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陰性血型是Rh血型系統的一種。人們大多知道血型有四種類型,即A型、B型、O型、AB型,它們都屬于ABO血型系統。其實,血型不止這四種,而是有數十種類型或系統,龐大復雜。由于A型、B型、O型、AB型以外的血型抗原性大都不強,所以臨床醫學家認為,除上述四種血型外,再加上Rh血型系統是臨床上應用最廣也最為重要的血型。
在中國人群中,苗族是Rh-陰性血比例最多的民族,達百分之十三,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Rh(-)的分布為百分之五;蒙古族人百分之一;漢族人所占的比例極少,僅占千分之三,屬稀有血型,如果同時考慮ABO和Rh血型系統,在漢族人群中尋找AB型Rh(-)同型人的機會不到萬分之三,十分罕見。
Rh(-)是隱性基因。當Rh(+)的父母將有Rh(-)基因同時遺傳給子代,其子一代即表現為Rh(-),雙親有一人是Rh(-)時,其子女為Rh(-)的機會增大,反之機會減少。
無論是Rh(-)者還是Rh(+)者其差別僅僅是血型的不同,都屬健康人群。但Rh(-)者遇到特殊時其臨床意義不容忽視,如連續兩胎母嬰Rh血型不合的妊娠,很可能導致胎兒的嚴重傷害;又如有輸血、人流等免疫史的病人再次輸入Rh(+)血時,可能產生強烈的溶血性輸血反應。
名稱由來:Rh血型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
RH陰型血又可分為:
RH陰性A型
RH陰性B型
RH陰性O型
RH陰性AB型
在中國,漢民族和其它少數民族,RH陰型血的人約占0.34%。
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膜結構上含糖蛋白的血型抗原不同而測定出來的。不一樣的血型是不能隨便相互輸血的。舉例來說,B型血的人的血清中除有B抗原外,還含有抗A型血的A抗體,它能與具有A型血抗原的紅細胞起免疫凝集反應。若誤將A型供血者的血輸給B型受血者,A型紅細胞上的A抗原就會與B型受血者的A抗體起免疫反應,使A型血紅細胞發生凝集而引起溶血反應,這是十分危險的。為了避免免疫和溶血反應,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要相同。
在我國,99%以上Rh血型者屬陽性,所以,輸血時因Rh血型不合而發生溶血反應的情況較少見。但是較少見不等于沒有。如果Rh陰性血型的受血者輸了Rh陽性血型的血液,就會引起免疫溶血反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要一樣,即都是Rh陰性血型。
Rh陰性血型與A、B、O、AB血型不同,后者血型的人群分布較為平均,幾種血型的血源都容易尋找到。而Rh陰性血型是一種稀有血型,僅占Rh血型者的不到1%。據了解,在某市參加獻血的300萬人中,屬于Rh陰性血型者僅有3300人。而臨床手術患者中出現Rh陰性的幾率是5~7/1000。相比之下,Rh陰性血型的血液就十分珍貴了。
但是,少數民族有RH陰性血的人較多。
一般情況下RH陰性者不能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為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將刺激RH陰性人體產生RH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即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但是,RH陽性者可以接受RH陰性者的血液。
(一)在緊急輸血時,Rh陰性的病人可以輸給同樣A、B、O、Rh陽性血液做為應急之用。在這種情形之下,病人可對RhD產生致敏感性,但是立即的溶血性反應的危險性是非常少的。
(二)若Rh陰性受血者沒有相同血型的血可用,O型Rh陰性的紅血球是可以的選擇。
(三)Rh陽性的血漿只要與受血者的紅血球合血試驗相合,可任意給Rh陰性的病人輸用。
(四)Rh抗原亦不存在血小板表面,輸血小板時可取用含紅血球在0.4毫升以下的制品輸給Rh陰性的病人。
