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豐富語言經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吳忠豪

       積累語言經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我經過40多年的研究,最近才獲得的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認識。我們的語文課老師一直分析語文知識,寫作方法,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凡是認為重要的,考試要考的,一個都不能少,教師不講不放心。所以語文課就是以老師講為主,以學生學為輔,這是不對的。針對這樣的狀況,統編教材強調“一課一得”。就是每篇課文抓一個重點?!耙徽n一得”這觀點當然有正確的一面,但也容易產生誤導,

現在我們談語文核心素養,老師們都知道語文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積累,審美創造與,語文核心的第一條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是思維發展文化傳承審美創造的基礎,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語言的建構必須有兩方面的要素:一個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越豐富,語言建構能力越強。就像造房子,建筑材料越多,磚頭木頭越多,房子就能造得越大越高。語言材料就是語言建構的基礎。一個是語言建構的經驗,語言運用的經驗。通俗講就是詞怎么用,詞和詞怎么搭配,詞和句怎么組織,句子和句子怎么連貫,這些都很難從學理上講得清楚,大多是憑經驗、憑感覺。所以,語言運用經驗決定一個人語言建構是否規范。因此語文課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語言材料的積累和語言運用經驗的積累,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中形成語感。前幾年,語文學界學者、專家一直在強調語感培養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眳问逑嬷赋觯骸罢Z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闭Z感最重要。杭州大學朱作仁教授說:“敏銳的語感既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感強了,這個人語文能力就強,語感來自哪里,語感是由語言經驗堆積而成。我們打個比方,運動員的球感哪里來,球感就是打球練出來的;寫文章有筆感,一段時間不寫文章筆感就生疏了;文章越寫越熟練,筆感越來越好。所以,語感是語言實踐中形成的。

王寧說:“積累相當數量的語言材料是建構語言的基礎和前提,語言材料積累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語言建構的質量?!币粋€人的語言積累材料越豐富,他的語文素養越好,這是一個基本規律。所以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言經驗積累。

可是長期來語文課程對語言經驗積累的認識一直是不到位的。我們一直以為語文知識包括方法策略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我們討論一個案例。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月是故鄉明(季羨林)》課文片段。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

教學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是什么,其實是文章里對學生來說大量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例如“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相映成趣”,這些詞語對學生而言都是陌生的,平生沒用過的;還有就是作者遣詞造句的經驗,“相映成趣”這個詞語怎么運用呢?還有“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萌動”這個詞用得好,“萌動”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和“油然”搭配。下面一句“清光更加晶瑩澄澈”,我們知道“晶瑩剔透”這個詞語,形容物體的透明,月亮不是透明的,月亮是澄澈、干凈,沒有一點雜質,所以用“晶瑩澄澈”這個詞。下面我們看“風光旖旎”這個詞語,瑞士的風光可以用“風光旖旎”來形容,如果是石家莊就不能用這個詞來形容了;“平沙無垠”可以描繪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巍峨雄奇”的山巒,“美妙絕倫”的月色,這些詞都用得好吧?對豐富學生語言材料,積累語言運用經驗都是極有價值的。這個單元的語言要素是什么?——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種閱讀的方法。大家判斷一下,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積累詞語經驗相比較,哪一個對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更有價值呢?毫無疑問是積累詞語經驗。可是語文教學往往是把積累語言經驗放在次要位置,語文老師重點的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F代語文教學就是把知識。方法策略教學放在第一位,以為這是最有價值、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其實對小學生來說,積累課文中這些詞語、這些范句,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感才是第一位的,對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最有價值的、最有用的。

我們再讀一讀下面這段話(選自《夾竹桃》):“然而,再一墻之隔的大門內……”。這一課的課后習題導向是什么?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1.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夾竹桃的任性?2.選一句最能體現韌性的句子,體會作者怎樣寫出韌性?韌性是怎么寫的,我們老師往往瞄準的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識:排比句、反問句、雙重否定、對比、烘托等,其實教學這些概念性的語文知識,對學生語言質量提高和語言經驗的豐富價值并不大。我們換一個思路解讀讀這段文章,看作者怎么遣詞、怎么造句,去體會作者語言運用的經驗,從語言運用經驗的角度再來解讀這段文章。

