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永遠長不出美麗的翅膀。 ——題記
一 、起步
小時候,一直跟隨姐姐上學;因為她的調動,不經意間進了師范。在學校,我是學習比較刻苦的一位,預習、復習,每一門學科的學習都不敢偷滑耍奸。背誦是我的一大愛好,無論是有點趣味的語文、地理、歷史,還是枯燥的政治、教育學、心理學,所有需要背誦的科目我都喜歡,那些在同學們眼睛里乏味的令人不堪忍受的長長的論述我背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困難,熟練到每一道題在教材的哪一頁、哪一幅插圖的旁邊,每一句話從哪一個字換行心中都清清楚楚。
因此,常常迎來同學們的贊嘆,得到老師的青睞。尤其是語文課,只要有文言文要背誦,只要有精彩的篇章需要朗讀,我從來都是老師心中的一號種子選手。這么多年過去了,原來的同學見到我都還能說起我當初朗誦過的課文,像《雷雨》,像《出師表》,像《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
這對語言的敏感力緣于從小對文學情有獨鐘。小學時,不識得幾個字的我天天拿著姐姐的初高中課本讀得津津有味,不認識的字就連唬帶懵。初中時,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偷偷閱讀《封神榜》、《三國演義》,不識字的母親一心想讓女兒有出息,所以看到這些她認為的“閑書”,總是一概沒收。即使這樣,我還是看完了幾本。到了師范,遠離了父母,再也沒有了被沒收書的危險,我就敞開來讀,《安娜卡列尼娜》、《呼嘯山莊》、《野草》……也不管能否讀懂,只管一路讀來。不知從何時起,喜歡上了古典詩詞,課余飯后,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拿上一本唐詩宋詞到只有實驗室的教學三樓,挑一個僻靜的角落靜靜的和古人對話。
感受蘇東坡的豪邁,品悟李清照的典雅;和辛棄疾一起馳騁沙場,陪柳永一起長亭送別;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讓我淚落滿懷,紀宇的《風流歌》唱得我激情澎湃。詩朗誦的賽場上、畢業前的思考演講會上捧得的第一名的桂冠讓我感受到了天闊海藍。我常常陶醉于詩文為我創設的情境中,陶醉于自己那一點點小小成功給我帶來的快樂中。從沒有想過自己是在積累,也沒有想到朗誦演講是教師的基本功。一切都只憑愛好,一切都那么隨意,甚至忘記了自己將來是干什么的,更沒有想過教師職業的艱辛。 對朗誦和演講的喜愛讓我有機會在畢業前夕代表學校參加了“河南省首屆師范生普通話匯報演出”。在開往省城的飛馳的汽車上,陪同我們前往的劉行軍老師悄悄問我:“省里某單位要在參賽者中選拔打字員,要我幫助推薦,你想去么?”
到省城——做打字員?這是我那顆單純的心從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我定定地看著劉老師,沒來由冒出一句:“上了三年師范,不當老師太遺憾了!”劉老師沒有說話,從此,我們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那時候,濮陽市剛剛開始建立,實驗小學一個學生也沒有,還是一所在搖籃中的學校,校長正在四處招兵。于是,我來到這里。一呆,就是近20年。
二 磕絆
融入到實驗小學的教師群體中,突然間,我找不到自己了。
這里的老師都和我一樣年輕,都是千挑萬選拔出來的人。“在這個沒有雞只有鶴的地方,任何人也不要幻想能夠鶴立雞群,要想出類拔萃只有長成駱駝!”校長在第一次全體教師會議上鏗鏘有力的話語震得每一個人的心頭都在顫動。不允許自己被淹沒!