(五)Rh陰性母親的Rh陽性新生兒黃疸需要換血時,亦可使用Rh陽性的血球替代(其在母體吸收到的抗D抗體,在換血過程中會被移走大部分,因而不致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六)每個病人在輸血前都會做抗體篩檢試驗,有抗D抗體出現者(三十萬分之一),最好是輸Rh陰性的血球,但在緊急情況下,亦可輸Rh陽性血。
稀有血型者的不斷流動也造成血液采集困難。一些原先在血液中心資料庫中登記備案的稀有血型者在變動了住址和聯系方式后,仍然會跟血液中心保持聯系,但部分稀有血型者在一段時間后就很難聯系上。
由于稀有血型血源供給難以得到保證,一些地方的稀有血型者自發建立了“稀有血型之家”和“稀有血型聯盟”之類的公益組織,倡導稀有血型者互幫互助。
今年7月,江蘇省的一名稀有血型產婦遭遇胎死腹中、產后大出血的險情,在當地媒體向Rh陰性血愛心俱樂部成員發出緊急求救信號后,其得到救助并轉危為安。
稀有血型者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全國每年有上萬例稀有血型孕產婦,怎樣幫助她們化解可能遇到的生命危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因為信息不暢,稀有血型資源共享被制約,臨床救治效率大大降低,這對于急需用血的人來說無疑是拿生命當賭注,政府應當盡快建立一個國家級稀有血型數據庫,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稀有血型信息共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因血源稀缺引起的生命安全問題。
另外,專家認為,目前我國血站采集血液的機制也有待完善,大多數血站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被動地等待獻血者前來獻血,而缺乏一個長期有效的供給機制。
許多民間組織長期以來一直在宣傳稀有血型知識,聯系稀有血型人群,鼓勵人們獻血,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挽救需要幫助的生命,政府在此方面應該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目前在很多地方,稀有血型血液的價格偏高,這極為不合理,政府應當重新考慮稀有血型血液的定價,真正給稀有血型者提供關懷和實惠。
·Rh血型探秘
1940年蘭德斯坦納和威納將恒河猴的血液注入家兔體內后,得到一種免疫抗體,這種血清中的免疫抗體不僅能凝集恒河猴的紅細胞,且能凝集85%的白種人的紅細胞,從而證明了這些白種人的紅細胞與這種猴子的紅細胞上有共同的抗原,因而便取恒河猴的英文字頭“Rh”作為這種抗原的名稱。有Rh抗原的稱為Rh陽性,反之則為陰性。Rh是一種血型系統,我國99%以上的人為Rh陽性。
因Rh血型是繼ABO血型發現后臨床意義最大的一種血型,也是最復雜的血型系統之一。Rh血型不合的輸血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發生死胎、早產和新生兒溶血癥。我國漢族人Rh陰性占0.2%~0.5%,而Rh陰性受血者和妊娠者則受Rh陽性抗原刺激的機率為99.6%~99.8%,經過一次輸入Rh陽性血后50%以上的Rh陰性者會產生抗Rh抗體。因為Rh血型抗體為免疫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后便容易發生輸血反應。因此,Rh血型檢查和ABO血型同等重要。需要注意的是,Rh陰性的孕婦妊娠后必需到市中心血站進行Rh血型鑒定并測定是否有免疫性抗Rh抗體,以防因母嬰血型不合而發生新生兒溶血癥。
2011年10月25日,71歲的老飛行員劉治平渡過難關后,應武漢血液中心的號召,武漢兩名女大學生獻了700毫升RH陰性AB型“熊貓血”,以保障老人用血需求。