“夾竹桃再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蹦膫€詞運用的很生動呢?“嘟?!边@個詞用得好,就是一團、一球,課文用的是“一嘟?!保@個用詞很別致,很形象,很生動。再看,“一朵敗了,又開出一朵”,“敗”字用得好,作者沒有用“謝”“枯”字,而是用了“敗”、“黃”,這兩個字用得很有水平啊。再看后邊“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這個句子組織得很有節奏,寫得很美,像詩的語言,讀讀看,比你的水平高吧?這就是有新鮮感的句子。如果換成學生寫的大白話: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味道就差遠了,就像一杯白開水。很多學生詞匯貧乏,句子都是大白話,就像白開水。怎么把白開水變成芬芳濃郁的清茶,變成味道好極了的咖啡?就要去多讀、多積累課文中寫得好的詞語句子。這樣去解讀課文,就會發現作者語言的奧妙。 “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兩個句子哪一句寫得漂亮?當然是后一句。用花來表達季節比直接用“春天”“秋天”來表達更優美。你再讀讀這兩個句子,后一句和前一句意思是不是重復了?但就是這個重復起到了強調作用,用花期來表達夾竹桃開花時間長,產生了美感。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同樣教學這段文章,讓孩子明白課文用排比方法、用反問句、用雙重否定句、用對比、烘托等這些抽象的修辭學、語言學概念,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怎么用詞,怎樣造句等語言表達經驗相比較,那種教法對學生語言質量的提高更有價值?答案毋庸置疑!學生學再多的術語概念,也不能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語言質量。可是我們語文老師鉆研教材解讀文本時目光還是聚焦在這些抽象的概念化的語文知識上。因此我大聲呼吁:語文教師備課必須改換思路,從詞語怎么用、句子怎么寫、句子怎么組織,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去鉆研去發現作者遣詞造句的經驗。教學中也要引導讓同學們發現課文遣詞造句的精彩,引導孩子深入到語言內部去體會作者這樣用詞這樣造句好在哪里。通過課文中鮮活的語言運用實例,積累豐富的語言運用的經驗,這樣的教學內容一定會比學習概念化的語文知識概念術語更加有效。因為兒童處于語言經驗積累的最佳年齡,你教給他哪些詞語句子和語言運用經驗,他就會模仿者去寫、去用,心理學認為模仿是兒童學習語言是最有效途徑。

 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三個方面學習價值。第一,文化價值,比如了解歷史、各種社會常識,認識名人等等,每篇課文都它有文化價值。第二,學習語文知識,教材中的單元語文要素基本都是語文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是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都有學習價值。第三,積累語言經驗,每篇課文教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就是作者運用語言的經驗,每篇課文都提供了一定量的新字詞短語、新的句型,提供大量的遣詞造句范型,都是規范的語言運用實例,是小學生學生語言,規范語言,學習語言運用經驗的最好范例。我們判斷一下,哪一項方面內容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最有價值?當然是語言經驗。但是在當下語文教學中,語言經驗積累是放在第一位還是最后一位?毫無疑問是放在第三位,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其實,每篇課文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就是課文中提供的新的詞語句子,包括運用這些詞語、句子的范型。怎樣最大程度地將課文中豐富的詞匯句型以及規范的遣詞造句經驗輸入進學生的語言倉庫,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背。

