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現象。進入文明社會,人們刻意對死者做出某些安排,以示對逝者的敬重與追思。吊唁死者的整套禮儀及有關墓葬的形制規定總稱墓葬制度。古代社會等級森嚴,不同等級的人死后所享有的墓葬規格差異很大。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耕社會,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加之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理論中,人由土構成。因此,中國人死后基本都實行土葬,這是中國歷史上墓葬禮儀制度的基礎。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開始用埋葬的方式處理死者。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相對固定的埋葬方式,標志著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開端。當時,死者都埋葬于氏族公共墓地中,墓坑小而淺,僅能容納尸體。早期墓葬基本沒有形制區別,隨葬品也很少。新石器時代晚期,一些墓葬墓坑增大,使用木棺盛放尸體,其中的隨葬品數量和質量明顯高于其他墓葬,體現出氏族成員間財富與等級地位的分化。
江西靖安東周墓葬棺槨結構 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山東沂南東漢石室墓示意圖
商代,中國進入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墓葬形制的分化更加突出。普通平民的墓室仍為淺坑式,商王及貴族的墓室則大而且深,同時首次出現了長長的墓道。安陽殷墟附近的商王陵區,先后發現了10多處“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的大型墓室,其中帶有4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被認為是商王的陵墓。最大的一處“亞字形”大墓墓室與墓道總面積約1800平方米,墓室最深處距地面15米以上,方形墓室中央是安放墓主人尸體的地方。比新石器時代末期更進一步,在安放尸體的木棺外又出現了方形或長方形的槨室。周代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襲商代,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發現任何一座周王的陵墓。周代建立了完善的禮樂制度,反映在墓葬形制上主要就是棺槨的等級差別,即“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多重棺槨現象由此出現。已知的商代墓葬中,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沒有發現合葬現象。從西周開始,夫妻合葬墓逐漸出現。但是,直至戰國時期,墓室都是垂直向下的豎穴形式。
陜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商代王陵 商代殷墟婦好墓墓室及隨葬品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以殘暴和大興土木著稱于世,相傳他即位之初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建造時間長達40年。據《史記》記載:秦陵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根據目前的科學探測,秦陵地宮面積可能達10萬平方米以上。
秦始皇陵只是一個窮奢極欲的特例,西漢初期,盡管沿用同樣的豎穴墓形式,但規模卻遠不及前者。西漢早期帝王的豎穴墓中還出現了一種稱為“黃腸題湊”的新形制,即在槨室之外,再用較短的方形柏木層層疊放,形成一圈柏木外墻。西漢中期以后,墓室形狀產生了巨大變化,早期的豎穴墓逐漸被洞穴式的橫穴墓取代。
西漢帝王墓室結構示意圖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室示意圖 浙江奉化六朝磚室墓
東漢時,石室墓和磚室墓逐漸流行。這一時期的墓室開始注重裝飾,裝飾手段主要有壁畫、石刻畫和磚刻畫等。石室墓和磚室墓出現后,因為墓室本身就起到了槨室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石槨”或“磚槨”。因此,東漢以后,很多墓葬就已不再使用木槨。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社會動蕩,經濟衰退,墓葬形制相對簡陋,但墓室裝飾仍然受到重視。南方墓葬裝飾以印紋畫像磚為主,北方墓葬裝飾以壁畫為主,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
唐代中期以前的貴族墓葬多使用斜坡式的長墓道,墓道頂部間隔地開設天井,直達地表,實際上是在模擬日常生活中的院落形制。天井的數量與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對應,墓道中還繪有精美的壁畫。唐代帝陵尚未挖掘,但從其后五代時期的帝陵可知,唐代帝陵的地宮可能分為前、中、后三室,每室兩側又有壁龕或耳室。
河南禹縣北宋墓室示意圖 章懷太子墓示意圖
宋代至元代,普遍流行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從門窗到斗拱一應俱全,墓室多用壁畫或磚雕進行裝飾,內容多為墓主人日常生活場景。墓室平面也由方形演變為圓形或正多邊形。明清時期,墓葬制度已基本定型。根據定陵的考古發現,明代帝陵地宮分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中殿兩側還各有配殿。清代帝陵的地宮也與此類似,最大的區別就是取消了左右配殿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