;第三,不管寫多少錯別字;第四,不管有沒有用上方言語匯,我們老師都要帶著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寫話”。寫了一個“優”字還不夠,還要加上一個“大拇指”,或畫上一個“五角星”,或印上一枚“笑臉”等以示肯定。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比方法、比內容都重要。您說的蠻好玩的,那文中的錯別字不改嗎?不是不改,而是用紅筆畫一下。不要到處是紅叉叉。假如學生看到了那么多的紅叉叉,寫話還有興趣嗎?低年級有一種叫“繪畫日記”的實驗,學生識字量很少,他用自己的符號去繪畫,去寫話,難道不是在寫作嗎?他也是在寫作,不要以為用文字是唯一的表達形式。我們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對學生的作文不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是排骨縫里找肉絲啊。低年級經常用看圖寫話,那看圖寫話怎么讓兒童寫得長一點呢?也就是希望小學生把二素句變成三素句甚至是四素句呢?您看,您的孩子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回到家,會和玩具說悄悄話,是吧?在他的眼里,周圍的世界和他是相通的,是可以說話的,可以交流的,就是說他活在童話的世界。假如引導學生把圖上飛翔的小鳥,奔跑的馬,河里的小魚,岸邊的小草,會微笑會說話,何愁句子寫不長呢?我們老師知道這是擬人的寫法,這個概念不用教給孩子,但是孩子要有這個表達的能力。
中年級,怎樣把作文拉長,寫具體寫生動呢?先舉一個例子吧。我們來變文字魔術,一會就能把5個字的一句話,變成30多字的長話。“端一杯水來。”看,怎樣變具體變得生動?爸爸說:“端一杯水來。”爸爸在廚房里邊洗碗邊大聲地對在客廳里正在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動畫片的女兒說:“端一杯水來。”多出了35個字,書寫在稿紙上不就變成三行以上的文字嗎?在這句話里,既有說話人說話的地點,也有說話時的方向——對誰說的,還有說話的動作,聲音的高低,甚至說話的語氣,難道這不叫語言生動具體嗎?奧秘何在?提示語的妙用唄。提示語一般有三種表達形式,第一種放在說話的前邊,叫“前提示語”;第二種放在說話的后面就“后提示語”;放在一段話的中間叫“中間提示語”。作文中的人物在說話時,不妨運用提示語。我們還知道說話也有三種方式,第一種,自己想說沒說出嘴,在心里想的叫——“心里話”;話說出嘴了但沒人回應就叫——“自言自語”;話說出口了,對方有回應,這一問一答叫“對話”。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為了使你的文章寫具體,不管是寫事還是寫人,只要寫到人,就要有說“話”。有說話,不妨用上“提示語”;有了說話,最好用上“對話”。文章自然會拉長,拉長了文章就離具體生動不遠了。
寫景、寫物是小學作文里面最難的,可是景、物里面沒有人啊?那,您為什么不讓這種植物、景物也說話呢?比如,當小朋友提著水壺給花澆水,花兒不點頭感謝嗎?不說一句感謝小主人的話嗎?除了以上兩種方法,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使語言具體生動?在蘇教版中年級習作練習里面有一篇專門教學生如何用上“象聲詞”來編寫故事的內容。這給我們一個啟發。其實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寫作借鑒。近年來,風生水起的“讀寫結合”小練筆正基于此認識。宋老師,您不知道我們班的孩子作文有多難哦,字寫得跟亂草似的,手拉手躺在地上,這樣的學生我怎么能教好呢?是啊,有的孩子就寫幾句狗尾巴似的文章,甚至比兔子尾巴還短的文章,如何讓它變長呢?很簡單,把文章變成詩歌形式看看,那文章不就拉長了嘛。但是有的學生什么都不會寫,教都不會。有沒有辦法解決?方法怎比問題多。這樣的問題,有時間請到我的新浪博客分享吧。
再看高年級,有沒有辦法引導學生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我們先明確兩個時間概念,第一個是真實時間,就是手表上的時間,生活中的時間。第二個是藝術時間,就是小說里面的,電視劇、電影、劇本里面的時間。作文里的時間屬于藝術時間范疇。在作文里,我們可以把時間任意拉長或任意縮短。時間拉長落在文字上就是寫具體。時間縮短,落在文字上就是略寫。有這樣一個電視鏡頭:姚明打籃球。只見姚明把球從手中投出,這時鏡頭切換,兒時項戴紅領巾的姚明雙手拿著獎狀,鏡頭又一切換,胸戴團徽手捧獎杯的姚明,鏡頭再換,看到了身穿國家隊服胸掛獎牌的姚明,以及后來在美國職業籃球賽上叱咤風云的姚明,鏡頭回到了球場,只見全場爆出了熱烈的掌聲,怎么回事?剛才投的球進了對方的籃框。老師們,想想看,這在電影里面是什么手法?蒙太奇手法。那在作文里叫什么手法呢?對了,插敘。您想想看,插敘、倒敘、順敘等基本的寫作方法,難道我們不教給學生,不滲透給他們嗎?因此,寫文章要把場面拉開去,要把某一事件寫具體,離不開“聯想、想象、插敘、倒敘和心理描寫”手法的運用,也離不開下面這些句段語言連接點的掌握:“這時,我想……;此刻,她回憶起……;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就在這時……;他的行為,使人聯想到……”等等,就可以把時間拉長,也可以把文章寫得更加具體。
二、如何為作文難求解?