老師們反思一下自己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困惑:想不起來此處用什么詞好,吃不準這個詞和哪個詞可以形成正確搭配,這句話怎么表達更加清楚,這個句子這樣寫是否會是病句,等等。產生這種語言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的語言倉庫里積累的詞語、句子太少,詞語句子運用經驗太少,還有就是語感不好。小學生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小學階段必須將語言經驗的積累作為語文教學最重要、最基礎的任務。語言材料積累、語言運用經驗積累、語感的培養,這些都是有最佳年齡的,哪個年齡積累語言經驗最有效,當然是小時候,心理學研究是12歲之前。語言經驗積累需要練童子功。對此我有深有體會,平時閱讀時我很注重語言材料積累,特別是新的詞匯,寫得精彩的句子。但是到用的時候卻往往想不起來,特別是50歲、60歲以后,閱讀時記得很用心的詞語句子,用的時候往往想不起來,而年輕時特別是小時候積累的詞語句子很容易搜索到。這其實很正常,因為這是人的記憶規律。所以小學生學習語文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材料的積累上,運用語言經驗的積累上,現在我們把重點放在概念性知識教學以及方法策略的指導上,這是一個戰略性的失誤。

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第一個是要多讀多背,培養規范的語言習慣。現在語文教師都重視朗讀,但是語文課里朗朗的讀書聲還是太少。教學每篇課文都應該是以讀為主,學生讀懂、讀熟課文最重要?,F在很多老師把朗讀僅僅作為理解課文的手段,這樣理解朗讀功能錯啦!朗讀的主要功能是語感的培養。如果僅僅是理解課文內容,那么讀一遍兩遍就夠了,甚至不用朗讀,默讀效果更好;如果是要輸入課文語言,要形成語感,就要反復讀、讀得滾瓜爛熟才能把課文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語言,才能形成語感。所以多讀多背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小學生寫文章怎么會產生語???按照朱自清的說法是“他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按照個別的語言來寫文章”,他自己覺得是通的,但是他的內部語言結構有語病的,所以就產生語病。怎么矯正學生不規范的內部語病呢?語文老師采用的通常是改病句的方法,其實改病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矯正學生不規范的內部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朗讀和背誦。老師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學生,凡是朗讀讀起來結結巴巴、讀不流利的學生,往往是寫文章語病最多的。為什么課文讀不通順,讀不流利,因為他的語言習慣和課文規范的語言習慣不一致,差異越大讀起來越不順口,怎么讀都不順口,于是就出現添字、漏字、顛倒現象,就是這么個道理。所以要矯正不規范的內部語言,最好的辦法是把課文讀順暢了讀流利了,把課文讀成自己的語言了,什么時候讀起來舒服了,那么他的語言就規范了。所以朗讀和背誦是矯正語病最好的辦法。朱熹說:“朗讀要字字響亮,不能添一字,不能漏一字,不能倒一字”,因為“添了、漏了、倒了”就產生病句了。朗讀、背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寶貴的學習語文的經驗,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所以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其實是很簡單的,現在我們把語文課搞復雜了”。為什么簡單,其實語文課就是讓孩子讀,把課文讀熟,讀流利了,現在我們把重點放在文章分析上,課文越講越深,語文課越講越復雜,不僅學生甚至聽課教師都云里霧里,以為講課老師的水平真高!老師們,這是誤導??!小學語文課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經驗和培養語感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F在統編教材三年級有三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引導學生發現課文語言中運用生動的詞句。現在語文老師都很重視詞語教學,每篇課文都規定學生學習哪些詞語,課文中呈現的新詞都要積累,這當然不錯。但是除了課文中規定的詞語,每篇課文中值得積累的還有很多,加上每個學生原來的詞匯量有差異,所以對學生個體而言,一篇課文中可以積累的詞語不一樣,有的學生值得積累的不多,有的學生值得積累的很多。所以詞語教學最好辦法不是老師規定,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發現文章里有積累價值的詞句。讓孩子抄下來,自己加深印象,這是因材施教,是最人性化的教學詞語的方法。它的價值不僅在多積累幾個詞,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習慣:閱讀文章我要主動去積累、儲存文章里有價值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如果小學階段通過90篇文章的學習,就能形成穩定的習慣,養成了這個習慣,終身受益。