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我,由于要強,就急不可耐地搶跑了——為了讓自己的教學素質出類拔萃,我每天晚上堅持在教室練一個小時的板書;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精心背每一節課,挖空心思想新招,盡量做到不同課型有不同的教法;我牢記著“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為學生朋友”的名言,努力把自己和學生融為一體,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付出努力。
總以為付出就有收獲,總以為努力就能長高,哪知道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痛苦拔節的過程。現在想想當時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想想那執著那幼稚那快樂那不屈的樣子。我不由得啞然失笑,也不由得為自己感動。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磕磕絆絆的一路上,難忘那幾個第一次:
第一次邀請校長聽我講課,上的是《刻舟求劍》。自以為準備得非常有創造性,自信地踏上講臺,先用十分鐘讓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內容,明白了那人刻舟求不到劍的原因,然后又用30分鐘認真梳理了一遍,品詞析句感情誦讀,整節課熱熱鬧鬧地下來了。興致勃勃地等待校長的表揚,沒想到看到的卻是校長失望的眼睛:“你十分鐘就把課文學完了,又用三十分鐘重復學習了一遍。這樣重復學習價值在哪里?上課不能只求新求異,要遵守教學原則,尊重教學規律。”看著校長凌厲的目光,聽課的老師一個個悄悄溜走,我知道:這個第一次,失敗了。
我是一個天生的樂觀派,第一次的挫折轉眼就淡出心海。不久,又邀請大隊輔導員聽我上隊課,又是一番挖空心思地設計——自以為這是一節特別豐滿、特別新穎的隊課。興致勃勃地上完,美滋滋地看著大隊輔導員。“鳳霞,上隊課有固定的流程,你怎么自己隨意改了個亂七八糟?還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作了少先隊的呼號!”我低下了頭,因為我從不知道隊課還有規定的流程,不知道“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是少先隊固定的呼號,一切只憑自己的想當然。
第二學期,校長請來一位特級教師指導青年教師上課,提前選擇了幾個老師準備,直到通知開始聽課才知道里面沒有我,怎么能白白放走這樣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呢?于是,我又忘記了以往的失敗,強烈要求讓專家聽我一節課,也許是為我的誠心所打動,校長同意了。于是我根據自己朗讀的特長和激情昂揚的特點,用一個晚上傾盡全力備了一節《劉胡蘭》。但沒有想到這位特級教師聽完課后給校長的建議是:“這樣糊涂的老師怎么還能在一線教學?建議讓她休息。”那真是一段惴惴不安的日子,還好,校長沒有聽從那位特級的建議把我趕下講臺。但這兩句話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
這一次次的失敗讓我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明白了路只能靠自己走,明白了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永遠也長不出美麗的翅膀。靜靜的深夜里,藍藍的星空下,我尋找自己在蒼穹中的位置,我默默的給自己加油。我要證明自己的優秀,我能找回學生時代那份風采。從此,那個快樂得像百靈一樣的女孩子變得凝重了許多,我努力的工作和學習,虛心請教,關愛同學,練習朗讀,學習書寫,憋了一口氣要在學年末的考評中好好表現一把。
在我的努力下,前幾項成績還不錯,最后一項是寫作考核。我并不怕寫作,從某些方面說,寫作還算是我的強項。再加上平時自己就是一個有心人,很注意搜集語文教學方面的資料,所以,更是滿懷信心地走向考場。那一天,所有的老師分別坐在兩個大教室,校長現場出題,我選擇了最喜歡的付出心力最大的朗讀教學來寫,寫得順心順手,順風順水。
感覺24分的寫作考核怎么也能拿個20分(優秀行列),旁邊的一位數學老師苦于找不到素材借閱我的摘抄卡片,天性爽朗的我毫不保留,悉數奉送。美滋滋地交上了卷子,美滋滋的等待著成績。
萬萬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個刺眼的0分!
0分!這個總是與落后愚笨恥辱相伴的數字,在我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在我極力想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時候,竟這樣刺楞楞地橫在我的面前.
這怎么可能?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看著教師考核成績的匯總表,看著自己倒數第三名的成績,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要知道,在學校對調入教師嚴格的考察篩選中,我是作為免試人員走上這個工作崗位的。
屈辱的淚水順著面頰流下。但我沒有找校長去申辯。我知道學校的制度,排名后三分之一的老師是要下崗的,更何況是后三名,等待我的只有一條路:限期調離!那是一段極為緊張的日子,我怕開會,怕見到校長,我躲著他走,但終于在校外的林蔭道上被他逮了個正著。我聽見了自己的心跳!
“鳳霞,除了在這個地方你還有其他地方能去的么?”擔心的事終于無可避免的走到我跟前。但我的心卻出奇地平靜。抬起頭靜靜地看著校長,輕輕但清晰地回答說:“在濮陽只有我一個人,離開這里我沒有地方去,不過校長如果要我走,我可以回老家。但如果您還相信自己眼睛,請再給我一次機會。”校長看看我沒有說話,走了。
我知道,他答應了我的要求。
后來一位知道內情的領導告訴了我事情的原委:單就文章而言我應該得到22分,但因為我和那位數學老師的文章在選材角度和例證等方面大同小異,校長說拿不準是誰抄誰的,于是,就各打了50大板。
三 追趕
“如煙往事終成昨,陽光總在風雨后。”我是一個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的人。