影響學生習作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僅僅談到了三點。下面從寫什么,如何寫的角度來探討作文不難的話題。老師怕教教材里的作文,學生也怕寫,我們有沒有辦法來解決它?有。俗話說“白貓黑貓,逮到老鼠的都是能貓”。如果有比語文教材還好的習作內容,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為什么不趨之如騖呢?10余年來,我和我的團隊一直進行童漫作文研究。在解決習作動力與習作內容方便做了有效的探索。不妨與大家一同分享。我們期望聽到您的學生有一天在惋惜“唉,老師,您今天怎么不上作文課?”而不是慶幸,“哇塞,老師出差了,今天作文不用上嘍——!”假如是前者,做教師的是多幸福的事,假如是后者那是語文教師的悲哀。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后者的慶幸歡呼聲。
學生是十分喜歡童漫作文的。為什么?其一,與生俱來的幽默特質[8]。兒童漫畫因其作者群或表現的對象群為兒童而得名。兒童漫畫除具備漫畫所有的諷刺、滑稽、幽默、機智、夸張、怪誕、詼諧等喜劇美學特征外,還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與審美特點,從而受到兒童的特別喜愛。有這樣幾句打油詩來形容兒童喜愛兒童漫畫的程度:吃飯時不能看——會噴飯;上課時不能看——被罰站;走路時不能看——要撞桿;坐車時不能看——坐過站。兒童漫畫能切入兒童生活的底蘊,緊跟時代跳動的脈搏,顯示了特有的穿透力和涵蓋面。
其二,豐富的想象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9]。如經典童漫作文《愁女》一課,當學生欣賞漫畫圖片零分的“蛋”裂開蹦出來的居然不是小雞、小鴨卻是“一根雞毛撣子”時,那驚訝的表情無疑表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沉默片刻后,學生紛紛說那是爸爸媽媽懲罰“愁女”考試沒有考好的工具,學生分明是在講自己生活中的“真實事件”。豐富的想象把不可能的變成了可能的事件,促進了學生想象的表達能力。譬如李白的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白發“三千丈”完全“不可能發生”,但卻在更高程度上表達了真實可信的愁緒。一件不可能發生但卻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發生但卻不可信的事更為可取。對于作文來說,與其寫一件符合理性邏輯卻不符合情感邏輯的事,倒不如寫一件不符合理性邏輯卻符合情感邏輯的事。
其三,“意想不到”的新奇感[10]。相聲藝術離不開“抖包袱”,先把聽眾對結局預想的思路引向相反方向,最后把它反轉過來,揭曉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從而產生喜劇效果。童漫作文在圖片的呈現、教學的推進上也有“波瀾”,就像相聲里的“抖包袱”,會使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教學童漫作文《神筆馬良的難題》,學生第一次猜測動物們的心愿沒猜對,原來只有一個心愿——請馬良給動物們畫一個“家”;第二次猜測馬良有沒有答應動物們的請求畫一個“家”,結果與自己所期望的剛好相反——善良的馬良不答應“畫”了,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想不到就有了新鮮感,有了新鮮感就有探究、求知的的欲望與動力,會緊隨教學的展開不知不覺走進歡快言說的天地,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了自己在做作文。這可能就是“童漫作文”的魔力所在吧。
普通老師能教童漫作文嗎?能。童漫作文也叫“傻瓜”作文,甭說新畢業的老師,就是不會教作文的老師,你坐在講臺邊打瞌睡,按按鼠標,也可以教好作文。因為只要你把那幅妙趣橫生的“兒童漫畫”掛投在那里,就會激發起學生言說的欲望。兒童漫畫與生俱來的幽默基因,寓漫畫欣賞于活動中的作文教學,常使學生在好奇與探究、情趣與笑聲中度過。所以童漫作文又叫“傻瓜作文”。用兒童漫畫做課外日記或小作文的素材,那是最好不過了。而教師們常常用它來取代教材中的作文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童漫作文在表達上靈活多樣,可以自己命題,寫成記敘文、議論文、散文、日記、小小說、詩歌等均可。根據表達的主題將兒童漫畫劃分為“莞爾一笑”幽默類、“原來如此”教育類、“超級想象”想象類、“同一家園”環保類、“童眼世界”探究類、“笑畫學習”諷刺類、“別出心裁”創新類等,以方便展開教學。那老師會說我到哪里去找習作材料?