第三,要發現課文語言的精彩。很多老師課堂上復述課文,回答問題,往往有一句口頭禪“用自己的話來講”。其實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課文語言來表達。

比如三年級《刺猬的朋友》這篇課文后邊有兩個練習:1.朗讀課文,找出刺猬偷棗的內容,體會生動的語言。有的老師把這道題理解為劃出刺猬偷棗動詞,這不對,畫出動詞和體會語言的生動不是一回事,課文中有些形容詞用得也很好,有些句子也很值得品味推敲,所以僅僅劃出動詞是浪費了資源,文本質大部分有價值的學習詞語句子的資源都放棄了。2.“以小刺猬偷棗的本領可真高”為開頭,用自己的話講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課文中就要求“用自己的話”講。學生用自己的話講,“小刺猬偷棗的本領真高明——”,敘述很清楚,應該說挺不錯的,這樣復述對學生熟練語言建構能力是有幫助的,可是對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作用不大。怎樣把刺猬偷棗的本領大表達得更加清楚,詞語運用更加生動準確,句子組織更加高雅、更加有水平,最好的方法是仿照課文語言來表達。

我們看課文中的語言表達,“忽然,看見一個圓乎乎的東西,正緩緩地往樹上爬,它詭秘地爬向老樹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條?!边@句話用學生的自己的話是這樣說的“它慢慢地爬向樹杈”。再看學生說刺猬“爬來爬去,把紅棗堆到一起”,課文這樣寫“它匆匆地爬來爬去,把散落的紅棗逐個歸攏在一起、就地打個滾,……”課文中這些詞句寫出了刺猬的聰明,寫得有聲有色,比孩子的寫更清楚,更加生動。你看,小學生語言表達往往是大白話,比較粗疏比較模糊的。課文語言比學生表達得更加清楚,更加細膩,也更有質量。兩種不同的表達,一種是用自己的話敘述刺猬偷棗的聰明,追求的是把事情把話說清楚,這對學生語言建構的熟練有幫助,但對語言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因為建構的還是自己的大白話;應該引導學生用課文高質量的語言來表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語言建構能力,而且對學生語言質量提高、語言經驗的豐富會起到直接的作用。

第四,主動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習語言經驗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運用,積累語言表達經驗最有效的辦法也是運用。理解了不會用,其實不是真正的理解,會運用了才是真正理解了。

下面來看一個教學案例,這是一位名師上的二年級《野荷塘》。教師根據課文中的兩個“也許”,要求學生用上“也許”寫兩句話。

也許,是候鳥從江南銜來的一粒蓮子,不小心遺落在野池塘里;也許,是我們的祖先曾將南方帶來的蓮子,小心地播種在這里。

也許,(                   ) 也許,(                        )

學生寫完以后交流,學生這樣寫的:

也許,是龍卷風刮到這里來的。

也許,是我們帶過來的。

也許,是頑皮的小朋友把蓮子埋在這里的。

也許,是南方河里的小魚帶來的。

也許,是小松鼠不小心帶來的。

也許,是一陣風從南方吹來的。

雖然學生寫的句子意思表達大致清楚,但是仔細看,學生語言和課文語言有很大差異。課文的語言表達明顯比學生語言水平高。老師現場的點評是:大家想象很豐富,寫得不錯。其實這樣點評對課文文本資源和課堂生成資源是很大的浪費。老師這個時候應該抓住學生的句子表達和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 

“也許,是小鳥帶過來的?!边@句話課文怎么寫呢?“是候鳥從江南銜來的一粒蓮子,不小心遺落在野池塘里。”你寫的是“小鳥”,課文寫的是“候鳥”,哪個詞用得更有文化,當然是“候鳥”了。這句話中哪個字用得很有水平?一個“銜”字,你看多么形象,多么生動?“不小心遺落在野池塘”,讀讀看,這個句子比你寫得有水平。學生寫“頑皮的小朋友把蓮子埋在這里的”,比較課文中的句子“也許,是我們的祖先曾將南方帶來的蓮子,小心地播種在這里。”你讀讀看,哪個句子更有味道?同學們體會到了嗎?體會到了,會不會寫呢?其實還不會寫啊。語文課上的品詞品句往往止步于明白了吧?明白了,就結束了。其實,品詞品句更應該追求會運用。“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教學的重點不能放在理解了、明白了,而是要讓學生去運用。

