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我國歷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煎煮方法。
中藥煎煮過程中要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藥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分進行化合反應。中藥的煎煮是多方面的,現綜述如下。
1
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
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少。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堿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分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多種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堿,對酸堿性不很強的藥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用具。
3
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后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 min,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 cm,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
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在生活中可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采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分發生沉淀反應。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 cm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后,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cm,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15~20 min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很多中藥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 煎煮方法
5.1 煎煮中藥應注意
火候與煎煮時間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分蒸發。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5.2 煎煮
次數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人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 min,二煎10~20min。用于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 min即可。并趁熱服用。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 min,二煎為20~30 min。三煎為10~20 min。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淀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 煎煮
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后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分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后,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剩余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分的15%~25%。中藥煎后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150 ml,學齡期兒童100ml,嬰幼兒50ml為宜。按1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ml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m1日服2次,嬰幼兒100ml。日服2次為宜。
6
服法
服用中藥,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分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他難溶有效成分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分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分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藥一般應將煎煮2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并,攪拌均勻后分為2或3份,分別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藥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h左右服藥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藥時間應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藥物的作用來決定,一般的藥最好在飯后1h服,補養藥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進食稍后再服為好,以助療效并減輕對胃的刺激。服用清熱解表藥后,不宜吹風,并觀察有無出汗和體溫、脈搏的變化:潤腸的瀉藥空腹服,易使積滯物瀉出。驅蟲藥在空腹時服,應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殺蟲效果,服后注意大便變化:調經藥應在經前服用。中老年人用于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于滋補成分的吸收。藥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藥宜乘溫服下,發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后服用。一般而言,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后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宜飯后服用。飯后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后半小時左右。
7 機煎中藥
中藥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藥物的成分充分地煎出,其煎藥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藥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且機煎中藥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藥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藥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藥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 d左右,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藥時,只需將藥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min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后的機煎袋裝中藥不會影響藥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8 適當
忌口
服用中藥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粘膩、辛辣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