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前后近百年間,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
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魏孝文帝在平城方山為其祖母(魏文成帝拓跋璿之妻文明皇后馮氏)修建了永固陵。同時,在其祖母陵的后方為自己預(yù)營壽陵(萬年堂),而規(guī)模小于永固陵,以示孝道。
1976年,對永固陵、萬年堂進(jìn)行發(fā)掘。
馮氏墓:墓冢呈方形,邊長117—124米。曾多次被盜。該墓為磚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甬道連接前、后室。甬道及前室頂為拱形。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門。此門由尖拱形門楣、門柱、門檻、虎頭門墩、石門五部分組成。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寬敞,四壁呈外凸弧線形。墓頂作四角攢尖式,頂中間嵌一塊白沙石,雕蓮花圖案。
墓室長6.4米,寬6.83米。是我國已發(fā)掘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整個墓室用磚約達(dá)20余萬塊。其中條磚長41厘米,寬21厘米,厚7.7厘米。鋪地大方磚,50.6厘米見方,厚7.2厘米。墓內(nèi)破壞嚴(yán)重,葬式不明。
出土物:石雕、陶壺、罐、盆、碗、瓷小香爐、白釉雙耳罐、銅簪、骨簪、鐵箭鏃、鐵矛頭、料環(huán)、絲織品殘片等。
石雕:(1)甬道南端石券門拱形門楣兩側(cè)下端各浮雕一捧蓮蕾童子,微露笑容。在童子下部門柱上端浮雕一孔雀;(2)虎頭門墩,前部雕成虎頭狀,中間鑿孔嵌門柱,后部嵌入壁內(nèi);(3)武士俑,灰白色細(xì)砂石制成,頭部已打掉,看其背后和肩部似戴風(fēng)帽,身著斜領(lǐng)窄袖長衣,雙手拱于胸前,握劍。殘高57厘米,腰寬17厘米;(4)石雕鎮(zhèn)墓獸殘件。
萬年堂: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壽陵。墓冢為圓形,方基座。基座邊長60米。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組成。后室平面方形,南北5.68米,東西5.69米。四壁呈外凸弧線形。墓頂為四角攢尖式,高6.97米。甬道在南略偏東,四壁砌條磚。
永固陵與萬年堂的發(fā)掘,為研究北魏平城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洛陽北魏景陵
1991年6月,在洛陽邙山頂上,發(fā)掘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515年在位)景陵。
該墓墓冢呈圓形,直徑105—110米。冢前曾立有石刻武士像,頭部殘失,殘高(連座)2.89米。墓被盜掘。但墓的形制與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磚室墓,全長54.8米。由墓道、前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
墓道 南起墓冢南緣,北接前甬道。水平長度為40.6米,斜坡底,寬2.8米。整個墓道可分為土壁與磚壁兩部分。南段為土壁,長36.1米,北段為磚壁,長4.5米。底面鋪墊青條磚。
第一道封門磚墻,位于磚壁墓道北部。東西寬2.8米,南北厚2.44米。前甬道,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3.38—3.40米,南北2.35—2.40米。拱券頂,券高3.78米,除底部鋪青石板外,全部為磚結(jié)構(gòu)。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軸線上,是連接前甬道與墓室的通道。平面呈縱長方形,拱券頂,長5.12米,寬1.94米,券高2.64(南部)—2.80(北部)米。兩側(cè)壁及頂部磚砌,地面鋪石板。
第二道封門磚墻,位于后甬道南端,墻寬1.94米,厚0.78米。
石門,安裝在后甬道北端。由門楣、門額、立頰、門下坎、門扇等青石構(gòu)件組成。門楣與門額系用一塊大石板加工而成。上部為門額,作半圓形,下部為門楣,作長方形。全長應(yīng)為2.45米。門扇二件,上下兩端有圓柱形門軸。
墓室,位于甬道之北,以青條磚筑砌,平面近方形,南北6.73米,東西6.92米,面積約46平方米。墓頂作四角攢尖式,高9.36米。墓室內(nèi)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擺放隨葬品,西半部為宣武帝(元恪)的石棺床所在地。石棺床南北長3.86米,寬2.2米,高0.16米。用15塊方形石塊拼砌而成。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陵建筑有三個特點(diǎn):
(1)該墓主要用于砌筑墓壁及墓頂?shù)拇u,是一種特制的長方形青磚,表皮光滑顯有黑色亮光。
(2)墓壁、墓頂砌磚,皆以細(xì)沙黃泥為黏合料,僅在縫口掛抹一線白灰膏。
(3)墓壁、墓頂?shù)谋韺哟u面上,全部涂上一層黝黑色。從色調(diào)上,強(qiáng)調(diào)了墓葬建筑的特色,也體現(xiàn)了北魏拓跋氏人的尚黑習(xí)俗。
隨葬物因盜掘嚴(yán)重,剩有:青瓷龍柄盤口壺、龍柄雞首壺、四系盤口壺、唾盂、瓷缽、釉陶碗、陶罐、盆、缽、杯和陶方形四足硯等。
洛陽邙山宣武帝景陵、大同方山文成帝妻文明皇后永固陵、孝文帝壽陵(萬年堂),是目前僅有的業(yè)經(jīng)發(fā)掘的三座北魏帝后陵墓,雖然俱遭嚴(yán)重盜掘,仍對研究北魏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實(shí)物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