我們都知道,看房子和造房子是兩回事。明白了這個房子是什么式樣的,明白了各種式樣的房子結構特點,會不會造房子了呢?當然不會。要學會造房子就必須自己去學著造。我們的語文課不能僅僅帶著學生們看房子,品味課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精彩,更應該花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建構運用,去學習造房子??捶孔雍驮旆孔幽膫€更難?當然是造房子難。學習語言難在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所以,花在造房子的時間應該超過看房子。那么怎么引導學生學著造房子,我們以剛才《野荷塘》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寫的這幾句話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發現課文語言與學生語言的差異,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修改,看誰能把這些句子寫得更美,更有文化,讀起來語感更好,水平更高。這就是學生自己造房子,學生就是在建構話語,這不僅是語言建構能力的訓練,也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想象能力的培養、創造精神的培養。語文學科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我要寫出別人寫不出的句子,我寫的句子比你更美,這里就有創新精神,也是一種審美教育。所以,語言建構和思維發展、審美創造和文化傳承緊密相關。語文課是通過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在學生的語文實踐過程中,滲透文化教育,發展思維,提升審美品味。

所以語文課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幫助學生積累課文的語言經驗,然后領著學生去實踐、去模仿、去建構運用,通過語言建構的實踐把課文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將學生低質量的語言提升為高質量的語言,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才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最有效的途徑?,F代語文教學始終把重點放在課文的理解上和語言的品味上,學生的語言質量不會有明顯提高,即使提高幅度也不會大,一定要把重點轉移到“運用”這個環節上,強化學生語言建構“實踐”這個環節。

統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練筆,我覺得值得稱道、肯定。這些小練筆應該怎么指導?他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們的認識不能只是停留在“讓孩子多一次動筆的機會”這一點上。我們看四上《走月亮》這篇課文后的小練筆:

讀讀課文第六節,說說“我”的所見所想,你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境嗎?仿照著寫一寫。

要求仿照的是課文形式,沒有關注課文的語言。我認為換一種思路,將這個題目改成這樣:

還記得與爸爸或媽媽在月下散步的情景嗎?寫出你的所見所想。課文中哪些精彩的語句可以用上,先把它們劃出來。

修改后的練筆意在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課文中的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非常明確的引導,那么絕大部分學生還是用自己原來的語言來表達,只是增加了一次表達的機會,語言表達質量不會有明顯提高。而修改后的小練筆,“月下做什么”直接提供給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語言表達上,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建構到自己的語言表達過程中。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學生會用上以前不會用的詞語,課文中一些好的句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質量,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運用學過得好詞好句的意識和習慣。

如果是寫月下散步,課文中哪些詞句是可以用的呢?“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從小河那邊升起來”“月光是那樣柔和”……學生在運用這些語言的過程中,一定會感覺到“這些個詞語用得漂亮”,“這樣的句子有文采”,他就有會一種成功感。學生學了這篇課文以后,自己的句子更豐富了,用詞更精彩了,經常有這種感覺,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儲存、積累更多的詞語句子,養成一種習慣。所以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策略,我認為特別重要。那些寫文章有文采的人往往是這個策略學得特別好,意識特別強,所以能落筆有神。各位老師自己反思一下,你的小學中學老師有沒有培養你這種意識?如果有的話,說明你遇到了一位好老師,終身受益。你再反思一下,你有沒有培養自己的學生這種習慣?如果沒有,那么從今天開始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這種習慣。

中國的傳統教學就是多讀多背,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學習語文最寶貴的經驗。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的老師輩,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師,語文程度都相當高,語文能力都相當強,其主要原因正是他們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堅實的語文基礎。我們今天要使語文教學回歸本真,值得借鑒傳統語文教學的一些做法。遺憾的是,現代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拋棄了老祖宗的做法,代之以教師用大量時間對孩子進行講解、說教或展示視頻畫面,傳統的瑯瑯書聲也逐漸消聲,其后果是不再讓孩子大量接觸漢語書面語,這樣,孩子如何能從小積聚漢語書面語語感呢?