這個問題問得好。走進讀圖時代的我們,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的教師,童漫作文的習作材料無處不在。漫畫的種類非常多,但能走進學生寫作素材的漫畫,應當是符合兒童審美觀點的。因此,需要教師與學生一道篩選或創作適合兒童寫作的漫畫。兒童漫畫一般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內容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低年級可以選擇以表現動物為主題的圖片;二是以獨幅或四連幅為主,篇幅過多會限定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利于教學操作;三是從中能提取可供學生討論的話題,特別是引發學生不同觀點的話題;四是表達的風格上要多元化,以豐富學生的“讀圖”經驗。
有的教師可能會說,教材上的作文都教不好,哪來時間與精力去教學童漫作文?新課改賦予了教師開發與運用教學資源的權利,與其埋怨教材上的習作材料不好教、學生不喜歡寫,不如選擇合適的習作材料替代它。經過10余年童漫習作資源庫的建設,我們完成了1至6年級說話、寫話、習作的課程內容研發。面對一幅趣味橫生的兒童漫畫如何教學呢?就以下圖為例,與大家分享:
(到底該哪班掃
這幅圖一下看不懂是不是?可是小學生看一眼就明白了。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把此圖拆分開來,分四幅圖分步呈現:第一,一片樹葉;第二,一位小朋友觀察樹葉;第三,兩位小朋友觀察樹葉;第四,全幅圖。課始教師引導:孩子們,秋天到了,樹葉怎么樣?“變黃了”。風一吹,
“抖包袱”出示全圖,兩位小朋友還是在觀察樹葉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他們不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在打掃衛生。”你從哪里判斷這兩個同學是衛生值日生?“他們身邊的兩把小笤帚。”那你說說畫里的中間線是什么?“老師,我知道是兩個班級的清潔區分界線。他們在看樹葉是哪個班的。”孩子們,他們這樣看著,不吵嗎?學生一來一往爭執起來。太色越來越晚,他們就這么吵來吵去嗎?學生多聰明啊。學生說兩個人在那吵啊吵的,引來了一名少先隊大隊長。怎么說?孩子們學著隊干的模樣,雙手叉腰活靈活現。也有同學說:“是老師過來了,看他們吵得不可開交,一人給他們一腳,多沒出息,把樹葉撿到垃圾箱就是了,吵什么吵?”“老師是這樣的,他們正在吵的時候,突然一陣大風吹來,把樹葉吹跑了。”好玩吧?好玩!你想把這個故事講給誰聽?“老師,我就想講給我同位聽”為什么?“她在課桌上給我劃三八線,多一點都不行”這時又有人聯想到班上斤斤計較的同學,說要講給她聽。老師們,寫作有傾訴的對象了,寫作有內容了,寫作有方法了,寫作那么有趣,還有品德教育的滲透,您還擔心學生寫不好作文嗎?不會寫真情實感嗎?
“童漫作文”,把觀感的快樂與想象的美感、習作材料的運用與再創造結合起來,從而有效解決學生習作興趣(內驅力)與習作內容(材料)的問題。抓住了作文的牛鼻子,便解決了作文教學難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前人或當下專家、名師們的作文教學智慧,是使自己少走彎路,快速提升作文教學能力的便捷通道。當然借鑒他人不等于照搬照抄,必須立足于創新,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個性特長進行創新。愿各位老師們在以后日子里再也不怕教作文了,教學有趣,教學有方,學生喜歡作文則不再是一個奢想的話題。
(作者單位: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小學部)
作者簡介:宋運來,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江蘇南京,210041)小學部副校長、書記,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
①此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童漫作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T-c/2011/10)研究成果。
②本文是筆者在2013年太原“三晉之春”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的作文講座,
參考文獻:
[1]王麗.
[2]宋運來.
[3]
[6]宋運來.
[7]宋運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