靜靜的夜里,我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對自己說:“你很棒,你很出色。總有一天你會像金子一樣發光。”我知道自己不是金子,直到今天也不是,但這種方法的確讓我重新擁有了晴朗的心態。
我冷靜地審視著周圍的人,審視著這個我生存的環境。這里是一個只認工作不認關系的地方,校長常常自詡為“一片沙漠里的綠洲”。在這里,要想走出困境,除了在工作上走出來,別無選擇。但看看自己的周圍,在自己東奔西突找不到門路的時候,有幾位老師已經很快的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校長篩選骨干的目光一次次越過我投到同伴的身上。
我知道,在語文教學的路上實在太擁擠,太擁擠。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少先隊工作。我決心在這個領域中做出努力,讓我學生的成績,讓我班級的榮譽來證明我的優秀。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個個特殊的孩子。
他,叫李永,一個聰明可愛的男孩,酷愛讀書尤其喜歡武俠小說,常常讀得廢寢忘食。但他更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打電子游戲,為了能進電子游戲廳,他偷錢,他挨打,在爸爸的皮帶下,這個9歲的孩子咬緊牙流淚,在父親打累了問他改不改的時候,他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打不死還要去玩!”他逃課,往往是這節課還在教室,下節課就沒有了蹤影。
為此,我和他的家長上下學要互相交接,偶爾一次自己返回還要簽字。紀律的約束還真起了不少作用,兩個星期他再沒有走進電子游戲廳,于是,我們就放松了對他的監看,于是,課堂上再一次找不到了他的蹤影。當我在游戲廳找到他的時候,他正為交不上錢被老板訓斥。我走到他跟前,對老板說:“你知不知道他是學生,現在是上課的時間,你怎么能允許他在這里貪玩逃課?”老板說:“這跟我什么關系,只要他給我錢,我才不管他學習不學習。”我俯下身子對李永說:“你聽到了么?他只要你的錢。”李永謙低下了頭,跟在我后面回到了學校。
我感到,只靠我和家長的嚴加看管只能是限制住了他的腿,限制不住他的心。只有讓他真正明白打電子游戲的壞處,才能把這個孩子拉回來。于是,就以這件事情為契機,在班里召開了《和電子游戲廳告別》的主題隊會,會上同學們歷數電子游戲的危害,針對老板的那句話同學們談自己的看法,那一次隊會課上,一向擅長侃侃而談的李永一節課都沒有說話。
也許是老板的話刺痛了他的心,也許是同學們的發言讓他明白了許多,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再沒有走進游戲廳。這勇氣讓我深深佩服,于是,學校把他作為典型上報到省少工委,于是,他獲得了學校唯一一名“河南省南學賴寧先進個人。”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
還有他——李劍波,我工作的第三年接手的一個孩子。父母的近親結婚帶給他的是先天智力缺陷。每天上課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歪著腦袋,張大嘴巴看著老師,8歲的孩子,連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成。這傻呆呆的樣子,任是誰見了也會心疼。從和李劍波對視的第一眼起,我就決定盡自己的能力開發他的智力,為班級的成績,更為孩子的未來。從接班的第二天起,每到課間,我就坐在他身邊和他說話,還要求班干部和其他同學經常和他聊天。
這樣,兩個月以后,他就能說幾句連貫的話了。為了進一步提高他的表達能力,我給他安排了一個很負責任的同桌,沒事的時候就教他讀課文,要求不高,能學會一句是一句。每節課我都要給他留出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公開課也不例外。那一天,幾十名來自縣區的老師聽我的課,我教《會搖尾巴的狼》,同學們都建議我不要再讓劍波讀書了,讀不好不說,還浪費時間。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培養他自信的好時機,我是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于是,就在課下對他進行輔導。公開課上,分角色朗讀時,讓他讀“狼”的話,結果,那充沛的感情,特殊的表情,讓他把那匹狡猾的狼演得惟妙惟肖,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起他那憨態可掬的樣子。兩年過去了,五年級時他已經能站在講臺上給大家講故事,六年級畢業時他的語文成績達到了70多分。
今天,我依然能經常看見他,高高胖胖的樣子,守著一個冰柜賣雪糕。每當我走到他跟前時,這個已經二十多歲的小伙子還像小學的時候一樣高高地舉起右手,一邊行不標準的隊禮一邊問我老師好。也許,在他純真的心靈里還記得那上小學時的一幕幕吧。
就這樣,我把自己浸潤在學生中,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歡樂一起舞蹈。我們說悄悄話,我們野炊,我們走向社會調查實踐,我們手拉手挑戰性別,我們和游戲廳再見,我們把愛心獻給有困難的朋友。就這樣,《勞動最有滋味》、《做真正的男子漢》、《悄悄對你說》、《我與濮陽》、《和電子游戲廳再見》等主題活動在我和同學們共同的努力下誕生了。就這樣,當大家還不敢把自己的文章示眾的時候,我已經把一個個活動寫下來,一篇篇文章投出去,在寫作、投稿的過程中,一本本雜志的樣稿寄到學校。
就這樣,我在高唱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的年代里,在還不甚明白什么是“主體”,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的情況下,把著力點放在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所以,我所帶的每一屆學生都以朗讀好、會說話,成績好而聞名。當時,考試依然是上級領導部門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水平的最主要手段,三年的時間,我所帶的班級三次代表學校參加教育局組織的抽考,三次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又一次竟然高出第二名八分!
