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公司法》中沒有設置“優先股”,因此在中國的投資機構,在進行創業投資的時候,無法借鑒美國的做法,不能在投資后成為優先股東,既然不能成為優先股東,在優先股基礎上的防稀釋條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股票期權制度實施中,股票的來源是首要的,公司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可授予經理人作為期股。一般從三個方面取得實施股票期權制所需要的股票:第一,公司在成立之際首發股票時留存在公司的庫存股票;第二,公司在發展中增發新股時留存在公司的股票;第三,公司在二級市場以回購的方式購進的股票。但這三個來源都與我國現行公司法存在著沖突:《公司法》采取了法定資本制原則,有關公司注冊登記及變更的規定使得上市公司不管是成立時首次發行股票、還是發展過程中增發新股,都不能在發行股票時預留股票。同樣,有限責任公司也不能在沒有明確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的情況下,為當時還不知道的股東預留股權。
有關賭賭協議,法律基礎也不牢靠,《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要求企業做到股權穩定清晰,而涉及股權的“對賭協議”,往往可能帶來上市之后的重大股權變動。這是證監會所不允許的。但通常的“對賭協議”中某些條款與《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相悖。例如,有的“對賭協議”中要求給投資機構派出的董事“一票否決權”“優先利潤分配權”等。而《公司法》中有如下規定:“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董事會決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同種類的每一股份應當具有同等權利。”
對應于清算優先權的設立,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礎。因為《公司法》第187條中規定,“清償公司債務后的剩余資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有關可轉股份的企業債券,根據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規定,中央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計委審批;地方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由中國人民銀行各地分行會同同級計劃管理部門審批。而規模很小的創業企業也不可能為了發行少量的企業債券去人民銀行和有關計劃管理部門辦理審批手續。
由于中國的法律與美國的不同,原來在美國適用的各種創業投資機構經常使用的保護投資者利益,降低投資風險的措施,無法照搬過來在中國應用。倘若不能夠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新型的保護投資者利益,降低投資風險的措施,創業投資機構就很難進行有效和廣泛的創業投資。而國內許多VC和創業投資機構,為了能規避創業投資風險,也會向PE類投資機構靠攏,從而投資于中后期,已經有了規模化盈利的創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