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3 部分古代武術器械(1)(根據吳文忠《中華體育文化史圖選集》,第56頁)
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在這一時期出現并開始流行不是偶然的。中國古代冷兵器到明代可以說是發展到了它所能達到的頂點。所謂十八般武藝,實際上是數千年來冷兵器的一次大展覽,大總結,標志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和火器時代的開始。十八般武藝反映了中國古代戰爭的復雜性,正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復雜性才使中國有了這樣門類齊全、品種繁多的冷兵器,給器械武術的發展準備了良好的條件。十八般武藝中有砍斫類的各種刀;有挑刺類的槍、戟、戈、矛;有遮擋類的藤牌、盾牌、面具、護腕;有壓劈類的斧、殳、耙;敲枕類的各種錘;勾鍛類的鉤、撾;校攔類的锏、鞭;貼插類的匕首、短劍;追擊類的流星、鐵鏈;標射類的弓箭、弩、標槍;擲打類的飛鏢、袖箭、彈丸;拋索類的擲石、飛砂等等。這些兵器,有的早已從戰場上被淘汰,有的正在迅速地失去軍事實用價值。十八般武藝出現在這個時候正是為了滿足社會觀賞、民間健身以及個人自衛的需要。因此,種類多,趣味性強(圖14)。
表二 十八般武藝(引自呂光明《武術小辭典》第222頁)
這些武術器械,各有所長。如就長短兵器而言,就有“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說法。長兵器充分占有長度上的優勢,擊長打遠,先機制敵,長一寸就多一寸的優勢。但是,短兵器使用起來靈活隱蔽,變化莫測,特別是貼身近戰中,刁鉆兇狠,防不勝防,常陷敵于絕境。
古代武術家們對各種武術器械進行了透徹的分析,發展出來門類眾多的使用方法,如槍,因其鋒利靈便,有攔、拿、扎、崩、點、穿、截、劈、圈、挑、撥等多種槍法。由于槍使用起來“去如箭,來如線”,“出槍如潛龍出水,入槍如猛虎入洞”,變化無窮,神出鬼沒,因此被稱為“百兵之王”或“百兵之賊”;刀因其可劈、可刺、可砍,勢如猛虎,被稱為“百兵之帥”;劍因其形制輕靈薄細,技法飄逸瀟灑,被稱為“百兵之秀”;而棍因其融各種長兵基本技法于一身,適用性廣,而被稱為“百兵之首”。
圖14 部分古代武術器械(2)(根據吳文忠《中華體育文化史圖選集》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