隨著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的出色完成和一次次抽考分數的公布,我開始一點點走進領導和老師們的視野,在 工作的第四個年頭被評為市優秀教師和少先隊優秀輔導員。
班主任工作的出色和教學成績的優秀并沒有泯滅我的課堂夢。剛剛站穩腳跟,我心中的那個“要上課,要上出精彩的課”的夢想又重新燃燒起來。其實,那個時候思想非常單純,心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遠大的理想,更沒有想過以后自己要達到什么高度,成為什么樣的人。只是覺得能上出精彩課堂的教師才算是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所以,總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給全校的老師做公開教學,有一天我也有機會送課下鄉,有一天我的教室里也坐滿了來自外地的聽課人。
但這實在太難,因為,這里強手如林,因為學校已經著力錘煉了幾個和我一樣年輕的同事,在素質不比別人好,起步卻比別人晚的情況下,躋身到他們之列是何等的困難。但,在不再為生存發愁的情況下,我不服輸的性格又一次抬起了頭,我開始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沒有人知道,夜晚寂靜的校園里,早晨熹微的晨光中我在讀唐詩,背宋詞,昨天和幾千年前的荀子交談為師之道,今天又和支玉恒、于永正等特級教師建構理想的課堂……沒有人發現,我的教案本總是用得最快,為了備出一節高質量的課,常常幾易其稿,不厭其煩。其中《撈鐵牛》一課創下了最高紀錄——用完了整整一個教案本!前前后后寫了八遍!到現在,我還珍藏著這一本教案。
聽說寫教學后記有利于專業成長,于是,失誤后的反省,成功后的思考,聽課中的心得,談話時的感受,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我都及時記錄并反思。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或者說沒有人知道我這樣做,但我一直樂此不疲,不為別的,只為心中那個不滅的夢想。即使外出旅游,也把能為教學服務的景色記錄下來,特別關注那些能解決心頭疑問風景。
教學葉圣陶先生的《瀑布》時,因為,沒有見過瀑布,怎么也理解不透瀑布的水為什么會“如煙、如霧、如塵”,教學中的一切言談全靠參考書的講解和自己的想象。五一時,和校里的幾位老師一起去爬云臺山,正好,這一年雨水較大,山的盡頭垂著一條細細的瀑布,細細的水流從山頂流下,沒有宏偉的氣勢,更稱不上壯觀。即使這樣,也足以讓第一次見到瀑布,親身感受瀑布存在的我為之歡呼了。
我走到離瀑布最近的地方,站在那一塊光滑的巖石上,欣賞著飛瀉而下的水流在半空中被風吹散的情景,閉上眼睛,仰起臉,感受瀑布那被風吹散的細小的水滴飄到臉上的感受,我明白了,那個在心中千百次描繪的“如煙、如霧、如塵”的景象原來就是這樣的美妙。同行的老師看我傻傻地站在那光滑的巨石上,連忙喊我趕快離開,小心滑進瀑布潭中,可我哪里舍得呢?我已經醉倒在了這如煙如霧如塵的瀑布面前。返校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和詩中的描寫對比著做了記錄,以供下一次教學本課時參考。
長時間的積累和反思讓我養成了不人云亦云的性格,在遇到和同事觀點不一樣的問題時,我學會了堅持,也學會了求證。
1990的一天,我們聽一位資深教師講《桂林山水》一課,課堂上,老師那聲情并茂的朗讀,靈活新穎的教法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正當我陶醉于桂林那秀麗的青山綠水間的時候,突然間聽到老師在朗讀時把文中“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一句中的“一塊”讀成了“一塊兒”,沒有人在意這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喜歡朗讀得我卻感覺到一種特別的味道。在反復的揣摩、比較、體味之后,我真切的感受到,在這一句中,兒化雖然讓人感覺親切舒服,但卻失去了漓江的大氣磅礴。
聽完課后,在有眾多領導老師參加的評課會上,我提出了我的思考。但沒有人在意我的問題,沒有人把我這個小老師的思考放在心上。沒有人贊同也沒有人反對,話題又轉到了這節課的成功之處。這種尷尬對經歷了許多坎坷的我來說根本不算什么,但我堅信,我的認識是正確的。事后,我又多方面詢問查證,并搜集了許多這方面的材料,寫出了論文《朗讀中兒化字音應慎重》,文章從“兒化要和所描寫的事物相符,要和文章本身所蘊含的情感相符、要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我的認識,短短的一篇千字小文在一次國家級的論文競賽中竟然獲得了一等獎。
這是我第一次在全國獲獎,也是第一次獲這么高級別的獎勵。十幾年過去了,前天翻出這篇舊文給一位編輯老師看,他給與了比較高的評價,說蠻專業的!
“我也能寫出語文教學的好文章!”第一次捧著國家級獲獎證書的我忍不住為自己喝彩!
