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這個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頗為神秘。
受各類電視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多人都覺得心理醫生是個“可怕又強大”的存在,他們可以通過一幅畫了讀懂你的人格,讀懂你的內心世界,讀懂你的過去和對未來的向往,更有甚者,他們能不著痕跡地催眠你,讓你被他控制……
這些都是電視劇中的形象哈,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的幾個朋友都認為看心理醫生是一件“時髦”的事,并沒有意識到心理醫生的真正作用。他們大約是抱著“死馬當成活馬醫”的心態,才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引用書籍封底上的一段文字來說:
第一次見到心理醫生,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因為我的本科就是心理學專業,也是一個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身份,所以對這段話感觸最深。
在過往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來訪者。
和蛤蟆先生抱有同樣懷疑心態的人不勝枚舉。他們焦慮,困頓,迷茫,不相信未來,好似獨乘孤舟,漂泊在茫茫無際的大海,入目皆是毫無區別的風景,不辨來時路,也不知如何找到去往靠岸的方向。他們只能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任由身邊的人和事推著自己前行,迷茫,痛苦卻又毫無辦法。
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他采用童話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展示了一個人從抑郁到治愈的過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本來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可卻突然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在朋友鼴鼠和河鼠的幫助下,他去找心理咨詢師蒼鷺做了十次心理咨詢。
最后不僅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重拾了快樂,內心也發生了改變。
我從蛤蟆先生的身上看到許多來訪者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相信每個人食五谷雜糧,身處三千紅塵,總有七情六欲,少不了絕望無助,困頓迷茫的時候。
我也相信大家都能或多或少地從蛤蟆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更相信從這本書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大家都能受到啟發,治愈自己。
今天的讀書筆記,我們一起來看看蛤蟆先生是如何治愈自己的。希望看到這篇筆記的人能從中受到啟發,治愈自己。
01
情緒溫度計
“假設我們有一種溫度計,可以用來測量你現在的感受。溫度計有10個刻度,最低為1,代表你感覺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你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為10,表示你非常愉悅。”
你會給自己打幾分呢?
蛤蟆先生給自己打了2分。
這是不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
當然,十分糟糕。
如果你對自己的評分和蛤蟆先生不相上下,那么,你或許需要尋找你的“蒼鷺醫生”了。
但是,你不要因為別人說“你需要一個'蒼鷺醫生’”而去尋找心理咨詢師。
蛤蟆先生本不愿去找心理醫生,是他的朋友出錢讓他去的。
蒼鷺醫生說:“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這并不是錢的問題。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你知道嗎?
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你。
只有當你本人發自內心地想要改變自己的狀態,你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合作”,你才能真的發生改變。
如果你不是自發自愿的,那么,不管你找多少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找多少改變的方法,你都無法真正發生改變。
在本書的每次咨詢中,蒼鷺只是拋出問題,蛤蟆自己來分析原因。
蛤蟆先生在一次次地自我剖析中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再尋求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在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中,蛤蟆先生的內心開始有了力量,有了幸福的感覺。
所以,“主動”與“自愿”是改變自己的基礎。
02
三種狀態
我們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去尋找心理醫生。
也不是人人都能遇到一個像“蒼鷺醫生”這樣的好醫生。
我們可以跟隨蛤蟆先生的治愈過程,思考和蛤蟆先生同樣的問題,達到了解自己的目的。
你可能不了解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
蒼鷺先生告訴你,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即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每種狀態呈現出來的多少,就是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也是你的行為的原因。
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正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
對照這三種狀態,回憶一下自己的行為模式,看看是哪一種狀態出現的次數比較多。
努力讓“成人自我狀態”占重要位置,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納關于自我的新知識,塑造全新的自己。
03
人生坐標
蒼鷺醫生說:“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在隨后的人生中就會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框架。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這兩個問題的四種回答構成了人生的4個坐標,也構成了人的四種類型。
對照四種坐標,你可以認識自己和認識身邊的朋友。
“我不好,你好”的類型,這樣的類型總是不自信,比較依賴別人,常常需要別人的鼓勵才能完成一些事情。
“我好,你不好”的類型,這種心態的人非常自負,覺得自己什么都比別人強,對人也總是打壓鄙視,與這樣的人相處,會常常覺得壓抑,被挑剔,被指責。
“我不好,你也不好”的類型,屬于消極悲觀主義,看任何人和事物都只關注缺點,滿是負能量和抱怨。如果你發現身邊有這兩種人,趁早遠離。這樣的人以消耗掉對方為己任,讓人陷入自我懷疑中難以自拔。
“我好,你也好”這種類型的人,是善于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優點,懂得揚長避短的,與這樣的人相處,我們會覺得放松愉悅,受到贊美和鼓勵,讓我們自信,并尋找到自己的方向。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他人的力量》教你結交益友,打造第四種人際關系,我們可以借助益友的力量幫助自己。
但是,能徹底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朋友只是對你的輔助。
我們只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不是歸咎于父母或者別人,才能找到指引我們情緒的方法。
將自己保持在“我好,你也好”的狀態,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就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加信心,心情愉悅,讓焦慮和抑郁走開。
04
家庭的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說:
“我們的價值觀來自父母,他們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為的人。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后的人生產生影響。”
羅伯特筆下的蛤蟆先生在外人眼里,是個熱情、時尚、愛冒險的家伙。然而蛤蟆先生對自己的評價卻是:“我感覺自己沒什么價值,生活一團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來像個笑話。”
有多少人和蛤蟆先生一樣看似熱情、開朗,卻在孤獨的夜里心情糟糕透頂,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呢?
蛤蟆先生父親和他說的最多的話是:
“不準這么做!”
“你看起來太蠢了!”
“回你的房間去,不準下來!”
提起父親,蛤蟆先生嚎啕大哭。
對他而言,父親的批評和否定,時刻提醒他,“你是個廢物,什么都不行。”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離不開父母數年如一日的“否定”和打擊。
我和你,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我們如何自我救贖呢?
作者羅伯特在書中,給了我們三點建議。
① 活在當下,真誠地回應現實的生活
羅伯特認為,這樣做能打破童年延續而來的惡性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
② 停止自我批評,去做點具體的事
從自我批評中走出來,為自己制定一個個小目標,讓生活有所期待,找到前行的動力。
③ 學會不帶攻擊性的反抗
羅伯特說的反抗,是一種溫和的、不含暴力的。
比如,被父親痛罵,滿心委屈的時候,不要急著道歉,而是沉默地轉身離開。
并在接下來的幾天,保持距離,尋找時機說出“被你那么說,我真得很不開心。”
人生有很多無可奈何,比如父母可以輕易地影響到孩子,孩子卻很難去改變父母。
《人生只有一件事》這本書提到,世界上的事情其實只分三種:一種是自己的事,一種是別人的事,一種是老天的事。
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事。
父母要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事,不是我們的事,我們無法掌控。
如果父母沒有學好這門課,作為孩子的我們,不要想著去改變父母,讓父母學會這門課。我們得做我們能做到的事,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
讀書筆記篇幅有限。
如何一步一步剖析自身,找到治愈自己的方法,還得看書哦~~
掃描下方二維碼就可以購買正版實體書哈~