小學語文課怎么打基礎啊?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背,就是語言經驗的積累,語感的培養,這就是打基礎,現代語文教學要回歸本真,現代語文教學把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扔得差不多了,這是很不應該的,是現代語文教學一大失誤,這是一種戰略性的失誤。我用上“戰略性”這個形容詞,絕不是夸大其詞,絕不是危言聳聽,確實這個失誤非常嚴重,導致整個民族的語文素養滑坡。在座各位語文老師,我們捫心自問,和以往語文老師相比,我們的語文素養不容樂觀。

重視語文經驗積累的價值和意義絕不僅僅是多積累幾個詞語、多一些語言表達經驗,其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問題怎么理解,我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體會。

《蒙山懸崖棧道》(略)。

這是我去沂蒙山旅游時看到的一篇介紹蒙山棧道的文章,是一篇寫景記敘文,文章中寫景的方法大家一看就明白,運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大家都學過“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你能不能寫出這樣文章?我是寫不出來,為什么?這是個語言經驗積累的問題,我的詞匯量和句型積累不夠豐富。其實,對蒙山棧道特點的認識,和自己的語言積累也有關系,沒有這些詞匯概念,你就表達不出這些特點,語言材料的豐富程度會決定你概念認識的豐富和思維的深度。再看作者站在棧道上的這些感悟(略),我站在棧道上也很有感概,但是我只能用“感慨萬千”來形容。為什么自己的很多感慨表達不清楚,這和你掌握的、積累的詞語概念有直接的關系。你的語言積累越豐富,你的感慨越細膩、越深入。沒有豐富的詞語概念,你只能“感慨萬千”。所以我體會到,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經驗積累有直接關系。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的外殼,其實語言也是情感的工具和外殼,語言積累越多,思維就越豐富,越有深度,情感也會越加細膩。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寫文章本身也一種自我的審美教育,怎么用詞是美的,怎么寫句子是美的,這就包含著審美教育。所以語言積累和運用過程,其實和人思維發展、審美提高、情感豐富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課怎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最好的方法或者說抓手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這是用語文的方法去發展思維,去豐富情感,去提高審美。學生思維怎么發展,語文課主要途徑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積累,當然分析概括型習題也要做,但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徑是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去豐富學生思維內容。語言豐富了,思維也開闊了。貧乏的語言不會有高質量的思維。

所以基礎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豐富學生的詞匯,豐富語言表達經驗,學會遣詞造句的策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劃出動詞,主要不是教學動作描寫、神態描寫這些知識,學習這些概念術語價值非常有限,語文課最有價值的工作是讓孩子讀熟課文,然后讓學生們去模仿運用,去嘗試建構話語,這才是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選自吳忠毫微信公眾號小雨茶軒2020.4.2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與探究
試論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
吳忠豪:再論語言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恰當運用朗讀,讓語文教學更有效
豐富語言經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2019年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頒獎典禮暨觀摩課活動講話...
第八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的發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专栏| 抚松县| 张家川| 湖南省| 乡宁县| 安塞县| 连云港市| 肇东市| 德保县| 汉沽区| 栖霞市| 临沧市| 南乐县| 通江县| 鄂温| 梨树县| 桂阳县| 正安县| 阿瓦提县| 厦门市| 汝城县| 册亨县| 绥德县| 丰宁| 平安县| 荃湾区| 定州市| 阿拉善左旗| 阿合奇县| 平罗县| 江安县| 平顶山市| 梓潼县| 遵义县| 邻水| 丰城市| 清苑县| 容城县| 丹阳市|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