從此,一篇接一篇教育教學論文誕生了。據粗略統計,“沉默”的十年間,我有近二十多篇文章發表在《河南教育》、《教育時報》、《小學教學》等報刊雜志。三十多篇文章獲國家、省、市級一等獎。我用反思和努力擺脫了平庸,沒有人能忽略我的存在了。
隨之而來的是很多老師向我取經,把寫好的文章送到我的手中讓我幫忙修改,每一次我都把閱讀老師們的文章當作學習的機會,盡心地閱讀,認真地修改。累并快樂著是我真切的感受。不知不覺間我成了《河南教育》的骨干作者,代表豫北參加創刊20周年慶典,這樣的機會對我是第一次,能以骨干作者的身份參加創刊慶典對我們這個剛滿20歲的學校也是第一人。為此,我快樂,我自豪。
但課堂教學依然沉默仍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能參加一次優質課比賽該多好!”這個念頭始終盤踞在我心里,我任憑它回旋往復,從沒有想過要從腦海中揮去。多少次悄悄嘆息,多少次默默流淚,但嘆息和流淚后總是又一次燃起追求的熱望。上一節公開課!十年里我一直在尋覓這個似乎伸手可及又似乎遙不可攀的夢,但我知道,沒有無故掉落的餡餅,更不會恰巧落在我的手中。
學校不給大機會,我就自己尋找小機會,鄉下的老師來聽課,沒人上,我來!學校要進行優質課比賽,主動報名。從內心里,我相信“積水成淵”的道理。1995年在我又接手了一個三年級班的時候,為了強制性的提高自己,我決定向全年級11個語文老師公開課堂教學,把自己置于老師們目光的監管之中,置于烈日的暴曬之下。
那是一段艱難又快樂的日子,為了讓老師和同學們對每節課都心存期待,我常常備課到夜闌人靜,投入地對待每一篇課文,仔細地探究每一個疑點難點,一次次開動腦筋,一次次嘗試創新,爭取讓每節課都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精彩。這思考讓我擁有了一個個美麗的瞬間,直到現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動詞理解,《周總理的睡衣》一課的細節體驗;《灰雀》林中那一番意味深長的對話,《古井》前濕漉漉的地面……還被一些老師提起。那是我的再創業,就像當初走進班隊工作一樣。默默地努力,悄悄地前行,不為別的,只為明天不再在語文教學中沉默。
四、跨躍
1996年的一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我正利用晨讀時間帶領學生讀書。主抓語文教學教導主任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 “今年的市優質課由你代表學校來上,”她眼中含著笑意,“好好準備,抓住機會。” “代表學校上是優質課?”突然間聽到這個消息我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等它我等了整整十年!這個遲到了的十年的通知怎不讓我淚流滿面!
我是一個好強的人,“只要給我一方舞臺,我就要讓自己的生命燦爛多彩!”是埋藏在心中的座右銘。對于這個盼了十年的機會我更不會讓它從自己的手中悄然溜走。
精心挑選了《爬天都峰》——因為它頗有童趣又蘊含著哲理。一遍遍試講,一次次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試講修改再試再改,反反復復,幾易其稿。老師們幫我一句一句推敲,我也一句一句思考,大到教學環節,小到一個過渡句的說法,事無巨細大家都傾力幫忙。為了在課堂上能夠運籌帷幄,我備教材備自己又備學生,為了訓練自己思維的靈活性,我請才上幼兒園小班的女兒給我當學生,我們倆面對面坐在床上,我像在課堂一樣的認真,女兒也像學生一樣專注。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8課《爬天獨峰》。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正確。”我對著女兒開講。“暑假里,爸爸帶我到黃山爬天都峰……”鬼丫頭象征性背上一句立即停止了。“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什么呢?”我笑瞇瞇地看著女兒,猶如看著自己的學生。“老師,我可不敢爬天獨峰,天都峰太高了。” “你害怕了?”我輕輕摸摸女兒的腦袋。
“害怕!”女兒使勁點著頭嘟著小嘴兒回答我。 “誰還想說?”我把眼神轉向想象中的其他同學。 小屁股還沒有坐下的女兒半蹲著又舉起了手:“我很佩服那個小姐姐。” “老師也很佩服呢!” “媽媽,什么時候你帶我也爬爬天都峰吧。”到底是四歲的孩子,說著說著就從課文中走了出來。看我含笑而視,機靈的小丫頭馬上接著說:“老師,我能讀好第二自然段,我想讀一讀,可以么?”得!跳到后面去了!
