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心肌梗塞,常表現為:心前區劇烈的疼痛,大汗淋漓,持續時間較長,含硝酸甘油難以緩解;有典型心肌梗塞的心電圖表現及心肌酶的增高。然而,有一部分心肌梗塞病人卻無胸痛發作,稱為無痛性心肌梗塞。在美國,每年至少約有20萬這樣的病人。
無痛性心梗為何不痛?
1.糖尿病:
糖尿病并發心肌梗塞,約有42%是無痛性心梗。為什麼糖尿病人多發生無痛性心梗?冠脈造影發現,冠脈狹窄程度重,常是多支病變。而且,多累及小動脈與微小動脈。病變廣泛而又嚴重。有時形成糖尿病性心肌病。而且,糖尿病多有神經病變,當植物神經、尤其是心臟的痛覺傳入神經—迷走神經損傷時,心臟的痛覺就會減退、甚致消失
2.老年人:
肌梗塞約在老年心肌梗塞中,無痛性心占36%~61%.它之所以占如此大的比例,可能是因為:(1)老年冠心病曠日持久,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側支循環;(2)老年人冠脈血管痛覺感受器功能減退;(3)老年人腦缺血、缺氧,痛域提高;(4)缺血日久,心肌纖維化;(5)老年糖尿病:(6)老衰或精神障礙,語言表達功能欠佳。
3.病變不同:
心梗在心臟的病變部位不同,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例如:右冠狀動脈堵塞、正后壁心梗、心內膜下心膜下心梗,對疼痛都不敏感。
4.情緒變化:
激動、緊張、沮喪、過勞等,都可使痛域提高,對疼痛的感覺變得遲鈍。
5.側支循環:
一些慢性冠脈供血不足的病人,因為長期冠脈缺血,有充分的側支循環形成;一旦冠脈閉塞,有一定的儲備能力,也可無痛。
看來,無痛性心梗之所以不痛,是因為心臟疼痛報警系統失靈了。
老人患有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經病變,發生了無痛性心肌梗塞(心臟植物神經受累),這些都是胰島素應用的適應癥。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可能與缺乏胰島素所引起的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有關。帕金森綜合癥則主要與腦動脈硬化有關。
治療:
1、及早使用胰島素治療,有效控制血糖,常可使神經病變得到恢復。
2、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如:
1)甲鈷銨(彌可保、甲基維生素B12)
藥理作用:本品為輔酶型維生素B12甲鈷胺制劑,對神經組織有良好的傳遞性。能促進核酸-蛋白-脂肪的代謝,修復被損傷的神經組織。
(不良反應:有惡心、腹瀉、肌注部位疼痛、硬結、尚有頭痛、出汗、及發燒感冒樣反應)。
2)神經生長因子
藥理作用:神經生長因子是神經系統重要的多肽生長因子之一。臨床觀察顯示注射用神經生長因子對神經系統損傷和病變確有療效, 目前還處在臨床試驗階段。
用法用量:肌肉或局部注射,1000單位,每日一次。
3、抗動脈硬化治療:如阿斯匹林75~150mg/日服;增加腦血流量——可用維腦路通、血塞通等靜滴等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