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 漢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未央宮,又稱西宮,位于城西南角。為皇帝居住理政之處。經鉆探,宮城平面呈規(guī)整的方形,四周筑有宮墻,東西墻各長為2150米,南北墻各長為2250米。面積為五平方公里,約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7。宮城四面各有一門。現已探明,當時北宮門有南北向大道直達前殿,宮門外兩邊有闕樓,文武大臣入宮前都在此等候。東宮門有東西向大道直達前殿,各地諸侯朝見皇帝都由東宮門進入。
未央宮城內的建筑,以位居中央的前殿為主體。其他建筑則圍繞于四周。在前殿西北,有朝廷作為圖書館、檔案館的石渠閣,前殿正北,有作為存放文史檔案和重要典籍的天祿閣。
前殿夯土臺基,北部殘高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龍首山丘陵修建的高臺建筑。
1980年,在前殿西南和東北部,發(fā)現一批被火燒烤過的木簡。其中有些是病方和醫(yī)方,是研究古代醫(yī)藥的珍貴資料。
1981—1992年,在前殿北360米處,發(fā)掘一座殿址。其主體建筑的南夯土臺基,東西長50余米,南北寬30余米,它的北面有一長方形庭院,南面有兩個夯土臺。看來是正殿前的兩座闕門。據推測,可能是后宮椒房殿遺址,即皇后的住所。
1986年在未央宮前殿西北880米處發(fā)掘了一座管理全國工官的官署院落遺址。出土進貢物品的刻字骨簽30000多片。骨簽均為動物骨頭(主要是牛骨)制作,長5.8—7.2厘米,寬2.1—3.2厘米,厚0.5厘米。其內容可分兩類:(1)一行字(六至七字),刻有物品名稱、規(guī)格、編號;(2)二至四行字(10—40字不等),刻有紀年、工官名稱、有關官吏和工匠人名。骨簽的出土,反映了當時各地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狀況,不同年代的進貢物,在數量上和品種上的變化,以及各地基層官制的設置情況,是研究西漢社會史的一批珍貴資料。
1988年,在宮城西南角發(fā)掘一座角樓遺址。平面呈曲尺形(“L”),與后世見到呈正方形的角樓有所不同。這是我國已發(fā)掘出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角樓遺址。
武庫,是西漢的中央兵器庫。遺址位于長樂宮與未央宮之間。平面長方形,四周有圍墻,東西880米,南北320米。內有庫房基址七處。出土大批武器,有鐵刀、劍、矛、戟、鎧甲、銅戈、鏃、劍格等。其中以鐵兵器為主。各類武器比較集中,反映當時各庫房是按武器類型分類存放的。
長安城南郊,西漢儀禮性建筑群遺址,以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廟遺址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
明堂、辟雍為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元年—5年)興建,九廟為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所建。遺址在長安城南安門外大道東側,今西安市土門村北。當時,“明政教”的明堂與“宣教化”的辟雍,合而為一。遺址平面呈“外圓內方”,正中是中心建筑,建于圓形夯土臺上,臺面直徑62米。臺上的中心建筑平面似“亞”字形,四面對稱,每邊長42米。正中是一個方形夯土臺,每邊長約17米。中心臺的四邊,有四個廳堂,各長24米,應即所謂“明堂”、“總章”、“青陽”、“玄堂”。四堂前面圍繞敞廳。
在中心建筑的四周有圍墻,呈正方形,四邊各長235米,距中心建筑96米。圍墻每邊各有一門,門道寬4.5米,長12.5米。圍墻內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邊長47米。圍墻外繞以環(huán)水溝。
王莽九廟,為王莽建立新朝后所建之宗廟。遺址在漢長安城南安門外大道西側,與明堂、辟雍對應。這組建筑群,由12座建筑組成。1—11號基址為一組,四周有方形大圍墻,每邊1400米。12號建筑基址在南邊大圍墻外正中,兩者的圍墻相距10米。這12座建筑形制基本相同。1—11號建筑,可分三排,北排(1—4號)與南排(8—11號),方位一致,南北對應。中排(5—7號)錯落在南、北排之間。每座建筑的四周都有圍墻。其中心主體建筑,平面如“亞”字形。這些建筑,除外邊無水溝環(huán)繞外,其平面布局與明堂、辟雍相似。在九廟遺址中的石礎上,有“始建國”年號。因此,推定為“王莽九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