“站在天獨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看著女兒認真背誦時可愛的小臉,搖搖晃晃的小辮兒,聽著她那稚氣的聲音,我的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在蕩漾,做教師的孩子,悲哉?喜哉?我用自己的努力捧走了第一名的桂冠,獲得了全市唯一一個特等獎。
按過去的慣例,也該順理成章的由我代表濮陽市參加省優質課比賽。但命運總是不青睞于我,一帆風順的事情對我來說是一種奢望。市教研室通知各學校要組織一次省優質課選拔賽。于是,我又重新從學校的選拔開始準備。上天注定我要經歷一次煎熬。這是一次十分艱難的準備過程,不是因為課的因素,而是因為一些人為的因素。這次選拔讓我有機會承受了學校里所有骨干教師沒有承受的苦難。那一段日子,我不僅要準備公開課,還要上好班里的課,還要忍受著一些無中生有的造謠中傷,頂著流言蜚語而假作不知。我知道知道自己的性格,沒有人能讓我就此止步,越是在逆境中我越能揚起前進的風帆,自信在幾年的坎坷中已經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腦海,我要用實踐證明我是最優秀的人。
終于,我如愿以償地站在省優質課選拔的賽場上,那一個小小的細節讓我無論何時想起,總會有一種叫溫馨的感覺彌漫在心頭,該我上課了,一個人站在教室外面平靜一下心情,對課堂環節作最后一次的梳理。魏校長輕輕走到我的跟前,附在我耳邊說:“黑板高,怕你板書時影響了字的美觀,所以在講臺上給你墊了幾塊磚,小心一點,不要摔倒。”
“墊了幾塊磚,小心一點,不要摔倒!”那溫潤的話語驚得我轉身,凝視,點頭,感動。浸潤在這深深的感動中我走上了講臺……
“還沒看見瀑布,
先聽見瀑布的聲音。
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
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瀑布》,這座曾經讓我仔細觀察體驗,曾經讓我用心感受的瀑布用它潔凈的水流為我蕩開了所有漂浮在眼前的濁物,天藍地闊中我又一次擁抱了成功,在老師們熱烈的掌聲里我又一次我得到了市優質課競賽特等獎,拿到了唯一一張進軍省優質課比賽的入場券。
1998年,在古都開封,省優質課的賽場上,我以一篇《新型玻璃》震撼了全場,老師們的驚嘆議論和羨慕被我盡收眼底,很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老師都以為第一非我莫屬,我要代表河南進軍全國優質課的賽場了,但命運多舛的我又一次倒在了個別教研員的交易中,以第一名的實力獲得了第三名的成績,到現在仍然忘不了頒獎時臺下老師不平的叫喊聲。
在很多人看來,我成功了,因為我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語文教學的舞臺上擁有了一方屬于自己的天地。的確,我作為成功者被培育我三年的母校請回為畢業生作報告,我應邀到兄弟縣市作觀摩教學,那一陣,我被包圍在鮮花和掌聲中。但我清醒地知道,這一節節成功的課,全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每一次的收獲里都包含著好多老師辛勤的勞動,我是被大家的智慧抬起來的,充其量,我是一個被大家牽在手中蹣跚學步的嬰兒,充其量完成了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轉變。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渴望獨立行走,我渴望走得又快又穩。
2000,卯著勁前行的我又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全國小語會副理事長胡富強老師力薦我代表河南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參加黃河流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摩,這是對我教學實力的一次檢閱,當時正是假期,不好意思把老師們拉到學校冒著酷暑給我說課,于是,我就一個人仔細鉆研《火燒云》這篇古老的教材,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教學中的能力訓練點,去捕捉思維發散點,獨立完成了兩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內蒙古黨校的禮堂里,在前面幾位老師均以失敗告終的前提下,我完成了這一次的跨越,兩節課結束的時候,幾乎所有聽課老師都記住了河南,知道了河南有一個偏遠的小城市——濮陽!已故全國小語學會秘書長丁培忠老師給予這節課很高的評價。
這一次小小的成功激勵著我邁出更大的步伐。2002年,大陸、香港、臺灣、澳門兩岸四地的小學語文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行,我作為大陸六位教師代表之一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應該說,那是一次極為嚴峻的考驗,離會議舉行還有一周時間的時候,全國小語學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和蒯福棣老師把我們集中到北京,制定教學方向,親自給我們說課。為了體現不同特色,他們要我推翻原來的教案,按照“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思想重新設計。
這對我的確是一個挑戰,因為以學生的問題引領自己的教學環節是從沒有嘗試過的教學方法,“以學定教”的不確定性和生成性使教學的難度增大,也因為準備時間實在太緊張——我只有半天的備課時間。但在這樣難得的機會面前我不允許自己退縮。面對崔巒老師詢問的目光,我坦然而自信!雖然已經不是初出牛犢的年齡,但越是困難大我越有不怕虎的勇氣。帶著半天的時間里勾出的腹稿我在真正的笑學語文專家面前亮相了。提問,解答,我穿梭于學生的問題中,坦然面對他們的思考,傾聽,交流,引導。輕松松的一節課讓我完成了又一次自我挑戰。
一周后的觀摩會上,《匆匆》這節課以“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特色讓所有聽課教師的眼睛為之一亮!《小學語文教學》報道這次會議的時候,評價說“這一節課上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意”。而這所謂新意的課堂是我在一周的時間內建構出來的。我感到,自己完成了又一次更大的跨越。
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我成了學校、市、省的上課招牌,從《爬天都峰》到《瀑布》;從《新型玻璃》到《匆匆》;從濮陽的賽場到開封舞臺;從遼闊的內蒙古草原,到首都北京。幾年的時間我把一個個市省國家比賽觀摩的證書和獎杯攬于懷中。每次外出參加會議,總會不時收到一些陌生人熱情的招呼,告訴我看過我的什么課,聽過我的什么講座。我想,再也沒有在異地他鄉碰到陌生人說認識自己,記憶自己的某節課,某個報告更讓人興奮的事了。
在展示課堂的過程中,我同時踏上了教育科研之路。1995年,我承擔了中央電教辦“九五”規劃研究課題————《電教媒體優化說話訓練培養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實驗研究,實驗歷經五個年頭,五年里,我和一起實驗的肖曉燕老師查閱資料,寫實驗方案;認真對待階段測評,搜集第一手材料;學習數理統計,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一個個環節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結題階段,為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冊,我們利用寒假時間集中寫作,直到除夕之夜才完成初稿。