25日上午10時,光谷步行街口,一個面容姣好的少女早已在此等候,她叫譚琪,湖北經濟學院大二學生。前日,病重的劉治平老人急需輸入RH陰性AB型血,武漢血液中心緊急向武漢稀有血型互助會近800名成員發出招募短信,譚琪便是其中一員,因當天下午和晚上都有課,昨日上午只有兩節體育課,于是譚琪便與武漢血液中心約定,于昨日上午10點在光谷獻血。 填表、體檢、喝水、抽血……400毫升RH陰性AB型血從譚琪體內緩緩抽出。“能夠幫助他人,我感到很快樂。”譚琪說,唯愿世間少些冷漠,多些溫情。據了解,今年3月份,譚琪也自愿獻了400毫升血。
當日中午1時許,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大二學生張麗華,也前往光谷,無償獻了300毫升RH陰性AB型血。她說,能幫忙就幫忙,做人不能見死不救。
劉治平老人的妻子林女士和兒子劉業飛也來到現場。劉業飛眼含淚水,雙手合十,不停地對兩名獻血者表示感謝。他說,雖說父親病情暫時穩定了,但獻血者仍來獻血,這讓他們感動不已。據介紹,劉業飛曾無償獻血3次,他的哥哥曾獻血8次。[1]
2011年10月25日下午,媒體報道了在江蘇徐州一名“微博求助姐”通過發帖為弟弟尋找2萬余毫升救命“熊貓血”一事,晚上9點左右,發帖人張曼曼給記者打來電話,稱這件事已經引起了江蘇省衛生廳、徐州市血站的重視,家人剛從血站取回最新采集的2000cc“救命血”,就在半小時前1200 cc血液開始輸入弟弟體內,明天再輸剩下部分。而在微博上,網友們仍在以轉發的形式,繼續尋找血源。
據院方主治醫師吳靜介紹,現在患者張傳富的身體狀況還好,整個生命體征比較平穩,院方已經聯系到一部分血源,準備馬上把他的血色素提上去,27日給他做第三次手術,手術那一天還需要2800 cc左右血,手術期間還要補血。如果因缺血致使手術間隔期拖得太久,患者將有大出血的風險。
記者從徐州市血站獲悉,在我國,99%以上Rh血型者屬陽性,因為極其罕見,Rh陰性血型又被稱為“熊貓血”,且在漢族人口中“熊貓血”只有千分之三,而O型則少之甚少。所以該市血庫中此血型血液庫存量很少,目前在血站登記的可以提供該種血型的市民有150多人,但工作人員已給這些獻血者打過電話,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半年之內獻過血,最終有11人答應為救張傳富獻血。
“截止到25日晚上,血站已采集了8個人的3000cc血液,經過檢測先將2000cc交予患者家屬。”血站副站長史志旭告訴記者:“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短時間用血這么大的患者,面對突發事件采取多措并舉,通過短信、QQ宣傳招募。如果徐州方面實在遇到供應不上的時候,我們要從南京、連云港等周邊血站調撥。”史志旭表示,外地獻血者最好能到徐州直接獻血,減少運輸環節、存儲風險,也可以更快救治患者。
記者截稿時,傷者的姐姐張曼曼表示,網友們的關愛給了他們莫大的安慰。“有成都的還有重慶的,還有溫州的哪里都有的。我心里非常激動,原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好人。不過,家人已知徐州血庫僅剩1000cc(血),根本不夠后天手術所用,目前至少有4位外省獻血志愿者正在來徐州路上,再次希望能夠得到'中國稀有血型之家’的幫助和支持。” 另據了解,燒傷患者一般用血量都比較大,醫生估計,張傳富整個治療過程用血總量將達到3萬毫升,這相當于7個半成年人全身血液量的總和。[2]
籌建10萬人“獻血大軍”
為了應對高溫高寒的獻血淡季,北京還將初步建立血液保障與應急體系。目前,正在建立一支10萬人的捐獻全血“大軍”。此外,還有1萬人的機采血小板隊伍,以及一支由1000名RH陰性稀有血型的應急獻血者組成的隊伍。
單位團體獻血僅占5%
北京共有臨床用血醫院179家,獻血人數和血液采集量居全國城市之首。自2000年起,全市臨床血液需求量以高于10%的速度逐年遞增。目前,北京日均發血量在1600單位左右。
據北京市血液中心分析,目前獻血仍以街頭采血為主,占全部采血量的92%,單位團體獻血占5%,還有3%屬于個人預約和互助獻血。獻血者中,常住人口獻血占67%,戶籍人口自愿獻血率偏低。18歲至30歲人群是無償獻血流動人群的主力,占總人次75%。今后將增加單位團體獻血,力爭將團體獻血從目前的5%提升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