1999年,該實驗順利通過了專家驗收。五年的實踐讓我對教育科研有了充分的認識。十五期間,我又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了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學習策略研究》,今年8月,中央電教館從河南省幾十個課題中挑選了三個進行現場結題驗收,我執筆寫出了實驗報告并代表課題組現場匯報,解答專家的質疑。匯報結束以后,一向治學嚴謹的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長文杰老師給于課題以很高的評價,最后本課題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績劃上了句號。
五、 長路
2001年10月,我來到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參加教育部“跨世紀園丁工程”——國家級骨干教師的培訓。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一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在教育部每人一萬元經費的資助中分別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走進了大學的校門,開始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從來沒有進過大學的校門,從來都向往著在象牙塔里生活的我立即把自己沉浸在了這濃濃的學術氛圍里。白天,和來自11個省市的老師們一起沿著麗娃河邊如茵的草坪走向莊嚴的科學會堂,走進溫馨的教室。
夜晚,和來自山東的閆學、來自河北的柴東升交流著各自的工作學習情況,共同分享著對方的經驗和教訓。尤其幸運的是,在學習期間,我結識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聽他給我們談教學談管理談讀書談寫作談做人,三個多月的集中培訓,八十天多天毫不懈怠的學習開闊了我的視野。一年后,返校作結業答辯,我的研究課題《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習策略研究》在華東師大專家教授面前順利通過答辯,取得小組第一名的成績,并作為代表和其他幾個班相互交流。
躊躇滿志地回到學校,志得意滿地投入工作。領導和老師的信任讓我感到經受了拔節的苦痛之后,我終于長成了一只小小的駱駝。興奮得舉目四望,卻突然間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該怎么走了,總感到自己的頭頂上有一層土,雖然薄薄,但卻無論怎么努力也找不到突破的地方。于是,又開始了尋尋覓覓,于是,又開始了左沖右突,于是,兩年的時間就在我的尋覓和沖突中悄然而逝。
今年五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撞進了教育在線,走入了《教師之友論壇》。
這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啊! 四周的人均須仰視。瞬間,便讓我感到了可怕和茫然。原來在我的世界之外還有這么多優秀的人存在。行走在他們之間,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縮小縮小再縮小。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在發帖跟帖讀帖中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讀書的魅力,談話時,我總是被他們那詩一樣鮮活靈動的語言所吸引,為那敏捷的思維所陶醉,每當這時,我的心中總會萌生一種讀書的渴望,于是,我也開始了原來最不喜歡的名著閱讀。
說到閱讀,必須要提一下當時任《教師之友》常務副主編的李玉龍,這位虔誠地行走在教育路上的雜志人,經常以行進在時代前列的教育家的身份指導著我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做一個教師。每一個長長的電話,輸送給我的有“思想和技術的關系”,有“教師的知識結構”,有“理想課堂的模式”,還有“有坡度閱讀”的理念,每一次和他交談以后我都能感受到內心積累的增多。
閱讀名著,閱讀教育,我感受到了從沒有感受過的瘋狂,我如饑似渴的讀書,我沉浸的思考。那些曾經讓我不屑一顧的名著是那么美麗,那些我曾經怎么也走不進的深奧的理論變得那么可愛,有坡度閱讀的理念讓我感受到了啃書的快樂。我感覺到我的身體里有兩種血液在奔流,在融合。
在教育局組織的讀書匯報會上我這樣談自己讀書的感受:長的時間閱讀專業,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理性,我感到,有一棵大樹在我的腦海中生成,但,遺憾的是,它每一次生成的都是一根或直或彎或粗或細或沖天或下垂的條條枝干,那粼粼的虬枝,讓我感受到了蒼勁挺拔的美,但我不怎么喜歡,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我喜歡枝繁葉茂,鳥語花香。而這些,我只有到名著中去尋找,讓它們那歷經時間的沖刷積淀下來的美麗的文字來為我的生命之樹注入春天……反復的閱讀震撼我心靈的段落,投入的背誦蕩滌我思想的文字。
“我是相信一滴水能反映大海的那種人。孩子是小的,但他包含著成年人;腦袋是小的,但它蘊藏著思想;眼珠只是一個小圓點,但它能一覽無余的看到整個世界。”多么優美、多么富有哲理的文字,如果輕易地放走它們,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除卻背誦無選擇!就這樣,不同名著中的不同名言在不同的地點、用不同的方式融進了我的思想,每融入一點,我都能感覺到心中的那棵滿是虬枝的大樹正在一片一片地生長出嫩嫩的綠葉。我開始體會到:名著淵深廣袤,雄渾樸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的每一份心力都將獲得回報。
專業閱讀必不可少,文學滋養尤為重要,如果把教育理論建構的看作骨架,那么文學閱讀生成的就是血肉,骨架和血肉相依相偎,才能讓我們擁有完整的生命。這是我在閱讀中生成的深刻的感受。
今年暑假,有幸參加了《教師之友》研修班,在那里,我和每一個能給我啟發的人聊天,我捕捉每一個對我有用的信息,我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大家的智慧,并用它們充實我的頭腦。半個月的時間,我感覺到自己得到腦中又多了不少好東西。
我是一個為課癡狂的人,也是一個敢于把自己放在太陽底下晾曬得人。培訓班上,我為老師們做了一節課《匆匆》,老師們的批評讓我得到了好多關于課的認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課堂在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如何構建教師的新角色,怎樣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如何把思想轉化為技術實踐于我們的課堂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
特別研究了看云、干干、郭初陽的《猴王出世》、《斑羚飛渡》、《珍珠鳥》,我發現,他們課堂的精彩不在于運用了什么亮麗的技術,而在于他們的目光總能透過文本犀利地看到文本背后所蘊藏的價值,總能找到特殊的切入點和生發點,總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個性化閱讀。看看他們的課堂,想想自己的教學,不得不反思:為什么我建構不出如此富有哲理的、創造性的精彩的課堂呢?劉支書助理的一段話解開了我心中的結:
“一堂課的精髓就是那些別人無法模仿的東西,朗誦可以模仿、處理字句可以模仿、結構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開頭結尾的方式可以模仿,但對文本認識的高度,以及在擁有相當知識背景的前提下選擇的切入點是無法模仿的。”原來,課堂的精彩來源于教師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原來,語文課功夫在課外!
從研修班歸來,顧不得洗去一身的疲勞,我就坐在電腦前開始寫我的培訓感受,一萬多字收獲在兩天以后發到了論壇。
……
本次研修班上,我為老師們執教了一節研討課——《匆匆》,課上完以后,我經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在洗禮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交鋒和碰撞,感悟到了好多關于“課”的東西:
……
寫到這里,李玉龍“茶壺里面起波濤”的經典名言不知為何突然間擠進了我的大腦。反思一下過去的教學,的確,我們總是在理解訓練的淺層次上下功夫,我們總是費盡心機的思考如何用亮麗的技術來支撐課堂,我們努力把一篇短短的文章花樣翻新地揉來搓去,并樂此不疲,我們總是把學習的最大收獲定位在積累語言、體會情感上。哪里想到過探究深層次的問題。我陡然間明白了自己在教學中最大的不足是不能透過文本犀利的看到文本后面隱藏的東西,不能把視野擴展到這一類的文章中去,不能踏著一篇文章跳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去。想到這里,突然間覺得心胸開朗了許多,那登高望遠的開闊讓我感到心曠神怡。
研修班回來以后,我又開始審視我的課堂。我期待著自己能盡快走進審視文本的另一重境界,期待著我的課堂完成由預設到生成的轉變。
2005年2月,閆學的一個邀請電話讓我有機會完成了這一步跨越。這一次我準備三年級的一節課——《檢閱》,第一稿從“檢閱”盛況入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設定了教案,試教效果很好。課后反思,總感覺這節課沒有上出我的視野,沒有完成我心中期待的跨越。于是,北京學習期間,我拜訪了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和她一起設計了一個比較立體的教案,教學由最后的兩句話“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入手,探測人們稱贊的原因,在學生們了解到了人們對博萊克的稱贊是源于這個殘疾孩子的堅強和自信,對兒童隊員的稱贊是因為他們給了博萊克和普通隊員平等的權利之后,升華到這是一次“人性的檢閱”、“一次生活的檢閱”中。但教學實踐中感覺自己在拔高,我的要求明顯超越了三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于是,再一次重新思考,在一位朋友的傾力幫助下,我尋找到了一個我從沒有思考過的切入點,在這一次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給殘疾人和正常人一樣的機會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的基礎上,我又以“參加國慶檢閱難道是博萊克唯一的選擇么?他還可能做出怎樣的選擇?”為入口,引導同學們體會到尊重殘疾人的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這一層意義是蘊含在文本中的。我終于看到了文本背后蘊含的意義,我終于知道了怎樣看到這層意義,經受了分娩的陣痛后,我收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果實。同時,也完成了課堂由預設到生成的跨越。
接下來,浙江、河北、山東、四川……在一次次應邀做主題報告、觀摩教學中我對語文,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扎扎實實上語文,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仍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但它是又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還是他們生命發展的舞臺,在這一方舞臺上,良好健全的思維習慣、健康科學的情感道德價值觀悄悄潛入學生的心田。基于這種認識,所以我追求平實而有深度的課堂,盡量讓我的語文課線條簡約而豐滿,緊貼地面而行走,給學生創造出廣闊的問題空間,讓他們涵泳其中,為自己的收獲和頓悟神采飛揚。
一位朋友說,2005年對我來說是起飛的一年。的確,2005年,我在思考和實踐中終于沖破了覆蓋在頭頂的那層土,又一次完成了一個關鍵性的跨越。開始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但我知道,這所謂的跨越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跨越,充其量是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我再一次清晰地預感到,在經歷了一次沉默到喧鬧的變遷之后,我將再一次重復那曾經的追趕。“舊轍方迷,新的天地又在眼前展開。”
長路漫漫,我高興我又站在了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